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子 集注-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不弃”,这是从最高的层次、即“道”的层次说的;而实际上,在更进一步的场合,即实践、或说“德”的层次上,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弃”就是“不弃”,“不弃”就是“弃”。真正的“不弃”不是追求什么,而是等待。

'71' 这一章的精华其实是这句话。“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为师而不贵,为资而不吝爱。这比“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更加进一步了。这里揭示了圣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即“师”与“资”的关系。从而也就说明了什么是“以百姓为刍狗”了。虽然道理说得近乎“残忍”,但比儒家的假仁假义要来得爽快——在蚊子和跳蚤之间,现代的圣人,鲁迅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但是还有必要理解,为什么要“不贵其师”呢?按照世俗的理解,例如,儒家,“至圣先师”孔子是“贵不可及”的,对于真正的儒家弟子来说,远比皇帝还要尊贵。所以这里就涉及到老子独特的政治方法观念了。“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的目的不仅是要让百姓知道他的观点。为了这个目的,只需要立书、授徒,就象孔子那样就可以了。圣人的最终的目的在于将自己的观点“物化”为民众的不自觉的行动依据。这么一来,方法立刻就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了。例如,圣人甚至强迫百姓接受自己所反对的观点;当百姓通过现实理解到自己所信仰的原则是多么荒谬的时候,他们就回自然而然地坚定的信仰那个圣人本来要让他们接受的原则了。

总之,从事物的反面掌握事物,是《老子》的一贯原则。而且也的确有效。

'72' 这里的“无极”非常重要。统治非常导致极端。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专制国家当中。所谓“无极”是指统治原则的不执着、变化;而不是指统治本身不是一个极端。当然,原则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可以说,整个《道经》所讨论的正是变化的条件。

'73' 如果注意一下,溪、式,谷都是指“规范”,“制约”,“模式”这样的概念。

所以要提醒读者注意,老子所讲的“无”并不是一般常识的所谓“什么也没有”。但如果我们咬文嚼字一下,可以看到,所谓“什么也没有”之中,恰好是基于对这个“有”字的否定。这就是说,其实还是“有”的。

进一步讲,《老子》一书之费解也是基于这个道理。老子是从矛盾的两个极端来把握问题的。但老子只是从一个角度阐述了问题,或者说,老子是从“否定”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论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老子已经给了回答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就是说,如果老子正面阐述问题的话,就很容易被“下士”认为是废话。

'74' 中国哲学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如果简单将“德”理解为“道在万事万物中的映现”,就和“器”混淆了。所以德的更加精确的含义是“主观”。“德”本身就强调了主观的能动因素,因此与规律本身还是有差异的。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老子的“圣人”与孔子的“圣人”的概念是近似的,二者都是 “士大夫”阶级,为官长。“大制不割”,这就是说要保证权力的集中统一——在这一点上,老子、孔子和法家并不存在矛盾。只不过孔子的“礼”一经实行,就很难再有能力进行扩张,而且也很难“不割”了。

'75'《管子》一书认为难以建立大一统的中央帝国。虽然秦始皇作成功了,但他并没有保持下来。而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又如何呢?情况恰恰如老子在这里说的:“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什么是“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呢?就是说以积极努力的作为,如战争、徭役、镇压这些事情保持政权的延续。老子非常明确地指出将“吾见其不得已”。就是说,这么做不会有好下场的。为什么呢?“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就是说,“作为”难免失败;“占有”难免丧失。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根据古代中国的历史,建立在强权上的统治因为不断受到内外的打击,所以一个小小的缺口就很可能导致整个建筑的崩溃。

'76' 可是中国毕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的呀!人们会这么说。的确,民族曾经长期处于一个政权的统治,但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权呢?无为、无执。还记得前面的一个注比较过中国与西方、日本的政治形式的区别吗?后二者的统治非常眩目,可以说是“为之”了;而中国的情况呢?中国社会历来务实,缺乏所谓的浪漫主义传统,所以在“神化”统治方面做得不如别人;中国同样非常大,人口非常多,这种情况导致中国在内部甚至就象不同国家彼此对立,所以很难在实质上称为“家庭”式的统治——尽管儒家和历代统治者努力把自己装扮成家长的样子。即便说这是一个大家庭,也是十分恶劣的那种——就象《红楼梦》描写得那样。所以尽管历代统治者在外表上总是摆出金碧辉煌的样子,但其实中央对地方的影响是消极的。只有秦帝国时代才真正作到了从上至下的贯彻,“政出一人”。但其结果也正如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了。所以汉朝就出了个贾谊,鼓吹“法治”与“仁治”的对立了。如果我们在这里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即便是 “法治”,也可以有“轻重缓急”的不同;同样,仁治也可能变得非常残忍,如明朝末年。

那么究竟怎么办呢?老子说得十分潇洒,“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就是说没有一定的尺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

'77'据说孔子在拜访老子时,老子老实不客气地告诉孔子,不要显得过于贪婪,过于安逸奢侈,这样对你没有好处!

'78'《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城,其次伐兵”。这里老子的观点也大体相同。因为“兵”不过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要放长远眼光,不要争一时之胜负。可是没有强大的武装,又有那个统治能够维持;又有哪个统治不是依照武力才获得了政权呢?有人会说,民主社会。但无论英国、美国、法国或其他什么民主国家民主制度的起源却都是暴力。

'79' 善,有果而已。所谓“善”,是孔子大吹特吹的一个范畴。在老子看来,善不过是实现目的的过程。而不是争强好胜的理由。只要达到了目的就没有必要自以为是、夸耀、骄傲;而要作出不得不达到目的的样子,达到了目的之后不要以为一切都不在话下了,不要开满弓,否则就要吃亏,如此等等。

'80' 啊哈!其实老子的观点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至少其观点是前后一贯的。这和孔子的观点不同。据说孔子也是一套一套地教导学生的。学生本来已经有些吃力了,最后还要被孔子戏弄。孔子告诉大家,我的学说最重要的是“权”。什么是“权”呢?就是说,以前教你们的都过时了。现在要换招牌了。如果诸位出门在外吃亏了,可千万不要说是我教的不好。我已经告诉你们了,关键是“权”。听了孔子的这套大道理,孟子似有所悟:“尽信书,不如无书”……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老子说的是什么:“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我想应该是比较清楚了。当然人们可以有各种解释,但这里还是理解为“国家”——因为整个《道德经》都是谈这个东西的。所以结合这个理解再看下面,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81' 谁能得志于天下呢?恬淡者居之。杀伐气重的人,往往缺乏内在的凝聚力;缺乏生长的动力。杀伐毕竟是“排斥”,而不是“吸引”。《孟子》:“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82' 我们在这里看到,老子不仅反对动辄兵戎相向,而且主张即便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处之。如果我们抛开浅薄的“和平主义”的话,可以看到,战争必然带来,或说导致政治的质变——不仅对于战败者如此,对于战胜者也是如此——从而破坏统治的“自然延续”的特点。这才是老子所以不主张战争的原因。这和喜欢走极端,却偏偏以“中庸”自居的儒家成为鲜明对照:“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