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40219大师语录-余秋雨解剖文学(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隐藏在里边,我们就感到这个作品好。 

  接下来需要说的问题,是在两难结构当中,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知道,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希腊文明。希腊文明是在海边,而且海洋文化是希腊文明的一个关键,是它的本性。我在写《千年一叹》,写到希腊的时候,我非常强调海洋对希腊的巨大的作用,就是哲学家们都在海洋边在做些思考。在大海边做些思考,我们首先去看好多都是和海,直接有关的那些文明。 

  中国呢!它的文明的主干是黄河下游的那个农耕文明,它的思考者当时也是都在黄河流域。譬如我们的孔子、孟子都在黄河流域,基本上是农耕文明。这里边有个很大的区别,海洋文明以航海、捕鱼作为他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在遥远的古代,一艘船出发它能不能回来,是个未知数。十艘船出发,能不能回来,也是未知数。而且彼岸在哪里?不知道。在遥远的古代,彼岸在哪里不太清楚。所以,他们的主调就是以不知道彼岸的那种悲剧精神,彼岸在哪儿不知道,就变成了悲剧精神了。所以希腊文明的最高峰是希腊悲剧,就是此岸和彼岸是分离的,我只知道我在这块土地上,彼岸在那里,不太清楚,自然那么辽阔,那么迷茫。所以在彼岸世界里边,有他们对自然的梦想,也有对精神领域的梦想、思考。往往是思考此岸和彼岸的距离这个关系。 

  农耕文明有点不一样,中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很长时间我们不利用这个海岸线,而且我们好多朝代还禁海。所以中国人主要是种地,这种地呢?比较易知,“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天种下去,秋天收获,”这个易知结构比较明确,使用理性非常明确,我种下去豆子那就是豆子了,种下去瓜就是瓜,没有海洋文明一样完全不知道彼岸。农耕文明就是原因和结果,它是个循环圈。而在海洋文明里边,原因和结果不构成绝对的循环圈,它是有一个非常迷盲的这么一个此岸和彼岸的关系。由于建立了这样一个差别以后,在审美领域出现了两种格调,我们要有结果,我们要大团圆,就像秋天的丰收一样,农耕文明的要求,我们农民的要求,要求有这个大团圆,他们一直保持着希腊的悲剧作风。 

  但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发生什么变化呢?就是希腊文明到了中世纪以后,教会一定要对世界做一个绝对的解释。所以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的文艺就是完全无法保持古希腊的这种很好的作风了,就是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需要对它做出教会所需要的解答,很多东西都是作为解答新的东西了。 

  后来文艺复兴,特别是到了启蒙运动以后。理性思维上来了,理性思维上来有一个优点,就是在人类的社会科学当中有优点。就是康德所说的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他们有勇气,对日常生活都做出理性解释。或者是倒过来讲,用理性的原则来解释一切日常生活。这个是启蒙主义的伟大的功绩,但是这种功绩对于艺术来说,它又离开了我所说的鸿蒙的结构。什么都要非常具体做解释,所以也出现了一些过于理性的时代。出现了一些过于理性的作家,他那种未知结构有一段时间就比较少了。幸好他们保持着某一种宗教精神,彼岸世界永远是遥远的,所以也有些伟大的作品出现。他们当时的一些伟大作品,往往开始的时候,往往保留在宗教作品当中。宗教性的绘画;宗教性的音乐譬如像巴赫。如果宗教性的绘画,我们说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都有着宗教性,所以比较有此岸的关系。但是理性主义之后,它们的文艺作品就面对了一个理性过强的这么一个结构,也快速走到了后来的那种现实主义的要求。后来幸好它们的现代主义起来比较快,又面对着现代人对世界的不可解了,所以他们又用种新的高度上维持着这个未知结构。 

