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资本大唐-第5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笑破了肚皮,而在深思之后,他们已经可以肯定,李泰已经因为他的愚蠢,白白葬送掉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这个发现让朝堂上的大部分都感到十分兴奋,少数支持李泰的人则全都是摇头叹息,机灵点的已经开始与魏王划清界限,哪怕是没办法划清的,也开始对立储之事保持缄默,不再积极为李泰争取,这样至少在新太子上位后,不至于为难他们。

而李泰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直到经过一些忠心之人的指点他才明白,原来自己是大错特错,可惜这时候后悔已经晚了,虽然他拼命地想要补救,甚至还进宫见了长孙皇后,希望可以挽回一点父亲对自己的看法,可惜大错已成,谁也不能再改变他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的事实。

两仪殿内,李世民坐在殿上,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等十几个文武重臣列在两边,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站在御书案前,正在滔滔不绝的向李世民进谏道:“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一日无储君,现在太子被废,当从皇子之中选出德才兼备之人,继承太子之位,以安天下百姓之心!”

这个进谏的老臣正是文心的祖父萧瑀,现在正催促李世民立下新太子。不过旁边的长孙无忌在听到萧瑀口中的‘德才兼备’四个字时,脸上却闪过一丝不悦。萧瑀的心思他十分清楚,无非就是想让李世民下旨,将李愔召回来担任太子,毕竟在剩下的皇子之中,能称的上德才兼备的,也只有李愔了,这点连李恪都比他弟弟差一些。

不过李世民在听到萧瑀的话后,却是微微一笑道:“宋国公言之有理,这几日朕也一直在考虑立太子的事,不过几个皇子却都十分优秀,所以才一时拿不定主意,不过今天却总算下定决心,将太子的人选给定了下来!”

李世民的话一出口,立刻让下面的十几人精神一振,目光‘唰’的一声全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不过唯有长孙无忌却是面带微笑,好像早就知道结果一般。

“咳~,陛下,不知新任太子是哪位皇子?”房玄龄这时总算站出来问道。他虽然对李愔十分满意,但李愔却不愿回长安,所以房玄龄无奈之得选择了中立,对立储相关的事从来都不表达看法,直到现在大事已定,这才出来问了一句,同时其他大臣的耳朵也全都竖了起来。

而李世民则微笑着说道:“晋王虽然年幼,但素来聪慧,而且性情宽厚,与诸皇子相处时,从来不与人争执,再加上又是皇后嫡出,所以朕决定,立晋王为太子!”

李世民的话一落定,站在房玄龄身后的长孙无忌长出了口气,脸上也露出几分笑容,虽然他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但是直到李世民在文武大臣面前宣布之后,这件事才算是真正定下来,再想改也不可能了,也只有到了这时候,他才算是真正放心。

而萧瑀听到太子竟然是晋王时,脸上的神色也是一黯,默默的退回了文臣之列,而在场的十几人中,有至少一半的人都在心中暗叹了口气,他们都是看好李愔的人,可惜李愔自己不愿意回来,他们也没任何办法。

李世民早就观察着下面众臣的神色,现在看到有一半的人都露出不愉之色,他心中同样也是叹息一声,若是有可能的话,他当然也想让李愔回来,可是李愔志不在此,再加上李愔在外面发展的势头正劲,他这个做父亲的,也不好再把儿子拖回来做太子吧?

萧瑀这些人需要安抚一下,但李世民心中所想的话却不能明说,不过他事先早有准备。只见李世民双手虚按,让众大臣安静下来后,这才开口道:“其实朕之所以立晋王为太子,除了刚才说的原因外,我还特意征求了一下六郎的意见,结果他对立晋王为太子也十分支持,这不,朕刚刚收到他的回信,就将这件事给定下来了!”

李世民说着,从书案上拿起已经开了封的书信,信封上字迹丑陋,正是李愔的亲笔信。看到封信,萧瑀等人的脸上却都露出一丝苦笑,原来立晋王为太子的事,远在登州的李愔也有参与,这下他们真的没话可说了。

长孙无忌看到萧瑀等人的表情变化,嘴角上的那丝微笑更加明显,立晋王为太子的事李愔也支持,这下萧瑀他们就再也没话说了吧?

