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汗。当于手经用轻清疏解药。如桑叶、杏仁、焦栀、豆豉、连翘、薄荷、前胡、桔梗、 
栝蒌皮、淡竹叶之类。 
苔白而粘风湿重。解肌通气自然安。苔干薄白边红色。润燥清金救肺看。 
【廉勘】此辨风湿与风燥治法迥殊。凡舌苔白而粘腻。或灰白而粘。必因身冒雨雾 
。湿着上焦气分。症必发热头重。一身尽痛。口腻不渴。先宜解肌去湿。如桂枝、秦艽 
、羌活、防风、白芷、二陈、二苓之类。次宜宣通气分。如藿梗、半夏、广皮、白蔻、 
滑石、通草、苡仁、枯芩、浙苓皮之类。使气分湿走。热自止矣。如苔白薄而干。或 
舌边兼红。气咳痰少。此风燥伤肺。津液已亏。急宜清燥救肺。如霜桑叶、甜杏仁、南 
沙参、栝蒌仁、川贝、生甘、柿霜、梨汁、竹沥之类。以上两歌。总论舌苔之白润白燥 
白粘白干。辨症之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此为外感风邪之首要。但其中又须活变。如同 
为舌白口渴之症。若湿邪内聚。津液不主上承者。当以舌白为主。而用辛温开湿。不以 
口渴为忌也。若燥邪上受。津液不司通降者。当以口渴为主。而用清润化燥。不以舌白 
为据也。 
舌苔粘腻分寒热。色白色黄要辨明。湿结中焦多痞满。辛开淡泄自然平。 
【廉勘】吴氏曰。此以舌苔粘腻为湿邪之验。白而粘腻者寒湿。其症胸腹痞满。小 
便不利。大便反快。乃寒湿结于中焦。宜苦辛温淡药以开泄之。如苍术、川朴、半夏、 
陈皮、赤苓、猪苓之类。黄而粘腻者湿热。其症 
脘闷呕恶。二便不利。乃湿热结于中焦。宜苦辛凉淡药以开泄之。如黄芩、川连、半夏 
、枳实、滑石、通草、茵陈、冬瓜皮子之类。以予所验。吾绍寒湿症少。湿热最多。湿 
热者。湿与热互结不解也。其先受湿。后化热。在春秋冬三时。但名湿热。先受湿。后 
冒暑。在夏令即名暑湿。其实皆湿热之症也。其间因湿而蒸热者。必化其湿而热方退。 
因暑而蒸湿者。必清其暑而湿方行。此即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之经旨也。 
暑伤气分苔多 
白。渴饮烦呕咳喘连。身热脉虚胸又满。无形气分热宜宣。 
【廉勘】暑伤气分。舌苔多白。固已。但要辨其白糙者多挟秽。宜轻清芳透。如焦 
栀、豆豉、连翘、薄荷、茵陈、滑石、通草、青蒿脑、鲜淡竹叶、鲜枇杷叶、西瓜翠衣 
、鲜荷叶边之类。白腻者必挟湿。参看后条歌诀可也。 
暑湿合邪苔浊腻。三焦受病势弥 
漫。脘闷头胀多呕恶。腹痛还防疟痢干。 
【廉勘】吴氏曰。暑邪挟湿。从口鼻空窍触入。则三焦气分受病。其舌苔白而浊腻 
。其症头胀脘闷呕恶。此邪初入。其势尚轻。只用栀、豉、杏、橘、郁、朴、滑、通等 
。以清宣气分。余如鲜枇杷叶、鲜佩兰、鲜竹叶之类。亦可酌加。若暑湿之邪。留于膜 
原则变疟。结于肠中则成痢。又当随症施治。 
微黄粘腻兼无渴。苦泄休投开泄安。热未伤津黄薄滑。尤堪清热透肌端。 
【廉勘】吴氏曰。病有外邪未解而里先结者。如舌苔粘腻微黄。口不渴饮。胸中痞 
满是也。此湿阻气分。宜开泄气郁。使邪仍从肺卫而出。如白蔻、橘红、杏仁、郁金、 
枳壳、桔梗之类。不可用陷胸泻心苦泄之法。逼邪入里。即纯黄苔虽主里热。若苔薄而 
滑。是热尚在气分。津液未亡。最好用轻清泄热。芳透表邪。亦可外达肌分而解。如栀 
、豉、翘;薄、芦笋、细辛之类。 
若见边红中燥白。上焦气热血无干。但清膈上无形热。滋腻如投却疾难。 
【廉勘】邵氏曰。舌苔边红。中心燥白。乃上焦气分无形之热。其邪不在血分。切 
勿妄投滋腻血分之药。宜轻清凉解。故吴氏主凉膈散去硝、黄、加石膏。 
湿热久蒸成内着。浓黄呕痞泻心权。若兼身目金黄色。五苓栀柏共茵煎。 
【廉勘】吴氏曰。湿热内着。多从饮食中得之。嗜酒人尤多此苔。苔必浓黄粘腻。 
症必痞满不饥。呕吐不纳。惟泻心法最效。如川连、干姜、黄芩、半夏、枳实、竹茹、 
广皮、茵陈、通草、赤苓之类。湿热内结。若误治必致成疸。宜五苓散加减。如赤苓 
、猪苓、泽泻、桂枝、滑石、茵陈、焦栀、川柏、伐木丸之类。但有阳黄阴黄之别。湿 
热结胃。其胆必热。则成阳黄。黄色鲜明。宜茵陈蒿汤加枳、朴、猪胆汁。湿热蕴脾。 
其肾多寒。则成阴黄。黄色灰黯。宜茵陈附子汤加半硫丸。 
