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我们就将从构成心灵暴力因素的两大方面入手,一睹中国家庭教育中心灵关怀缺失的形成机制,立足于孩子的未来,预知这样的缺失,究竟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事实上,当我们对这两点了然于心之后,有关如何解决问题的答案,以及家长究竟该如何如何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也就变得不再迷惑不清了。

6.家长与孩子的双边思维

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在几年前的一个电视节目中,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个孩子说出了这样的话:

“在学校里住宿过集体生活,我自己总是能独挡一面,可是一回到家中,母什么事情都不让我干,对我百般呵护,本来这些事情自己都可以做,只是一味让我别分心,抓紧时间认真读书,我常常对此感到很不耐烦,甚至很生气。但是每次发过脾气之后,自己也觉得很后悔,觉得对不起辛勤劳作的父母,有的时候,我也试过和父母进行沟通,但是效果很差。我感到非常委屈,过去回家总是想放松一下自己,而我现在特别不愿意回家,因为现在回家心里一点舒服的感觉也没有。”

家庭是一个人最温馨的港湾,然而在这个孩子看来,这种温情已经在家长与自己的冲突中,被磨损到了极尽微薄的地步。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损伤。

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各自对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文*冇*人-冇…书-屋-W-R-S-H-U)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才,这种观念是着眼于未来的,其对手段的选择,是以家长的社会经验与生活观念来作为标准的。

家长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确保孩子用最快的速度、走最少的弯路来获得成功,用命令、压制的办法,来处理孩子与家长观念中存在的冲突,让孩子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却由于需要恪守许多规范、条框,而不得不按照家长的要求,在家长提供的保护下来生活。

因此,在家长看来,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服从”,服从的意义是将孩子的一切生活轨道,都纳入家长所设定的保护环境中,其价值是让孩子在自己所设定的程序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家长所期望的人。

诚然,在孩子还很弱小的时候,家长给予他们各种成长所需要的东西,为孩子遮风挡雨,营造出安全的环境,这一切的贡献是无可磨灭的。

但是这样的观念,却是建立在一个不可能的前提之下,这个前提就是孩子的独立性永远为零,是以先认定孩子不变的思维得到的这一观念,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视角来重新看待问题,结论就会完全不同。

在孩子看来,自己每天都在变得成熟,变得能够逐渐承担一些责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而家长却对此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

在小的时候,父母在对孩子的教养中,无时无刻不对其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规定孩子要吃什么,该吃什么,何时该睡觉,要读什么书,看什么节目,甚至于为孩子挑选爱好、老师、游戏玩伴等等。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过度保护的范围可能更广,不仅包括了本该由孩子做的家务劳动,甚至还包括那些本该孩子自己做出选择的事情,比如选择学校、报考专业、未来职业等等。

在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之中,家长往往无视于孩子个人的志趣,迫使孩子服从自己的志愿。这种思维方式,彻底将孩子与家长对立起来,得出的结果令人难以忍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上的心灵暴力。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过程的本身,孩子在成长中的烦恼本已十分强烈,却还要生活在家长所布设的“保护网”中,在家长过度保护的高压下,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犯规”行为,甚至只是与家长所认同的观念相冲突,孩子也需要为此承受家长的反对与呵斥,成为了家长眼中“不听话的孩子”。

由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过度保护”在制度上的不合理性,接下来,我们需要开始进一步的探讨,以其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7.从保护到伤害的距离

孩子需要保护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保护与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林格伦

保护与伤害之间,往往只有非常细微的界限。

由家长提供的保护,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免受外来不必要的侵袭,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环境,然而,如果保护没能够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变化及时做出伸缩调整,如果保护本身已经对孩子有益的个性造成了限制,那么就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

具体来说,过度保护的不良影响集中于以下三大层面:

其一:过度保护会削弱孩子的责任感。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孩子在最初接受过度保护时会感到反感,然而,当孩子习惯了这种保护之后,就会感觉到事事由父母包办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于是,当家长一时无法面面俱到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家长未能尽到责任,就这样,我们的孩子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之中,逐渐养成了喜欢依赖的性格,丧失了未来作为人的责任感。

其二: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

当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责任感,处处、事事、时时依赖于别人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就是丧失掉全部的独立性。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不能独立地承担责任,不能依靠自己的思考来做出选择,最终实现自己的意愿时,也就无从谈到独立性,更谈不到独立人格的发展。

其三:影响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我们家长羽翼的庇护下,孩子们从小失去了独立行事的机会与权利。而创新与应变的能力,恰恰来自于大量的实践。

在成功的企业家中,有极大一部分从小便失去了家庭的庇护,许多事情都必须自己亲力亲为,于是,生活赋予了他们无可逃避行事机会,于是,他们的实践能力就此得到了锻炼,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其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发展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相比之下,当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做事的机会时,也就无从谈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于连原有的能力也会逐渐萎缩、退化。

就这样,本来旨在于保护孩子的家长,在无形之中却变成了伤害孩子的最主要因素,从保护到伤害,其字面上的意义相差巨大,而落实到实际的家庭环境中,其中的细微差别就只能由孩子来亲身度量。

当家长因为陷入了过度投入的境地而备感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却因为陷入了过度保护的桎梏而极度痛苦。

于是,家庭教育在这里就得到了一个全新的命题:家长的保护与孩子的自由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完美的对接点,这个对接点,就在于对如何处理心灵沟通这个关键性命题上。

8.打通天堑的终极方案

只有心灵上的关爱才是最好的导师,它远远超过了责任感与其他方面的付出。

——爱因斯坦

沟通的价值就在这里显示了出来。

越是对立的家庭,孩子与家长之间就必须要实现沟通,只有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的观念,才能够让自己从心灵上认同孩子。同样的,只有孩子更多地懂得家长的苦心,才能够解决孩子因此而产生的逆反心态。

家长作为成年人,在性格上有着更强的包容性,但家长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过于顺从孩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其后果是很难预料的。这样一来,既要做到沟通,又要防止孩子自控能力差所带来的后果,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对一些必须遵守的准则造成挑战,其结果势必阻碍了沟通。

于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在这个两难的问题上走入了绝境。而在这个问题上,只存在着一个分三步走的解决方案。

方案的第一步:在于家长和孩子都要有理解对方的愿望。

只有当双方都有了这种愿望的时候,沟通才具备心理上的基础。假如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有所保留,那么沟通势必极难实现,甚至于让家长和孩子站到更激化的对立面上。

而当双方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