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色三部曲之红色的起点 z-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地下工作的经验;流利的英语;使他便于在国外开展工作。代表团的成员还有库兹涅佐娃——维经斯基的妻子。马马耶夫充当他的秘书。马马耶夫的妻子马马耶娃也参加了代表团。二十五岁的马马耶夫本是苏维埃红军军官;马马耶娃则是莫斯科歌舞演员。她在代表团里担任打字员。这样;两对夫妇同行;看上去像去中国旅游似的;便于遮人耳目。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负责人维廉斯基?西比利亚可夫向共产国际报告:已经组成赴中国的代表团。代表团得到指示;增加一项使命:〃考察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酝酿乔装的〃新闻记者〃访问李大钊1
一九二○年四月初;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不远处一幢外国公寓里;来了五位新客人。客人们一律持〃苏维埃俄罗斯共和国〃护照。三男两女;其中一位男子一望而知是中国人;却能操一口流畅的俄语。据云;五位客人是俄文报纸《生活报》的记者。他们都带有《生活报》记者证。此次中国之行;为的是筹办建立一家通讯社;名曰〃华俄通讯社〃。这家通讯社将把中国的消息译成俄文;发往俄国;同时把俄国的新闻译成中文;供给中国各报刊;以促进中俄两国的信息交流。在当时中俄两国消息相互闭塞的情况下;《生活报》的记者们筹建这样的一个通讯社;倒是确实需要的。当别的外国客人问起这五位俄国记者时;他们总是如此叙述自己来华的使命。
就在这个代表团抵达北京不久;又有两位从不同途径赶来的俄国人悄然到达北京;并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其中的一位是俄国妇女;也来自海参崴。不过;她的外貌跟正宗的俄罗斯女人不同。她是贝加尔湖沿岸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她会讲俄语;也会讲蒙古语。她叫萨赫扬诺娃;俄共(布)远东地区委员会的负责之一。在三个月前;向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致函;表示准备与中国革命者建立联系的便是她。另一位是身材高大的男子;蓄着大胡子;这位俄国人会讲一口纯正的法语——他本是俄国工人;后来侨居法国。他倒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记者;从哈尔滨奉命赶来。他叫斯托扬诺维奇;又名米诺尔;俄共(布)党员。
萨赫扬诺娃和斯托扬诺维奇前来北京;都是为了配合那个《生活报》记者代表团执行特殊的使命。最先开始〃采访〃的;是那位中国人——杨明斋。比起他的俄国同志来;他在北京活动要方便得多。虽然他的衣袋里放着苏俄护照;但是他一走出外国公寓;便融入在街头那黄皮肤、黑眼珠的人群之中。对于杨明斋来说;这儿虽然是他的祖国;不过新来乍到;仍有人地生疏之感。他毕竟十九岁便离乡背井〃闯俄罗斯〃去了;在俄国度过了十九个春秋。他这次是头一回来到北京。
杨明斋首先〃采访〃的是号称〃中国通〃的波列伏依。他来到了离王府井大街不远的北京大学;跟这位在那里任教的俄语教授用俄语交谈着——虽说他们也可以用汉语交谈;但是那时北京城里懂俄语的毕竟不多;保密性更好一些。
波列伏依的中文名字叫〃鲍立维〃;又叫〃柏烈伟〃。在海参崴长大的他;常跟那儿的中国人打交道;会讲汉语;懂中文。他居然研究起中国的《诗经》来;成了一位汉学家。一九一八年下半年;他从海参崴来到天津;住在〃特别一区〃。台湾王健民先生著《中国共产党史稿》一书称他是〃第三国际驻天津文化联络员〃;那是不准确的。他不是俄共(布)党员;而是白俄;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第三国际驻天津文化联络员〃。不过;他倾向革命;与俄共(布)的许多朋友有着友谊和联系。他来到天津之后;确实跟北京、上海、天津的许多进步文化人进行联络。他既会讲俄语;又会讲汉语;成了沟通俄共(布)朋友和中国进步文化人之间的桥梁。
鲍立维对《新青年》杂志非常注意;每期必读。理所当然;他注意起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大名。去北京的时候;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跟李大钊谈得非常投机。他送给李大钊一些来自莫斯科的关于马列主义的小册子;使李大钊十分高兴。布哈林著的《共产主义ABC》英文本;便是其中的一本。于是;李大钊介绍鲍立维到北京大学担任俄语教员;并编纂《俄华辞典》。杨明斋拜访了鲍立维;说是苏俄《生活报》记者维经斯基希望报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鲍立维伸出了左手的大拇指说:〃李大钊!〃又马上伸出右手的大拇指说:〃陈独秀!〃鲍立维向杨明斋说起了北京大学;说起了《新青年》;说起了去年发生的五四运动;说起了〃北李南陈〃……这位货真价实的〃中国通〃十分准确地勾画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简貌;使杨明斋心中有了底。因为他和维经斯基〃初来中国的时候;对于中国情形十分陌生。