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孟英。亦谓疟疾本是感证。不过轻于伤寒耳。近世南方正伤寒少。温热暑湿之病多。 
疟亦正疟少。时疟多。温热暑湿。既不可以麻桂正伤寒法治之。时疟岂可以小柴胡正疟 
法治之哉。必当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耳。执是三 
说以观之。柴胡治疟之流弊。信而有征。故予治疟。多遵叶法。凡夏秋之间。先辨暑与 
湿。暑疟多燥。其治在肺。桂枝白虎汤为主。湿疟多寒。其治在脾。藿香正气散加减。 
暑湿并重。治在脾胃。桂苓甘露饮加减。若兼痰多者。加半夏、川贝。食滞者。加枳实 
、青皮。屡投辄验。间有不验者。则用除疟胜金丸以截之。或用金鸡纳霜丸以劫之。亦 
多默收敏效。久疟则明辨气血阴阳。阳虚气馁者。四兽饮为主。阴虚血热者。青蒿鳖甲 
汤加桑叶、首乌、乌梅。疟母则用活血通络汤送鳖甲煎丸。外贴鳖苋膏。信任持久者。 
亦收成绩。其余诸疟。及伤寒转疟。悉遵氏成法。奏功亦速。 
【荣斋按】关于疟疾用柴胡的标准,根据何廉臣先生看法,同意叶天士、张凤逵、张千 
里、王孟英诸家,认为∶“正疟可用,暑湿疟不可用。”莫枚士在《研经言说》∶“伤 
寒邪从表入,其里无根,以柴胡提之则出,夏秋之病,新凉在外,而蕴暑在中,其里 
有根,若以柴胡提之,则外邪虽解,而内热即升,往往有耳聋目赤,谵语 
神昏,汗漏体枯,延成不治者。”他从实际问题里,肯定了柴胡的可用与不可用,是比 
较有根据。然而日人汤本求真,却另有一说,他认为∶“仲景之书用柴胡皆有胸胁苦满 
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如响;不仅疟疾如是,其他病亦然。无胸胁 
苦满症者,用之则无效。”是则柴胡之能治疟疾,在胸胁苦满而不在寒热。陆渊雷先生 
流行病须知里,更作了详细的分析。他说∶“用柴胡之证候,在古医书曰“胸胁苦满” 
。此“满”字须读作“闷”,意即胸口自觉气闷也。然通常之胸闷,由于胃病,其闷之 
重心在当心口,此非柴胡所主,宜黄连黄芩之类;胸胁苦满之闷,重心乃在两旁肋骨之 
内,似胀似痛,又似窒塞,甚者,以指头沿肋骨圈下向上挖按,则坚硬而痛,若是者, 
为柴胡之的证。” 
又按∶廉臣先生此条勘语。系概括本节的九个疟型而言,不是单指疫疟。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五节·伤寒兼疫
属性:(一名时行伤寒。通称寒疫。) 
【因】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感而为病。长幼率皆相似。互相传染。其所 
以传染者。由寒气中或挟厉风。或挟秽湿。病虽与伤寒相类。而因则同中有异。 
【证】初起头疼身痛。憎寒壮热。无汗不渴。胸痞恶心。或气逆作呕。或肢懈腹痛 
。舌苔白薄。甚或淡灰薄腻。若传里后。亦有口渴便闭。耳聋神昏者。舌苔由白而黄。 
由黄而黑。 
【脉】左略紧。右弦缓。 
【治】春分后挟厉风而发。头疼形寒独甚者。苏羌达表汤。加鲜葱曰(三钱)、淡 
香豉(四钱)、辛温发表。秋分前挟秽湿而发。身痛肢懈独甚者。藿香正气汤加葱豉。 
辛淡芳透。均加紫金片以解毒。如有变证。可仿正 
伤寒传变例治之。 
【秀按】时行寒疫。俞君区别挟厉风挟秽湿两因。按时求原。对症立方。确有见地 
。若其人素体阳虚。外寒直中阴经。陡然吐利腹痛。肢冷筋吊者。则为时行中寒。应仿 
阴症伤寒例治之。以予所验。寒疫多发于四五六七四个月。若天时晴少雨多。湿令大行 
。每多伤寒兼湿之证。藿香正气汤。加葱豉紫金片。汗利兼行。避秽解毒。确是对病真 
方。若寒挟厉风。邪气独盛于表。而里无伏热者。则活人败毒散。每用三四钱。葱豉汤 
泡服。亦奏肤功。即圣散子治寒疫。其功亦着。 
【廉勘】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感此非时之寒为寒疫。秋应凉而反热。冬 
应寒而反温。感此非时之暖为温疫。此皆四时之常疫也。通称时疫。近世寒疫少。温疫 
多。医者尤宜注意。前哲吴坤安曰。治时疫。当分天时寒暄燥湿。病者虚实劳逸。因症 
制宜。不可执泥。如久旱天时多燥。温疫流行。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剂。久雨天时多湿 