  譬如像大家都知道贝克特的作品,也得过诺贝尔奖。《等待戈多》,等待什么,戈多是什么,他什么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就充分的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一个未知结构。而中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一些过程,所以比较长的时间保持着一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构。但是里边的一些伟大的人物,他会抬起头来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所生活的环境,产生巨大的疑问。第一个在我看来是屈原,发出天问的屈原,他已经具有了对未知结构的伟大的面对。就他发出天问,到底怎么回事。然后一代代都有这样寻找未知结构的人,而它的高峰性的作品在我看来就是《红楼梦》,它营造着一个完全无法解决的,一个未知结构,一个悲剧结构。这个了不得,所以中国尽管它的民众的结构是农耕文明,但是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是要冲破自己的群体结构,而走向全人类的伟大。真正的伟大是全人类的,大家知道吧,这是歌德所说的。歌德第一次看了中国的一个作品以后,他说真正的伟大是全人类的,是通的,真正的伟大是通的,下面有一个群体结构,有点不一样。那么群体结构的不一样,受到了一些民族性的差异,这就没办法了。那么我们越是到现代,我们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多的了解,对我们中国文化又反思,那么我们大的文艺作品,要面对全人类的宏伟结构。而这个全人类宏伟结构,我们的过去,不知道世界的大师也曾经参与过。譬如我讲到从屈原到曹雪芹,都参与过这个鸿蒙的悲剧结构,未知结构和两难结构。那么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人,更有必要来参与这样的结构。我们如果现在完全默然于这样的结构,那么我们就可能和伟大有距离;和文艺作品的伟大就有距离,这是第三点。 

  那么第四点我需要说的是,这种未知结构;这种两难结构,落实在具体创作当中,需要有它的谋略。这可能和创作者有关了,我们创造作品的人,如何来经营未知结构,这需要有谋略。刚才我已经提出了这么个问题,大家已经听明白了。就是我们的绝大多数观众,可能和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和世俗的思维方式有关。伟大的作家有另外一种结构,但是问题是伟大的作家必须面对广大民众,那你怎么办?一个伟大的作家必须面对广大民众,如果不面对广大民众,你何以称得起伟大。我前面讲到的譬如巴赫,比如达·芬奇,譬如米开朗琪罗,譬如拉斐尔。那在欧洲具有多大的普及性,我们中国从屈原到《红楼梦》有多大的普及性。伟大在这个意义上一定是普及的,就是面对广大民众的,他们如何来面对广大民众呢?那么这里边显而易见就出现了一个艺术方法的问题。 

  莎士比亚他是戏剧家,但是同时又是个伟大的诗人。我们把他是用诗来写作的伟大的文学家,所以用莎士比亚来解释一下他的未知结构的经营方式,大概对我们很有帮助。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就是他在文艺复兴时代,他是世界文化的最高代表者之一。文艺复兴是什么概念,文艺复兴是人类突然醒来,面对一个未知世界的概念。是充满未知的时代,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当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结构。这个结构就叫做按照我讲叫半透明的双重结构,这个我需要对它做一个说明。 

  什么意思呢?就是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伟人,他一定有一个伟大结构在背后藏着。他不是一个纯世俗的艺术家,纯世俗的艺术家他就低了,那个世俗过去了,莎士比亚就过去了。为什么直到现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现在全世界文科大学的博士论文做得最多的还是莎士比亚研究。就此时此刻,在21世纪,20世纪结束的时候,全世界智慧的头脑,文科大学毕业的论文最多的还是莎士比亚研究。可见他到现在还没有过时,人们还会在研究。而且再过一百年,莎士比亚研究还是个大课题,研究他什么呢?研究这些作品,他也没有写过论文。 

  但奇怪的是当年,莎士比亚并不是学者捧起来的,是非常普通的。是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把他捧起来的,那么老百姓水平是不是比我们当代的中国观众高呢,一点不会高。这一点我有信心这么说,当时把莎士比亚捧入世界舞台的那些伦敦的普通观众,当时他们的审美水平不会比今天的譬如中国北京的观众水平高到哪里去。不可能,什么道理,大家去看看莎士比亚,现在保留的莎士比亚剧场就可以知道的。有一些具体原因,莎士比亚的时代还没有电,还没有电灯,还没有发明钢筋、水泥。于是一定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