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苏联到俄罗斯-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刻也就不大可能让他担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成员这样高级的职务了。可是,就因为过去是托派,现在来阿谀奉承,就相当可疑了。这一回的马屁可真没有拍好,很可能因此丢官哩:斯大林对季米特洛夫说:“他可能干坏事!‘五一’以后我们会考虑向共产国际派另外一位同志。”
谁如果没有这个“托匪”的前科,就可以放心去当马屁精了。同年12月23日的日记:
在工会大厦。共青团庆祝斯大林60寿辰晚会。亚罗斯拉夫斯基的报告:“你若不是列宁主义者,你就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者;你若不是斯大林主义者,你就不可能是列宁主义者!”
这是比马努伊尔斯基更有分量的谀辞,却并没有受到斯大林的责备。可见成问题的不是当马屁精,这是因人而异的。这马努伊尔斯基,奉命起草《告人民书》,却不写一句赞颂斯大林的话,他马上就会受到更严厉的责备。因为他犯的是鲁迅所说的“可恶罪”。
多么可怕的“友好”
“友好”,“友好国家”。多么美丽动人的字眼啊。
可是,你知道这个词能有多少种解释吗?
我没有去查词典,不知道这个词有多少个义项。但是我敢断言:不论怎样详尽的大词典,列举了应有尽有的一切义项,它也必定遗漏了一项,即遗漏了斯大林词典的解释。斯大林是怎样解释的呢?
季米特洛夫1940年1月21日的日记里记了斯大林的一段话,那是他谈苏联和芬兰之间的那一场战争:
为使芬兰进行反对我国的大规模战争,人们在如何做准备,这一点现已十分清楚。每个村庄都已为此目的而有所变化。建成了可容几千架飞机的机库,而芬兰只有几百架飞机。芬兰的舒茨科洛夫分子有15万人,这些是芬兰的白军。我们消灭了6万人,应该把剩下的人也消灭掉,那时事情就会告终。应该只留下小孩和老人。我们不想要芬兰的国土,不过芬兰应成为苏联的友好国家。
芬兰要成为苏联的友好国家的前提是:让苏军消灭本国的全部军人,这还不够,还要消灭本国的全部少年、青年、壮年和中年人,只剩下小孩和老人!
这叫什么友好呢?
有一篇什么赞颂斯大林的文章说过,他是很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的。这一席话就表达得十分准确。他没有说“芬兰和苏联成了友好的国家”,更没说“苏联成了芬兰的友好国家”,而是说:芬兰应成为“苏联的友好国家”。“苏联的友好国家”,即对苏联不构成任何威胁的国家,苏联用不着费心提防的国家。做到的办法就是一个杀字,杀得他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还好,留下了小孩,还可以成长、繁殖,所以种族灭绝的罪名是安不上的。
斯大林虽然提出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变芬兰为友好国家的方略,但是实际上这一场芬兰之战并没有占多少便宜。这年3月27日的日记,记下了伏罗希洛夫在中央全会上关于芬兰战争的报告要点,“我军的损失为233,000人;其中死52,000人。芬兰人死70,000人,伤200,000人。”以一个军事强国去攻击一个小国,只打出这样一个结局,离变芬兰为“苏联的友好国家”的目标还远着哩。
第一手资料的可贵
1943年5月22日的《真理报》公布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这一个成立了二十多年的国际性机构,这时为什么要宣布解散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第三国际”这一条对共产国际最后几年的历史是这样叙述的:
…在1935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即最后一次代表大会上,苏联为了自身的民族利益重新改变了共产国际的政策,要求共产党人同温和社会主义者和自由派结成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共产国际一直充当苏联外交政策的工具。然而人民阵线政策却因斯大林在1939年同希特勒签订条约而告终。不久苏德爆发战争,斯大林为了使他的同盟者消除对共产党颠覆活动的疑惧,正式解散了共产国际。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一部有一定权威性的工具书,它关于共产国际解散原因的说明,在史学界也颇有代表性。看来此说也颇近情理:在同德国法西斯的苦战中,苏联十分需要美英盟国特别是美国的援助。解散共产国际,就有助于和同盟国的合作。
可惜的是,这一解释虽合乎情理,却不合乎事实。