不过长孙无忌忽然又想到,当初自己与李愔面谈时,对方事先给自己敲的警钟,那句‘我允许你做诸葛孔明,但是千万不要想做司马懿’的话犹在耳边,这让他心中格外的不舒服。

李世民却是又看了看李愔的信,这封信上的内容并不仅仅是支持立李治为太子,信中还向他提出几个建议,要对李治这个大唐未来的接班人进行一番‘改造’,只不过这改造的内容却是残酷了点。

第四百一十章 军校少年班

李世民与众大臣朝议的第二天,正式颁布立储召书,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入主东宫。这个消息一付出,虽然让不少人有些失望,但若是从嫡庶之分来看,却又在情理之中,所以倒也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反对。

不过在立太子召书颁布的同时,李世民又下了一道圣旨,命东宫的崇文馆与军校合作,成立一个军校少年班,这个军校班招收的都是勋贵世家的一些十几岁的少年,他们将和李治、李贞等几个皇子一起,共同在军校班学习,课程安排的也很简单,上午在崇文馆学文,下午则到军校学武。

不过当这个军校少年班的消息刚一传出,却立刻遭到孔颖达和于志宁等一些大儒们的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太子身负江山社稷的重任,自然从小就要受圣人的教诲,根本没必要去军校学那些武夫之技。

孔颖达这些大儒们的话一出口,自然引得李靖等一帮武将的不满,纷纷出言与对方吵了起来。现在的大唐还是文武并重,武将们在朝堂上虽然一般不发表看法,但并不代表他们的话没有分量,这点与后世宋明之时的重文轻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于孔颖达这些儒家之人的话,李世民自然是不屑一顾,从本质上说,他也是武将出身,而且身为一个帝王,若是不知兵的话,那么绝对不是个合格的帝王。也正是因为如此,李世民根本没理会反对者的话,而是以‘太子年幼体弱,去军校历练一番,至少可以强健一下体魄’为由,强行将这件事定了下来。

关于让李治去军校这件事,正是出自李愔之手,不过他在信上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希望李世民可以让李治到军校里历练一番,毕竟军队是最磨炼人的地方,若是李治能在那里生活一段的话,应该可以增强自身的意志,改掉有些懦弱的性格。

李世民就是军队中出来的,自然知道军中生活虽然坚苦,但却也最磨练人,因此对于李愔的建议,自然十分赞同,不过他考虑到李治身份的特殊,而且军校里的一般班级也不适合李治,所以最后想了个单独成立一个少年班的办法,选拔一些贵族少年与太子一起学习,如此一来,李治身边都是同龄人,也能更好的学习,而且这些贵族少年若是能学有所成的话,日后也会成为李治登基后的一大助力。

东宫李治的寝宫之内,李治身上穿着军校送来的学员制服,这套制服的设计李愔也参与其中,大体就是后世那种分成上衣和裤子的军训服,只不过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唐代服装的特色,看上去虽然有些怪异,但军校之中的学员成天摸爬滚打的,穿这样的衣服不但方便,而且也极为英武。

李治站在镜子前面扭扭看看,虽然他的身子瘦弱,但是这套学员制服却设计的极为合体,这让他整个人看上去少了几分稚嫩,而多了几分英武挺拔之气。

“八哥,你看我穿上这身衣服是不是显得大了几岁?”李治兴致勃勃的对旁边喝茶吃点心李贞问道。其实除了李贞外,比李治小一点的李慎也在,他们两个同样穿着军校的学员制服,以后将和李治一起,进入到军校学习。

李贞没好气地瞪了正在臭美的李治一眼,语气不善的道:“你再大又能怎么样,反正是一辈子都得呆在长安,说起来还是七哥运气好,竟然提前去泉州当他的刺史去了,倒是不用再上什么劳什子的军校,早知道我也到外地之官了。”

李贞的抱怨自然也有他的道理,本来他今年十四岁,明年就可以到外地之官一年。而李贞一向最佩服李愔,早就想像李愔在登州那样,治理出一个兴旺繁荣之地,可是现在李治做了太子,他倒没什么意见,毕竟无论怎么算,太子都不会落到他头上,可惜接着父亲李世民要成立军校少年班,命他也要进去学习,这下还不知道要学多长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