。民多寒疫。或兼吐泻。宜燥湿散寒。忌用润剂。此治时疫之正法也。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六节·风温伤寒
属性:(一名风温兼寒。俗称风寒包火。) 
【因】伏气温病。感冷风搏引而发。或天时温暖。感风寒郁而暴发。一为伏气。一 
为新感。病因不同。病势亦轻重迥异。 
【证】冷风引发伏温者。初起必头疼身热。微恶风寒。继则灼热自汗。渴不恶 
寒。咳嗽心烦。尺肤热甚。剧则鼻鼾多眠。语言难出。状如惊痫。手足螈 。面若火熏 
。舌苔初则白薄。边尖红燥。继即舌赤苔黄。甚或深红无苔。风寒搏束温邪者。初 
起头痛怕风。恶寒无汗。继即身热咳嗽。烦渴自汗。咽痛喉肿。舌苔白燥边红。甚则白 
燥起刺或 
由白而转黄。 
【脉】右寸浮洪。左弦缓者。此新感引动伏气。仲景所谓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 
风温是也。甚则寸尺浮洪。且盛而躁。乃外风引动内热。仲景所谓伤寒七八日不解。时 
时恶风。舌上干燥。大渴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是也。若右浮数。 
左弦紧。乃外寒束搏内热。仲景所谓心烦口渴。背微恶寒者是也。发汗后。脉转浮洪有 
力。仲景所谓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是也。 
【治】冷风引发伏热。先与葱豉桔梗汤。轻清疏风以解表。继与新加白虎汤。辛 
凉泄热以清里。里热大盛。已见风动螈 者。速与羚角钩藤汤。甘咸静镇以熄风。终与 
人参白虎汤。加鲜石斛、梨汁、蔗浆等。甘寒救液以善后。若风寒搏束内热。先与 
新加三拗汤。减轻麻黄。重加牛蒡。微散风寒以解表。继与连翘栀豉汤。加嫩桑芽鲜竹 
叶。轻泄温邪以清里。其间痰多者。加淡竹沥(两瓢)、生姜汁(两滴、和匀、同冲) 
。食滞者加生萝卜汁(两大瓢)、枳实汁(两小瓢、和匀、同冲)。见疹者加炒牛 
蒡(三钱)、活水芦笋。(一两)。喉痛者。加金果榄(一钱)、安南子(三枚)、 
制月石(五分)、吹加味冰硼散(冰片一分、硼砂一钱、风化硝、山豆根、青黛、胆矾 
、牛黄各二分、吹喉最效、如痰涎壅塞、以鹅翎蘸桐油和皂荚末少许探吐、喉已成痈 
者、以喉针刺患处流脓、脓净自愈)。总以整肃肺胃为要法。 
【秀按】风温四时皆有。惟春为甚。新感从口鼻而内袭三焦。伏气多匿于膜原。或 
内舍于营。二证属于肺胃者。照俞君按证施治。自能奏效。若邪伏膜原。初用微发其汗 
后。风寒之表邪虽解。而膜原之伏邪。尚欲出而 
不能遽出。证必寒热如疟。胸膈痞满。心中懊 。呕吐不食。速用柴胡达原饮。开达膜 
原。使伏邪外溃。热从外透。此时辨其为燥热。则用新加白虎汤。辛凉甘寒以清泄之。 
为湿热。则用增减黄连泻心汤。苦辛淡渗以清利之。如有下证。辨其轻重缓急。酌用诸 
承气法引而竭之。若内舍于营。证较膜原伏邪为尤急。初用葱豉桔梗汤。辛凉发汗后。 
表邪虽解。临时热退身凉。而胸腹之热不除。继即灼热自汗。烦躁不寐。神识时清时昏 
。夜多谵语。脉数舌绛。甚则肢厥脉陷。急宜清透营热。使伏热转出气分。气宣卫泄。 
或从疹 而解。或从狂汗而解。轻则玳瑁郁金汤。重则犀地清络饮。皆可选用。剧则紫 
雪品行军散。历验如神。 
【廉勘】伏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而为内热外寒之证者。予治甚多。重则麻杏石 
甘汤。加连翘、牛蒡、桑叶、丹皮。轻则桑菊饮加麻黄。惟麻黄用量极轻。约二分至三 
分为止。但取其轻扬之性。疏肺透表。效如桴鼓。奈吴鞠通。温病初起恶风寒者。主用 
桂枝汤解肌。岂知桂枝辛热灼营。温病忌用。洄溪批叶案云。风温证服桂枝生姜。必吐 
血。甚则失音。吴氏岂未之见耶。宜乎梦隐讥其诬圣误世也。鞠通又谓温病忌汗。最喜 
解肌。予读《伤寒论》。病患脏无他病条。发汗则愈。病常自汗出条。须发其汗则愈。 
并主桂枝汤。可见桂枝汤是风寒发汗之剂。非外寒搏内热之剂也。王大昌谓鞠通温病条 
辨一书。以桂枝汤为治温首方。更属可议。洵不诬焉。 
【荣斋按】张畹香温暑医旨说∶“风温分三焦治,葳蕤汤、苇茎汤、银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