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类。虚喘。酌加灵磁石、北五味、秋石拌捣甘杞子、玄精石泡水磨沉香汁之类。虚痰 
。酌加淡竹盐拌炒胡桃肉、秋石水拌炒沙苑子之类。虚呃。酌加青铅、铁落、盐水炒银 
杏、刀豆子、沉香水炒淮牛膝之类。虚热。酌加银胡、地骨皮、青蒿、炙鳖甲之类。神 
烦不寐。心悸胆怯。恍惚不安。躁则 
语言错乱。静则独语如见鬼。交睫则惊恐非常。倏醒则叫呼不宁。脉左寸浮洪。两尺沉 
细数搏。舌形圆大嫩红者。以阿胶黄连汤、加半夏、秫米、枣仁、茯神为主。盗汗。 
加皮、竹茹、淮小麦之类。怔仲。加朱砂、西黄、玳瑁、珠粉之类。挟痰。加竹沥、 
竺黄、胆星、川贝之类。血厥。加白薇、归身、龙齿、牡蛎之类。昼夜不得交睡者。加 
桂与川连同研糊丸吞下。神识近于痴癫者。加《局方》妙香丸至宝丹之类。此皆予 
治大热证国中末变端之大要也。 
【廉勘】热证伤寒。为吾绍常人所通晓。国中末治法。俞氏及先祖随病立方。多遵 
《内经》及《伤寒论》。辨证决疑。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矣。惟呃逆一证。头绪甚繁。 
予从顾松园王孟英两家法例。多验。爰述于后。顾谓热病发呃。属热属实者居多。如因 
胃中热壅气郁而呃者。以清胃热降逆气为主。竹叶石膏汤加竹茹、芦根。或加枳实、栝 
蒌。因胃中痰饮阻气而呃者。以消痰降气为主。二陈汤加旋复花、代赭石。因胃中饮食 
阻气而呃者。食不消而胸脘痞满。以消食降气为主。如沉香、砂仁、枳实、橘红、青皮 
、槟榔之类。便不通而脉来有力。酌用大小承气汤下之。因胃中瘀血阻气而呃者。以通 
瘀降气为主。犀角地黄汤加桃仁、羚角、降香、郁金。若过服寒药伤胃。冷气逆上而呃 
者。以温中降气为主。宜用丁香、柿蒂、沉香、砂仁、吴茱萸诸品。寒甚者加桂附。气 
虚者加人参。惟屡下后及病久。与夫老人虚体。妇人产后。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脐 
下直冲至胸嗌间而呃者。内经所谓病深者其声哕是也。急用六味地黄汤加大补阴丸、紫 
石英、沉香汁。或可挽救一二。王氏谓哕气忤也。逆气也。即俗云呃忒。痰阻清阳者宜 
开。胃火上冲者宜清。肝气拂郁者宜疏。腑气秘塞者宜通。下虚冲逆。吸气不入者。 
宜镇纳。岂可专借重一旋复代赭汤哉。查王氏开豁痰呃。辄用竹茹、橘皮、栝蒌、半 
夏、枳实、薤白、旋复、菖蒲、紫菀、白前、枇杷叶等品。挟肝火。加茱连雪羹。兼 
营热。加犀角元参。清降热呃。多用竹叶石膏汤加紫菀、白前、旋复、杷叶。与顾氏 
法同。疏降肝逆。多用萸、连、旋、赭、延、铃、五 
磨饮子等品。通降腑塞。虽亦以承气为主。或间用当归龙荟丸以泻肝。或间佐礞石滚痰 
丸以坠痰。或间投更衣丸以通腑。惟中虚寒饮致呃者。仍用代赭旋复花汤主治。若下虚 
冲逆致呃者。往往用龙齿、牡蛎、龟版、鳖甲、石英、白薇、青铅、铁落、熟地、沉香 
、苁蓉、牛膝、蛤壳、决明、杞子、胡桃等品。出入为方。即俞东扶治气冲证。用熟地 
、归、杞、牛膝、石英、胡桃、坎气、青铅等药。亦与王氏法不谋而合。惟杜良一用 
六味地黄汤合五磨饮子去木香。立法尤新。予每引用俞杜两法。以治肾虚冲呃。多收敏 
效。总之伏气热病。与伏气温病。皆伏火证。全在辨明虚实。庶无实实虚虚之误矣。 
【荣斋按】何廉臣先生说∶“伏气热病,为时邪引动而发者,当看其兼挟之邪,轻 
重如何?轻者可以兼治,重者即当在初起时着意先撤邪;俟新邪既解,再治伏邪,方不 
碍手。此须权其轻重缓急,以定其治法。张锡纯治于君热病兼寒案,因伏热初起为风寒 
所束,证见壮热无汗,胸中烦热,又兼喘促,口渴喜饮,头犹觉痛,周身亦有拘急之意 
。脉洪滑而浮,舌苔白滑微黄,此外寒束其内热。治以自制寒解汤──生石膏一两捣细 
,知母八钱,青连翘钱半,蝉蜕钱半。服两剂而愈。此热病兼寒,方中重用膏、知以清 
胃腑之热,复用连翘、蝉蜕之善达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热,仍还太阳作汗而解。斯 
乃调剂阴阳,听其自汗,非强发其汗也。”这是热症伤寒的初期治法,录之以作参考。 
(详见《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十一节·暑湿伤寒
属性:(一名暑湿兼寒) 
【因】先受湿。继受暑。复感暴寒而触发。亦有外感暑湿。内伤生冷而得者。夏月 
最多。初秋亦有。 