他们的使命是要联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但不知找谁是好〃《张国焘回忆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后》;见《〃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一二九页;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杨明斋又去拜访北京大学另一位俄籍教员阿列克塞?伊凡诺维奇?伊凡诺夫。此人也是一位〃中国通〃。他的中文名字叫〃伊凤阁〃;又叫〃伊文〃。他也是汉学家;精通中文;而且比鲍立维来华更早。伊凤阁所介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情况;大致跟鲍立维差不多;他同样提到了〃北李南陈〃。维经斯基决定访问〃北李南陈〃。陈独秀已经出走上海;他就请鲍立维、伊凤阁介绍;前往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访问李大钊。
这是俄共(布)使者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人物李大钊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三十一岁的李大钊比维经斯基大四岁。当时在场的李大钊的二十四岁的学生罗章龙;如今这样回忆往事:〃李大钊是北大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他在当时写下了不少水平很高、语言精彩的文章。《新青年》上宣传马列主义的文章数他的最多;他公开赞扬十月革命;是我国最早宣扬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因此;他在那时;就享有很高的名望。维经斯基到北大会见李大钊是很自然的事。〃维经斯基访问李大钊也不是盲目而来;而是事先做了些准备工作。首先维经斯基了解到李大钊先生是赞成十月革命的。他同李大钊见面谈了一席话之后;便要求见见参加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同学。这样大钊先生就找了几个同学和维经斯基见面。人数不多;其中有我和张国焘、李梅羹、刘仁静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我们同维经斯基见面的谈话会;是在图书馆举行的。会上;他首先介绍了十月革命。他还带来一些书刊;如《国际》、《震撼世界的十天》(引者注:即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的长篇报告文学)等。
第三部分:酝酿乔装的〃新闻记者〃访问李大钊2
后者是美国记者介绍十月革命的英文书。他为了便利不懂俄文的人也能看;所带的书;除俄文版外;还有英文、德文版本。维经斯基在会上还详细介绍了苏俄的各项政策、法令;如土地法令;工业、矿山、银行等收归国有的政策;工厂实行工人监督与管理;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管理全国经济工作的制度;列宁提出的电气化的宏伟规划等。他还讲到苏俄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种种困难;为了解决困难;不得不临时实行军事共产主义、余粮征集制等等。这次谈话内容相当广泛。当时我们很想了解十月革命;了解革命后的俄国;他谈的这些情况;使我们耳目一新;大家非常感兴趣。这就使我们对苏维埃制度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看到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轮廓。〃维经斯基这个人工作很细致。他来了之后;除了开座谈会;介绍苏俄情况;了解中国情况;还找人个别谈话。通过个别谈话;可以了解座谈会上不易得到的情况。他是一个有知识、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回答得恰如其分。他的英文、德文很好;能用英语直接与同学谈话。他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问题颇有研究。关于五四运动;他问得很详细;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军阀相互勾结的情况看得也清楚;对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以前我国的历史也很熟。他同李大钊先生谈得很融洽;对李大钊先生评价很高。他在座谈会上曾暗示说;你们在座的同学参加了五四运动;又在研究马克思学说;你们都是当前中国革命需要的人才。他勉励在座的人;要好好学习;要了解苏俄十月革命;正因为如此;中国应有一个像俄国共产党那样的组织。我们认为他谈的这些话;很符合我们的心愿。我个人体会;通过他的谈话;我们对十月革命;对苏维埃制度;对世界革命都有信心了。……〃维经斯基对李大钊所讲的最后一句话〃中国应有一个像俄国共产党那样的组织〃;是最为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