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从苏联到俄罗斯-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大林的,其中包含一项建议:鞑靼人被逐出克里米亚后,克里米亚应成为在苏联管辖范围内的一个犹太苏维埃共和国。斯大林认为在这项建议背后有犹太复国主义者通过苏联情报局插手。他宣布,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是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代理人。他们企图在克里米亚建立一个犹太国,以便从苏联手里夺走克里米亚,并在我们海岸上建立一个直接威胁苏联安全的美帝国主义的前哨据点。斯大林让他的想象朝这方向胡乱发展。他突然产生了疯狂的报复念头。洛佐夫斯基和米霍埃尔斯被捕了。不久,热姆丘任娜(波林娜,莫洛托夫的妻子)也被捕了。对这个小集团的调查花了很多时间,但结果,几乎他们所有人都落到悲惨的下场。洛佐夫斯基被处决,热姆丘任娜被放逐,最初我以为她被处决了,因为除斯大林外,任何人都得不到情况报告,而斯大林本人则决定处决谁,赦免谁。”
赫鲁晓夫这段话大体上是对的,但有记忆上的错误,有的地方并未说出现象背后的隐秘。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叫委员会给斯大林写信(即赫鲁晓夫所说的文件),要求把克里米亚作为犹太人繁衍生息之地,并让大批犹太知名人士签名,便是暗中设下的圈套。写了信,签了名,便是“从苏联手中夺走克里米亚”的证据。然而在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的劝说下,甚至在洛佐夫斯基的直接指示下,仍有人未签名,其中就有米霍埃尔斯。安全部的秘密情报员佐林,即费费尔,一再劝说米霍埃尔斯,但他仍不签名。倒不是他识破了斯大林的圈套,他没有那么高的政治智慧,只是不愿乘人之危,占据他人的祖居地。没有委员会主席的签字,无法形成正式文件,所以米霍埃尔斯的命运已经注定,非除掉不可。斯大林不允许在莫斯科干掉他,只能在外地下手,地点选在明斯克。米霍埃尔斯被派往明斯克评定女演员亚历山德罗娃的艺术成就,应否给她颁发斯大林奖。可她这时并不在明斯克,而在莫斯科。陪同米霍埃尔斯去的是剧评家戈鲁博夫,因为他是明斯克人,毕业于明斯克铁道工程学院。他们在明斯克受到热烈欢迎。晚上看完节目,导演把他们送回宾馆。此时“房间里电话铃响了,找戈鲁博夫。戈鲁博夫说了几句话便捂住听筒对米霍埃尔斯说,老同学打来电话,邀请他们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一定请米霍埃尔斯去,哪怕呆半小时,他们也会记住一辈子!”(《命运宠儿的札记》)一向爱凑热闹的米霍埃尔斯便同戈鲁博夫一起去了。他们一去便没回来。次日清晨发现他们躺在一条偏僻的胡同里,脑袋被打破,已经冻僵了。谋杀被定为车祸,因为这是斯大林随口说出的。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兰娜在她写的《仅仅一年》中写道:“莫斯科那时(1948年)的气氛异常沉重,大逮捕再度开始。莫斯科犹太剧院查封了。当时该院的院长是米霍埃尔斯。宣布这个剧院为‘世界主义的温床’。米霍埃尔斯是位著名演员、知名社会活动家…那时我极少同父亲见面。偶然一次在别墅同父亲会面时,我走进他的房间,正好听见他在和一个人通电话。我等在一旁。是别人向他汇报,他听着。后来,他像下结论似的说了一句:‘好吧,一起车祸。’我清楚地记得他说话的语气:不是询问,而是肯定,是回答…打完电话,他就同我打招呼,过了一会他说:‘米霍埃尔斯被汽车撞死了。’第二天我到大学上课的时候,一位女同学她父亲在犹太剧院工作了很长时间哭着告诉我,昨天米霍埃尔斯在明斯克乘汽车的时候惨遭杀害。各报写的都是车祸。他是被人杀害的,根本没发生车祸。‘车祸’是我父亲听人汇报时随口说出的…我的头轰的一声。我太知道父亲了,他觉得到处都是‘犹太复国主义’的阴谋。”
赫鲁晓夫也谈到米霍埃尔斯之死:“更独特的是对那个有教养的、犹太语戏剧最伟大的演员米霍埃尔斯的残酷惩罚。他们像野兽般地杀害了他。他们把他秘密处死。然后,谋杀者们得到了奖赏,他们的被害者则得到了厚葬。这真令人思想混乱!据宣布,米霍埃尔斯是被一辆卡车撞死的。实际上,他是被抛到卡车前面去的。这件事干得很巧妙,很有办法。是谁干的?斯大林干的,至少是根据他的指示干的。”
国家安全部部长阿巴库莫夫被捕后供认:“当时已得知,米霍埃尔斯已同他的一位我记不得姓名的朋友一起到了明斯克。将此情况报告给斯大林时,他立即指示就在明斯克以不幸事故为借口干掉米霍埃尔斯,即让米霍埃尔斯及其同伴死于汽车轮下。”