太阴腹满苔粘白。苍朴陈苓湿结开。黄燥还兼心烦热。泻心陷胸二方裁。 
【廉勘】吴氏曰。太阴湿盛。则痞而满。满在脐间大腹。苔多白而粘腻。阳明热结 
,则烦而闷。闷在心下胃口。苔多老黄燥裂。湿盛者。宜苦辛温以开之。如苍朴、二陈 
、四苓之类。热结者。因于热痰固结。宜小陷胸法。如栝蒌仁、姜半夏、川连、枳实、 
竹沥、姜汁之类。因于湿热内结。宜泻心法。如川连、半夏、黄芩、广皮、白蔻、滑石 
、赤苓、通草之类。 
苔若纯黄无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更验老黄中断裂。腹中满痛下之安。 
【廉勘】吴氏曰。伤寒由表入里。故舌苔先白后黄。至纯黄无白。邪已离表入里。 
即仲景所云胃家实也。然舌苔虽黄。而未至焦老裂纹起刺。大便虽秘。而未至痞满硬痛 
。尚属胃家热而未实。宜清不宜攻。必再验其舌 
苔黄浓焦老。中心裂纹。或尖起刺。腹中硬满胀痛。方用承气。下之则安。凡舌中心属 
胃。如肠中有燥矢。舌心必有黄燥黑燥等苔。若腹无硬满耕痛之状。亦但须养阴润燥。 
不可妄用承气法攻之。 
黄浓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热弥深。屡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 
急救阴。 
【廉勘】吴氏曰。舌苔由黄转黑。黑而且燥。虽为阳明之热。而腹无痞满硬痛。非 
承气症。但宜清解。若清之不应。是肠中燥矢。与热邪固结。胃土过燥。肾水不支。胃 
液已干。宜大小甘露饮。以救胃汁。使阴液充溢。阳邪自解。二便自通。 
舌见边黄中黑腻。热蒸脾湿痞难禁。吐呕便秘因伤酒。开泄中焦有泻心。 
【廉勘】舌苔边黄。中心黑腻。较黄浓尤为深重。呕痞便秘。较痞满呕吐症尤加重 
。嗜酒及恣食油腻者。尤多此症。泻心者。苦泻心下之胃肠积热也。故仲景立三黄泻心 
汤。极苦泄热。荡涤胃肠。拙见仍拟加枳、朴、姜汁。苦与辛合。能降能通。病患如畏 
大黄。可用清宁丸缓通法以代之。 
黑滑太阴寒水侮。腹疼吐利理中宜。更兼粘腻形浮胖。伏饮凝痰开逐之。 
【廉勘】吴氏曰。舌苔黑滑。为太阴之寒。所谓寒水侮土。理中症也。若兼粘腻浮 
胖。是湿痰寒饮。伏于太阴。当用温药和脾。如二陈、浓朴、姜汁合五苓之类。开之逐 
之。痰饮自去。以上十一歌。总论舌苔之白黄灰黑。及其燥刺粘腻。辨症之寒湿、湿热 
、暑湿、酒湿、燥火、寒水。此为外感六淫之总要。 
伤寒入里阳明主。热病阳明初便缠。先白后黄寒化热。纯黄少白热蒸然。热病无寒 
惟壮热。黄芩栀豉古今传。恶寒发热伤寒症。发汗散寒表剂先。 
【廉勘】吴氏曰。伤寒由表达里。故在表属太阳。入里即属阳明腑病。热病自内发 
外。借阳明为出路。故初 
起即在阳明。但看舌苔先白后黄者。伤寒由表入里。寒化为热也。若初起纯黄少白。或 
黄色燥刺。是病发于阳明。由里出表。热势蒸然内盛也。更参外症。初起恶寒发热为伤 
寒。可用表剂发汗。壮热无汗为热病。按其胸腹热蒸灼手。如仲景阳明病之栀豉汤。少 
阳病之黄芩汤。皆可通治。以上一歌。论舌苔之白黄。辨时病新感伏气之总诀。 
少阳温病从何断。舌绛须知木火然。目赤耳聋身热甚。栀翘犀角牡丹鲜。 
【廉勘】吴氏曰。凡温病热病。皆纯热无寒。热病发于阳明。温病发于少阳。当从 
柯韵伯法断之。但看舌苔黄燥为阳明热病。舌色绛赤为少阳温病。温病宜用犀角、栀、 
翘、丹皮、鲜地之类。以清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 
舌绛须知营分热。犀翘丹地解之安。若兼鲜泽纯红色。胞络邪干菖郁攒。素有痰火 
成内闭。西黄竺贝可加餐。 
【廉勘】吴氏曰。温邪入营。舌即绛赤。急宜清营透热。如犀角、鲜地、连翘、丹 
皮之类。若邪入心包络。舌色鲜泽纯红。症必神昏内闭。轻加广郁金、石菖蒲等以开之 
。重则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等。芳香开闭。如素有痰火。邪热内陷。里络就闭。更 
当加西黄、川贝、竹沥、竺黄之类。清火豁痰。 
心承胃灼中心绛。清胃清心势必残。君火上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