季米特洛夫1941年4月20日的日记中,记了那天晚上他和斯大林等人在大剧院观看塔吉克艺术团的演出,一同观看的还有莫洛托夫、加里宁、伏罗希洛夫、安德列耶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什维尔尼克、什切尔巴科夫、日丹诺夫、马林科夫等人。“演出结束后我们待到两点”,这几乎就是一次联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了。当时斯大林说了这样一些话:
一些党(暗指美国共产党)从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那里出来了。这并不是坏事。正相反,各国共产党应成为完全独立的党,而不是共产国际下面的支部。它们应变成叫做工人党、马克思主义党等名称的本国的共产党。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应到本国人民中间去并把力量集中于完成自己的特殊任务。
它们应有共产主义纲领,应依靠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而不是时不时地看一眼莫斯科,它们应独立地解决它们在各自的国家面临的具体任务。不同国家中的情况和任务完全不同。在英国是一个样,在德国又是一个样,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当各国共产党按此方式得到巩固时,再重新恢复它们的国际组织。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时期建立的,当时正期待着即将发生世界革命。共产国际是在列宁时期同样形势下建立的。当前,每个国家本国的任务突出了,然而,各国共产党作为从属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国际组织下面的支部,这种状况是个障碍…
请不要抓住昨天不放。应认真考虑已经形成的新的条件…
从(共产国际)本位主义利益的观点看这可能是不愉快的事,然而,这种利益不起决定性作用!
在当前的条件下,各国共产党从属于共产国际使得资产阶级更易于迫害它们,使其更易于实现把共产党同本国群众隔绝起来的计划,而对各国共产党来说,则会妨碍它们的独立发展以及作为本国的政党来实现自己的任务…
共产国际在近期是否继续独立存在以及在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国际联络和国际工作的新形式问题尖锐地、明确地提出来了。
斯大林发表了这个意见,季米特洛夫立刻行动起来。他第二天的日记:
向爱尔科利(引者按:即意大利共产党领袖陶里亚蒂)和多列士(引者按:法国共产党领袖)提出应讨论下列问题:在近期停止共产国际执委会作为各国共产党的上级领导的活动,使各国共产党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使它们变成共产党人真正本民族的政党,它们遵循共产主义纲领,但会根据本国的条件按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具体任务并为自己的决定和行动负责。把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之以情报和对各国共产党提供思想和政治援助的机构。
他俩均认为对问题的这一提法总起来说是正确的,它完全符合当代的国际工人运动形势。
西欧两个最大的共产党都表示了赞同,这事就可以决定下来了。
在这之后又过了两个整月,才爆发了苏德战争。
所以,共产国际虽然是战争期间的1943年6月才宣布解散,却并不是因战争形势的要求才作出的决策。可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的那个理由是与事实不符的。从这一个例子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史学家最重视第一手资料。
(原载《东方文化》2003年第3期)
朱正:从王芳妮说起
在2003年2月21日的《文汇读书周报》上,读到《王明的儿子王丹丁》一文,这是摘录邵宁著《重访俄罗斯》中的一段。这篇文章中说:
王丹丁还有一个姐姐和哥哥。姐姐叫王芳妮,生在苏联,长在苏联。她不会中文,从未回过中国。她的俄文名字叫季米特洛娃。我问王丹丁:你的姐姐为什么叫“季米特洛娃”?他告诉我一个故事:1937年父母从苏联回国参加抗战时,没有带走大女儿王芳妮,而是交给了当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的季米特洛夫作养女。因为季米特洛夫和他的捷克妻子所生的惟一的儿子在战争中牺牲,膝下无子,就把王明的女儿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抚养,王芳妮后来成为一名飞行员。
这里所说,与事实稍有出入。季米特洛夫的独生子迪米特里并不是在战争中牺牲的,而是病死的。
季米特洛夫1943年12月13日的日记里记了他给王明的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