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兹特附录于本章各节方剂之后,以作参考。 

第二章·六经方药
第一节·发汗剂
属性:苏羌达表汤 辛温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苏叶(钱半至三钱) 防风(一钱至钱半) 光杏仁(二钱至三钱) 羌活(一钱至钱半) 
白芷(一钱至钱半) 广橘红(八分至一钱,极重钱半) 鲜生姜(八分至一钱) 浙苓皮(二钱至三钱) 
浙绍卑湿。凡伤寒恒多挟湿。故予于辛温中佐以淡渗者。防其停湿也。湖南高燥。凡伤寒最易化燥。仲景于辛温 
中佐以甘润者。防其化燥也。辛温发汗法虽同。而佐使之法则异。治正伤寒证。每用以代麻桂二汤。辄效。 
【秀按】人有皮肉筋骨以成躯壳。皆谓之表。其中有脏腑以实之。则谓之里。而其能入里出表。全在经络。 
故谓之传经。方以苏叶为君。专为辛散经络之风寒而设。臣以羌活。辛散筋骨之风寒。防风、白芷。辛散肌肉 
之风寒。佐以杏、橘。轻苦微辛。引领筋骨肌肉之风寒。俾其从皮毛而出。使以姜、苓。辛淡发散为阳。深恐 
其发汗不彻。停水为患也。立法周到。故列为发汗之首剂。 
俞氏加减法 如风重于寒者。通称伤风。咳嗽痰多。原方去羌活生姜。加仙半夏三钱。前胡二钱。苦桔梗钱半。 
葱豉桔梗汤 辛凉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鲜葱白(三枚至五枚) 苦桔梗(一钱至钱半) 焦山栀(二钱至三钱) 淡豆豉(三钱至五钱)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青连翘(钱半至二钱) 生甘草(六分至八分) 鲜淡竹叶(三十片) 
【秀按】《肘后》葱豉汤。本为发汗之通剂。配合刘河间桔梗汤。君以荷翘桔竹之辛凉。佐以栀草之苦甘。合成 
轻扬清散之良方。善治风温风热等初起证候。历验不爽。惟刘氏原方。尚有黄芩一味。而此不用者。畏其苦寒 
化燥。涸其汗源也。若风火证初起。亦可酌加。 
俞氏加减法。如咽阻喉痛者。加紫金锭两粒磨冲、大青叶三钱。如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壳二钱、白蔻末八分 
冲。如发疹。加蝉衣十二只、皂角刺五分、大力子三钱。如咳甚痰多。加苦杏仁三钱、广橘红钱半。如鼻衄。加生侧柏 
叶四钱、鲜茅根五十支、去衣。如热盛化火。加条芩二钱、绿豆二两煎药。如火旺就燥。加生石膏八钱、知母四钱。 
九味仓廪汤 益气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潞党参(一钱至钱半) 羌活(八分至一钱) 薄荷(一钱至钱半) 茯苓(二钱至三钱) 防风(一钱 
至钱半) 前胡(一钱至钱半) 苦桔梗(一钱至钱半) 清炙草(六分至八分) 陈仓米(三钱至四钱) 
【秀按】此方妙在参、苓、仓米。益气和胃。协济羌、防、薄、前、桔、甘。各走其经以散寒。又能鼓舞胃 
中津液。上输于肺以化汗。正俞氏所谓藉胃汁以汗之也。凡气虚者。适感非时之寒邪。混厕经中。屡行疏表不 
应。邪伏幽隐不出。非藉参、苓、米辅佐之力。不能载之外泄也。独怪近世医流。偏谓参、苓助长邪气。弃而 
不用。专行群队升发。鼓激壮火飞腾。必至烁竭津液不已。良可慨焉。 
七味葱白汤 养血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方载王氏《外台》 
鲜葱白(三枚至四枚) 生葛根(一钱至钱半) 细生地(钱半至三钱) 淡豆豉(二钱至三钱) 
原麦冬(一钱至钱半) 鲜生姜(一片或两片) 百劳水 四碗煎药 
以长流水盛桶中。以竹杆扬之数百。名百劳水。 
【秀按】葱白香豉汤。药味虽轻。治伤寒寒疫。三日以内。头痛如破。及温病初起烦热。其功最着。配以 
地、麦、葛根。养血解肌。百劳水轻宣流利。即治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真血虚 
发汗之良剂。凡夺血液枯者。用纯表药全然无汗。得此阴气外溢则汗出。 
加减葳蕤汤 滋阴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 生葱白(二枚至三枚) 桔梗(一钱至钱半)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 红枣(两枚) 
【秀按】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 