【证】暑湿兼外寒者。初起即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身重而痛。四肢倦怠。手足逆 
冷。小便已。洒洒然毛耸。但 
前板齿燥。气粗心烦。甚则喘而嘘气。继则寒热似疟。湿重则寒多热少。暑重则热多寒 
少。胃不欲食。胸腹痞满。便溏或泄。溺短黄热。舌苔先白后黄。带腻或糙。暑湿兼内 
寒者。一起即头痛身重。凛凛畏寒。神烦而躁。肢懈胸满。腹痛吐泻。甚则手足俱冷。 
或两胫逆冷。小便不利。或短涩热。舌苔白滑。或灰滑。甚则黑滑。或淡白。 
【脉】左弦细而紧。右迟而滞者。此由避暑纳凉。暑反为寒与湿所遏。周身阳气不 
得伸越。张洁古所谓静而得之。因暑自致之病也。若脉沉紧。甚则沉弦而细者。此由引 
饮过多。及恣食瓜果生冷。脾胃为寒湿所伤。张路玉所谓因热伤冷。而为夏月之内伤寒 
病也。 
【治】暑湿兼外寒。法当辛温解表。芳淡疏里。藿香正气汤加西香薷(钱半)、光 
杏仁(三钱)为主。微汗出。外寒解。即以大橘皮汤。温化其湿。湿去则暑无所根据而 
去矣。若犹余暑未净者。前方去苍术、官桂。加山栀、连翘、青蒿等整肃之。暑湿兼内 
寒。法当温化生冷。辛淡渗湿。胃苓汤加公丁香(九支)、广木香(磨汁、两匙冲)、为 
主。寒水去。吐泻止。即以香砂二陈汤。温运胃阳。阳和而暑湿渐从火化。改用大橘皮汤 
。去桂术、加山栀、黄芩、茵陈、青蒿子等清化之。 
【秀按】此夏月之杂感证也。外感多由于先受暑湿。后冒风雨之新寒。《内经》所谓生 
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是也。内伤多由于畏热却暑。浴冷卧风。及过啖冰瓜所致。《内 
经》所谓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是也。乃暑湿病之兼证夹证。非伤暑湿之本证也。凡 
暑为寒湿所遏。生冷所郁。俞氏方法。稳而惬当。与前哲所立香薷饮加减五方。及大顺 
散。冷香饮子。浆水散等剂。意虽相同。而选药制方。尤鲜流弊。后学当遵用之。 
【廉勘】夏月伤暑。最多兼挟之证。凡暑轻而寒湿重者。暑即寓于寒湿之中。为寒 
湿吸收而同化。故散寒即 
所以散暑。治湿即所以治暑。此惟阳虚多湿者为然。俞氏方法。固为正治。若其人阴虚 
多火。暑即寓于火之中。纵感风寒。亦为客寒包火之证。初用益元散加葱豉薄荷。令其 
微汗。以解外束之新寒。继用叶氏薷杏汤。(西香薷七分、光杏仁、飞滑石、丝瓜叶 
各三钱、丝通草钱半、白蔻末五分冲。)轻宜凉淡以清利之。余邪不解者。则以吴氏清 
络饮。(鲜银花、鲜扁豆花、鲜丝瓜皮、鲜竹叶心、鲜荷叶边、西瓜翠衣各二钱)。 
辛凉芳香以整肃之。若其间暑湿并重者。酌用张氏苍术白虎汤加减。(杜苍术一钱拌研 
石膏六钱、蔻末五分拌研滑石六钱、知母三钱、草果仁四分、荷叶包陈仓米三钱、卷心 
竹叶二钱。)其他变证。可仿热证例治。至瓜果与油腻杂进。多用六和汤加减。亦不敢 
率投姜附也。 
【荣斋按】何廉臣先生说∶“暑为湿遏,初起邪在气分,即当分别湿多热多。湿多 
者,治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气 
弥漫,本无形质,宜用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浓朴、藿梗, 
淡如苡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 
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若暑重于湿者,湿从火化,火必就燥,则生地、石斛,却 
为善后之要药。”(录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十二节·伏暑伤寒
属性:(一名伏暑兼寒。通称伏暑晚发。) 
【因】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 
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浅而轻。邪舍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 
【证】邪伏膜原。外寒搏束而发者。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体痛肢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