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7-伤寒寻源-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冒。病家医家。皆从忽略。殊不知此病一经误治。久而不愈。肺金立败。肺败则肾水之子 
失荫。而肾亦与俱败。且本气既伤。日盗脾胃母气。以供其挹取。久之而中土亦败。其始不 
觉。其继莫救者。比比皆然。徐灵胎曰。伤风之疾。由皮毛以入于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 
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 
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并有视为微疾。不避风寒。不慎饮食。经年累月。病机日深 
。或成血症。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误治之害。不可胜数。至哉言也。 

上集
辨伤寒一
属性:仲景书以伤寒命名。此伤寒乃外感病之统名也。而伤寒类中。专有一种太阳病。或已发 
热 
。或未发热。必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独名之曰伤寒。伤寒与中风。同见头项强痛 
恶 
寒之太阳病。同一浮脉。最易牵混。最宜分别。脉浮而缓。汗自出者。此属风因。脉浮而紧 
。汗不出者。此属寒因。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界限綦严。丝毫不容错认。而叔和序例 
。谓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风与寒尚混同无别。奚况温热耶。又谓冬时严寒。中而即 
病者。名曰伤寒。无论仲景当日未有此说。即指定冬时发者始为正伤寒。设当严寒之时。遇 
有头痛发热之太阳病。或其人脉缓汗自出。或但发热不恶寒而渴者。将概从仲景大发其汗之 
例。其不误人者几希。然则从时乎。从证乎。惑滋甚矣。要之仲景之圆机活法。初未尝泥定 
四 
时言病。但教人从平脉辨证上认取。太阳病无论已未发热。必恶寒体重呕逆脉阴阳俱紧者。 
即此便是真正寒伤营病。似此辨得真确。自不得以风混寒。并不至以热乱寒矣。 

上集
辨伤寒二
属性:伤寒病有同一发热。其邪不在太阳而直入阴经者。按三阴经中。惟少阴一经。最易与太 
阳病 
牵混。以太阳膀胱。与少阴肾。一脏一腑。相为表里。其在阴精素虚之人。寒邪不俟由表传 
经。径从膀胱之腑。袭入肾脏者有之矣。故仲景于大青龙汤一证。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 
重乍有轻时。必辨其无少阴证。方予以大发其汗。若误施之少阴病。则肾中真阳。随汗飞腾 
。可不慎欤。太阳伤寒。其脉浮紧。或兼风因。间有浮缓。若少阴病。其脉必沉而微细。仲 
景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制。盖必以附子镇摄肾中真 
阳。而后麻黄细辛始得引少阴之邪驱之出表。其有寒邪初犯太阳。以次传经。渐入三阴者。 
又多寒热错杂之证。不必尽属寒因。更有种种救逆诸法。或径从里解。或还从表解。随证施 
治。又各不同矣。若寒邪直入三阴。绝不见一毫表证者。其证或吐利。或厥冷。或烦躁。种 
种危候。死生之机。只争俄顷。则当急用回阳猛剂。直破重扃。收复真阳。迅扫阴霾。稍缓 
须臾。即属不救。仲景大法。森森俱列。谁谓伤寒之病。可概从表散哉。 

上集
辨温病一
属性:温病之于风寒。在太阳病初起时。已自不同。仲景于伤寒中风而外。明揭出太阳病发热 
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中风。啬啬恶寒。翕翕发热。太阳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 
恶 
寒。太阳温病。但发热。不恶寒。而其辨证最要之诀。又全在渴之一字。盖风寒之邪。由外 
而入。必待传变后里热炽盛。方始口渴。若温病初起便渴。此在太阳病时。早与里热相合。 
消烁津液。不即善治。真阴之亡。可立而待。且风寒之病。或微汗。或大汗。或战汗。病随 
汗解。温病虽汗不解。若汗出热不退而脉反躁盛者。内经即决为死证。阴精亡故也。故凡治 
温病者。当以阴精为至宝。此自轩岐以来一脉相传之宗旨。仲景既揭明温病。苦无专方。 
后人以意造方。思补仲景之缺。究未可为典要。以予度之。仲景于中风病。以风为阳邪卫气 
易泄。尚不取大发其汗。则温病之不宜发汗。此理断然莫易。内经云。温者清之。意者当 
以清里为主。而微 
兼解肌可乎。 