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参附再造汤 助阳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方从陶节庵再造散加减 
高丽参(一钱至钱半) 淡附片(五分) 川桂枝(一钱) 羌活(八分) 绵 皮(钱半酒洗) 北细辛(三分) 
清炙草(八分) 防风(八分) 
【秀按】阳虚者阴必盛。故君以附、桂破阴。阴盛者气必弱。故臣以参、 扶气。佐羌、防、细辛。以温散 
阴寒。使以甘草。以缓辛、附、羌、防之性。专治伤寒夹阴。阳虚不能作汗。尺脉迟弱者。方义固高出前辈。 
但稍嫌羌防冗杂。然无害于温补助卫之大旨。且足为专用麻、桂、羌、防等发汗。而汗不出者进一解。 
香苏葱豉汤 理气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方载张氏《医通》妇科门 
制香附(钱半至二钱) 新会皮(钱半至二钱) 鲜葱白(二枚至三枚) 紫苏(钱半至三钱) 
清炙草(六分至八分) 淡香豉(三钱至四钱) 
【秀按】女子善怀。每多抑郁。故表郁无汗。以香苏饮为主方。盖香附为气中血药。善疏气郁。紫苏为血中 
气药。善解血郁。况又臣以葱豉。轻扬发表。佐以陈皮理气。炙草和药。又气血调和。则表郁解而津津汗出 
矣。此为妊妇伤寒之主方。既能疏郁达表。又能调气安胎。血虚者可略加归芍。参严氏紫苏饮子法。专门产科 
者注意之。 
葱豉荷米煎 和中发汗法 喻氏经验方 
鲜葱白(一枚切碎) 淡香豉(二钱) 苏薄荷(四分冲) 生粳米(三十粒) 
【秀按】此即《肘后》葱豉粳米煎加簿荷。《内经》所谓因其轻而扬之也。治小儿伤寒初起一二日。头痛身热。发冷 
无汗。药虽轻稳。用之辄效。医者勿以平淡而忽之。查王氏《外台》。有升麻、葛根者。甚则有加麻黄者。有加 
麻、葛、栀子者。有加栀、芩、石膏、葛根者。有加童便者。有加葛根、生姜、粳米者。有加葛根、粳米者。 
有加葳蕤、粳米、鼠屎者。有加冬花、麦冬、桔梗、甘草、槟榔、生地汁者。有加天冬、百部、紫菀、川贝、 
葛根、白前、广皮、生姜者。有加杏仁、童便者。有加生地、生姜、童便者。有加葳蕤、羚角、人参者。对证 
选用。投无不效。 
新加三拗汤 宣上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带节麻黄(六分) 荆芥穗(二钱) 苦桔梗(一钱) 金橘饼(一枚) 苦杏仁(一钱半) 苏薄荷(一钱) 
生甘草(五分) 大蜜枣(一枚) 
【秀按】太阳经为一身之外卫。主皮毛。而皮毛又为肺之合。故足太阳与手太阴二经之病。往往互见。如 
《伤寒论》头痛恶寒。固太阳经症。鼻鸣而喘。即肺经症矣。此以麻黄汤去桂枝为君。而麻黄留节。发中有收。苦 
杏仁留尖取其发。留皮取其涩。略杵取其味易出。甘草生用。补中有散。三味与仲景法相拗故名。俞氏佐以 
荆、薄疏风。桔、甘宣上。使以橘饼、蜜枣。辛甘微散。变仲景峻剂为平剂。以治风伤肺、寒伤太阳、头痛恶 
寒、无汗而喘、咳嗽白痰等证。效如桴鼓。可谓屡用达药。善于化裁者矣。 
【荣斋按】“达药”二字,出南齐《褚氏遗书》,见《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总论。它的意义,大概是指唤得应, 
拿得稳的药物。 
麻附五皮饮 温下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麻黄(一钱) 淡附片(八分) 浙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细辛(五分) 新会皮(钱半) 五加 
皮(三钱) 生姜皮(一钱) 
【秀按】此以仲景麻附细辛汤。合华元化五皮饮为剂。君以麻黄。外走太阳而上开肺气。臣以辛附。温化肾 
气。佐以五皮。开腠理以达皮肤。为治一身尽肿。化气发汗之良方。 
【廉勘】麻黄虽为发汗之峻品。而用于水肿证。其力较减。其性反缓者。以水气抵抗之力大也。妙在下行之 
性。又能利溺。故前哲于水肿证。多用麻黄者以此。惜世俗无普通医识。辄畏麻黄如虎。致良药见弃。良可慨 
焉。但必须先煎数沸。掠去浮沫。以减麻烈之性。庶无流弊。 
小青龙汤 化饮发汗法 俞氏经验方 载《伤寒论》 
麻黄(八分) 姜半夏(三钱) 炒干姜(八分拌捣五味子三分) 川桂枝(一钱) 北细辛(五分) 白 
芍(一钱) 清炙草(六分) 
【秀按】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