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想人生》“境界”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带回家后,总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考虑来考虑去,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决定把宝玉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

于是,他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要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宋人忙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如果我收下了,你没了宝玉,我也会因此而失去清廉的美名,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我们还是各自保留自己的宝吧!”

子罕的一句“以不贪为宝”,不禁让人茅塞顿开。“究竟什么是宝”,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冯友兰先生说:“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底意义,则可有不同。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对大多数人而言,宝玉无疑都是至为珍贵的“宝”,但对子罕而言,不贪才是他心中的“宝”。但想要永持此宝,谈何容易。有多少人能够在诱人的利益面前,始终秉持“不贪为宝”的心?

清代康熙年间,北京延寿寺街上书铺的店堂里,一个书生站在离账台不远的书架边看书。这时账台前一位少年正在为购买的《吕氏春秋》付款,不小心掉的一枚铜钱滚到了书生的脚边。书生斜眼扫了一下周围,就把铜钱踏在脚底。少年付完钱离开店堂后,书生俯身拾起了脚下的铜钱。

凑巧,书生踏钱、取钱的一幕,被店堂里边的一位老翁看见了。他见此情景,盯着这个书生看了很久,然后起身同书生攀谈,知道他叫范晓杰,还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原来,范晓杰的父亲在国子监任助教,他跟随父亲到了北京,在国子监读书已经多年了。今天偶尔走过延寿寺街,见上书铺的书价低廉,所以进来看看。老翁冷冷一笑,就告辞离开了。

后来,范晓杰以监生的身份进入誊录馆工作,不久,他到吏部应考合格,被选派到江苏常熟县去任县尉官职。范晓杰高兴极了,便水陆兼程南下上任。到了南京的第二天,他先去常熟县的上级衙门江宁府投帖报到,请求谒见上司。当时,江苏巡抚大人汤斌就在江宁府衙,他收了范晓杰的名帖,没有接见。范晓杰只得回驿馆住下。过一天去,又得不到接见。这样一连十天。

第十一天,范晓杰耐着性子又去谒见,威严的府衙护卫官向他传达了巡抚大人的命令:“范晓杰不必去常熟县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经写进被弹劾的奏章,革职了。”“大人弹劾我?我犯了什么罪?”范晓杰莫名其妙,便迫不及待地问。“贪钱。”护卫官从容地回答。

“啊?”范晓杰大吃一惊,自忖:我还没有到任,怎么会有贪污的赃证?一定是巡抚大人弄错了。他急忙请求当面向巡抚大人陈述,澄清事实。护卫官进去禀报后,又出来传达巡抚大人的话:“范晓杰,你不记得延寿寺街上书铺中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一枚铜钱如命,今天侥幸当上了地方官,以后能不绞尽脑汁贪污而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强盗吗?请你马上解下官印离开这里,不要使百姓受苦了。”范晓杰这才想起以前在上书铺里遇到的老翁,原来就是正在私巡察访的巡抚大人汤斌。

不贪为宝,不应只是嘴巴上一句美言而已,更应成为人格与操守的一部分。无论有前人后,面对从天而降和横财,即便只是一个铜钱,也不应有贪恋之心。一旦贪念起,长期的坚持便顿时灰飞烟灭,如在同一桶牛奶里倒进一杯脏水就成了一桶脏水一样。无论何时,都要坚持“不贪为宝”,千万不要因身外之物而丢弃了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宁静致远,得意失意皆从容

超越功利境界并非易事,但冯友兰先生做到了:面对幸与不幸这些命定的遭遇、面对祸福无常的悲喜得失,皆能从容应对。冯老更于宁静中探寻到了应对功利境界的至高之法:积极地与命斗、各适其适、不为忧虑恐惧所累……

幸与不幸,皆是命定的遭遇

“命运”的定义就可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

——《理想人生》“论命运”

命运是一个奇怪的事物,没有人能够真正捉摸得透。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可对人言者二三事。”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们常常无从把握。世事沧桑变化无常,万物在变,人在变,思想在变,感情在变,确如哲学上所言:变是永恒的主题。

冯友兰先生也赞同此理,他说:“命运”的定义就可说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其中虽不免有宿命论的成分,却也不无道理。就拿冯老的人生来说,便是徘徊于幸和不幸之间的典型。

幼年时期,对冯友兰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他的母亲吴夫人,这位通识文墨、做过学监的女子,便是冯友兰先生中的大幸。吴夫人思想开通,教书识字的同时,还助子女三人找到各自的兴趣,并促其发展。无怪乎冯友兰先生会称自己的母亲吴夫人是封建社会的“完人”,是自己一生中最敬佩的人了。

抗战爆发后,身处西南联大的冯友兰先生,也和当时的绝大多一样,不得不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这段时间他的遭遇无疑是不幸的。面对飞涨的物价,他的工资虽然已加到几百万,但还是不到半个月就花得没影了。他只得和其他教授们一起卖文、卖字、卖图章,却也生意清淡得可怜,基本上对改善生活毫无用处。这又可以说是他遭遇的不幸。

吴夫人这样的母亲、抗战这样的形势,都不是个人能够选择的,就像冯老所言,是没有理由可说的幸与不幸。在这些命定的遭遇面前,冯老始终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应对:他尊敬自己的母亲,并一直保持着对母亲的深情;他不为贫穷所苦,尽力做自己所能做的,并将这种颠沛流离的环境化作了创造力与创作力。人生需要的,便是如冯老般面对命运的从容。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笑话: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不紧不慢,在雨中踱步。旁边大步流星跑过的人十分不解:“你怎么不快跑?”此人缓缓答道:“急什么,前面不也在下雨吗?”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人们在面临风雨匆忙奔跑之时,那个淡然安定欣赏雨景的人,其实深谙从容的智慧。既然已成定局,何必长久地为此耿耿于怀呢!

有一个阿拉伯富翁,在一次大生意中亏光了所有的钱,并且欠下了债,他卖掉房子、汽车,还清债务。此刻,他孤独一人,无儿无女,穷困潦倒,唯有一只心爱的猎狗和一本书与他相依为命,相依相随。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来到一座荒僻的村庄,找到一个避风的茅棚。他看到里面有一盏油灯,于是用身上仅存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油灯,拿出书来准备读书。但是一阵风忽然把灯吹熄了,四周立刻漆黑一片。这位孤独的老人陷入了黑暗之中,对人生感到痛彻的绝望,他甚至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立在身边的猎狗给了他一丝慰藉,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沉沉睡去。

第二天醒来,他忽然发现心爱的猎狗被人杀死在门外。抚摸着这只相依为命的猎狗,他突然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世间再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于是,他最后扫视了一眼周围的一切。这时,他发现整个村庄都处在一片可怕的寂静之中。他不由急步向前,啊,太可怕了,尸体,到处是尸体,一片狼藉。显然,这个村庄昨夜遭到了匪徒的洗劫,整个村庄一个活口也没留下来。

看到这可怕的场面,老人不由心念急转,啊!我是这里唯一幸存的人,我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此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得四周一片光亮,老人欣慰地想,我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幸存者,我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

幸与不幸,总是时不时地跑来敲我们的门,就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