上集
辨温病二
属性:仲景既言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更剔出风温之为病。而特申发汗之禁。是有二 
说焉。 
温邪内发。误责其汗。卫气既疏。风邪又袭。两阳相合。身反灼热。此一说也。温邪内伏。 
少阴既病。肾精不藏。内风易动由里出表。汗出之后。身乃灼热。此又一说也。二说可以并 
存 
。而其不宜发汗则一也。余按温之为病。本有新邪伏邪之不同。新邪者。内热本郁。适与时 
令之温邪相感召。身乃灼热。此病之兼内外因者。伏邪者。阴分自病。风自内生。虽见表热 
。其 
病全属内因。而绝不关外因。若发汗后而身反灼热者。不惟阳脉本浮。即阴津与汗俱泄。阴 
脉亦浮。故脉阴阳俱浮。若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何一非津伤之象。 
更逆之以误下。则阴虚重泄其阴。逆之以误火。则阳亢益扰其阳。一误再误。不至促命期不 
止。仲景禁例。如此森严。能知其所禁而治法可微会矣。然则治温病者。亦当于未发汗之前 
。详审病因。慎勿误治焉可矣。 

上集
辨温病三
属性:门人问曰。内经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仲景但言温病。并 
未指 
明春温。温病果专属春时发乎。答曰。冬三月此谓闭脏。古圣人顺冬气以养脏。使志若伏若 
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养脏之道。预为来春奉生地 
步 
。故月令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诚慎之也。冬伤于寒者。以无固密居室之 
功。致泄皮肤而寒气内薄。然当其时不即病。感春月之温气始发。肌肤乃阳明胃经之所主。 
寒毒藏于肌肤。阳明经中久郁之邪。一旦发出而外达于太阳。是由阳明而太阳。不尽由太阳 
而阳明少阳。故与风寒之邪由表入里者。治法不同。然此犹病温之轻者。若冬不藏精之温病 
。则更不守闭脏之令。数犯房室。其人肾水先亏。一遇温邪感触。乘虚直入。遂有勃然不可御之 
势。此邪往往直入少阴。更不得以太阳论治。大凡冬伤于寒之温病。病在太阳。即当急存胃 
中之津液。冬不藏精之温病。病入少阴。尤当急顾肾中之津液。至谓病温必在春时。则四时 
之中。非其时有其气者。当亦不免。即如内经言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岂咳嗽必在冬时耶。 
故仲景大法。断不泥四时言病也。 

上集
辨温病四
属性:门人问曰。有病温而反宜用温药愈者。何也。答曰。此正仲景所指伏气之为病。仲景云 
。伏气之病。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喉中痛。虽尔。今 
复欲 
下利。按喉痹一证。多由温邪郁结三阳。宜按阳经论治。今咽中虽痛。似伤而非真伤。又脉 
见微弱。则病不在太阳阳明而在少阴。冬不藏精之人。少阴肾脏。先已自病。少阴之脉夹咽 
。故为咽痛。阳僭于上。阴亦无以自固。故虽咽痛。热必复作下利。咽痛复下利。此为少阴 
证。若误作喉痹而以阳经论治。亡可立待矣。更有身体灼热。绝。似阳经表证。而脉见微弱且多 
杂以少阴证者。是内挟真寒。外显假热。误进寒凉。即速其毙。凡此皆当急温之证。仲景大 
法 
。森森俱列。同一病温。而阴阳寒热。判然不同。藉非脉法辨别真确。毫厘千里。几何不为疑似所惑哉。 

上集
辨湿温一
属性:仲景论湿病。未尝明言湿温。然湿温之病状。可即仲景论中。比类得之。王叔和于仲景 
伤寒 
论。剔出痉湿 三种以为宜应别论。其于湿病首列湿痹。即从太阳辨证。曰太阳病关节疼痛 
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则是湿证中同有头项强痛恶寒之太阳病。其类于伤寒者以此 
。 
然湿痹之病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故当利小便。使湿邪从太阳之腑而解。是湿也。而不 
必其兼温也。又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此又示人以谛实湿病之 
法。然湿病多端。亦不必尽属兼温。因思仲景已分明揭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以所言种种湿证。与此条之温病互勘。则湿温之病状。可得而言矣。湿温初起。所见之太阳 
病。头痛。腰痛。骨节烦痛。与太阳伤寒同。以湿病本主身疼也。发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