凡是见过米霍埃尔斯和戈鲁博夫尸体上没有被汽车撞出痕迹的人都被捕了。莫斯科还为米霍埃尔斯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但很多人仍不相信他是被汽车撞死的。“当天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米霍埃尔斯的女儿在《我的父亲米霍埃尔斯》一书中写道,“我的好友尤利娅·卡冈诺维奇也来了,她是卡冈诺维奇的侄女。她把我带进浴室,两人单独在一起,悄悄对我说:‘叔叔向你们致意,吩咐我转告你们,任何时候不要向任何人问任何事。’我当时没明白她的意思。”
这时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以色列于1948年5月在巴勒斯坦建国。苏联第一个承认以色列国,并向它提供武器抗击与其作战的阿拉伯人。斯大林希望以色列成为苏联在中东对抗美国的盟友,他认为以色列领导人多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自己的人”。以色列领导人却对斯大林友好的姿态反应谨慎。他们不想得罪斯大林,因为苏联尚有五百万犹太人,是以色列未来的公民。但也不想投靠苏联,他们来自苏联,对苏联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状况相当了解。他们同美国的关系比同苏联的关系密切得多。他们依赖美国,投入美国怀抱。斯大林想填补英国在中东留下的真空的打算落空了,于是改变了对以色列的态度,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苏联犹太人的身上。
1948年9月,以色列首任驻苏公使梅厄夫人到莫斯科上任。梅厄夫人素有铁娘子之称,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曾任以色列总理。她生于基辅,十一岁移居美国。俄国给她留下饥饿和屈辱的印象,对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并无好感。梅厄夫人一到莫斯科便到犹太教堂做礼拜。“递交国书后的星期六是犹太教安息日,梅厄夫人率领使馆全体人员到犹太教堂去做礼拜。做礼拜的犹太人知道梅厄夫人的身份后,都热切地望着她。显然,以色列国犹太民族自己的国家引起他们的宗教的和民族的感情共鸣。礼拜结束后,梅厄夫人作了自我介绍,以她出色的口才,在这种场合下,几分钟便感染了周围的听众。他们把她当成以色列的化身,为她祈祷、祝福。”(《犹太名人传》政治家卷)
梅厄夫人在莫斯科受到苏联犹太人欢迎的盛况,安全部立即向斯大林报告,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准备彻底解决苏联犹太人的问题,先拿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开刀。
委员会成员、莫洛托夫妻子波林娜同梅厄夫人的会面更给斯大林的怒火上浇了一瓢油。为庆祝十月革命三十一周年,莫洛托夫为莫斯科驻外使团举行招待会。波林娜以轻工业部纺织总局局长身份参加了招待会,与梅厄夫人见了面。梅厄夫人在多年以后出版的自传中谈到这次会面:波林娜走到她跟前,表示很高兴同她认识,并用犹太语说想见见公使夫人的女儿,还问起以色列居民点建造的情况。“我们谈了半天,”梅厄夫人写道,“分手时波林娜说,如果你们那儿一切都好,那么全世界犹太人都会好。”斯大林马上知道了她们的谈话。斯大林为波林娜和梅厄夫人见面痛斥莫洛托夫,气愤地对他说:“你应该跟她离婚。”波林娜对此的反应是:“如果这是党的需要,我们就离婚。”不愧为受过多年党的教育的老布尔什维克。离婚手续于1948年末办好,1949年2月,波林娜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
莫洛托夫曾是斯大林的左膀右臂,同他平起平坐。游行群众并排举着他和斯大林的画像。战后,斯大林与莫洛托夫的关系发生变化,斯大林渐渐疏远他。但莫洛托夫对斯大林的愚忠至死不渝。斯大林则没有永远的战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为了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力,不断调整同战友们的关系。在1941年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会议上就借口波林娜工作疏忽,取消了她的中央候补委员的资格,莫洛托夫投了弃权票。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