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蚕七分。清痰利膈。甘草二钱以缓之。桔梗三分以载之。升麻七分。升气于右。柴胡五 
分。升气于左。气虚而滞者。用人参二钱以补虚。佐陈皮二钱以疏气。便闭者加酒煨大 
黄。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以适其病所。其方意服法均巧。 
宜乎刻石以传世。厥后罗谦甫仿制一方。名既济解毒汤。只多一味当归。少元参、马勃 
、牛蒡、板蓝根四味。与李方大同小异。惟遵《难经》蓄则肿热。以注射之之法于肿上 
。约正十余刺。血出紫黑如露珠状。顷时肿痛消散。足为后学师范。洵堪效法。故俞君 
内外并治。奏功愈捷。 
【廉勘】普济消毒饮吴鞠通去升柴芩连。加银花一味。新定用量以治内(银花、连 
翘、元参、桔梗各一两、板蓝根、僵蚕、生甘草各五钱、荆芥、薄荷各三钱、牛 
蒡子六钱、马勃四钱、共为粗末、轻服六钱、重服八钱、鲜芦根汤煎去渣、约二时一服 
。)外用水仙膏(水仙花根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小石臼内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 
、出热气、干则易之、以皮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三黄二香散(川连、川柏、生大 
黄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五钱、共研细末、初用陈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用香油 
调敷、以泻火定痛。)以治外。神昏谵语者。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继以清宫 
汤。(元参心、连心麦冬各三钱、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磨汁各二钱、莲子心五 
分、热痰盛、加竹沥、梨汁各五匙、咳痰不清、加栝蒌皮钱半、热毒盛、加金汁一两 
、人中黄钱半、渐欲神昏、加银花三钱、荷叶二钱、鲜石菖蒲一钱。)程钟龄谓风火郁 
热成大 
头瘟。初起宜以加味甘桔汤(甘、桔、荆、薄、蒡、贝、柴胡、丹皮。)清散之。散而 
不去。则用普济消毒饮以清之。若肿势极盛。兼用砭法。观此二说。治法尚稳。但不及 
俞法之约而赅。效力速。 
【荣斋按】本节俞氏在“因”“证”“脉”各论中,一再提及三阳时毒,厥阴时毒 
,三阳同受时毒,少厥并受时毒等,而论治则仅分内治、外治两法,内治以辛凉发散、 
分消清泄为提纲,而不肯定于三阳、厥阴用药,这是他对症处方,灵活运用的法则。在 
此,我认为治疗“大头伤寒”,应注重病因及症候,不必从三阳、厥阴中兜圈子。陈实 
功《外科正宗》写出“看法”与“治法”两条,平铺直叙,可取作参考。至于病名,《病 
源论》、《千金翼》、《外台秘要》都叫做“丹毒”,他们认为∶初发于鼻梁,或鼻旁颊 
部之皮肤,由鼻而颊,由颊而眼睑而耳翼,以及颜面全部,再蔓延至颏部,至发际而止 
,此谓“颜面丹毒”。有发部亦为所侵袭,全头皆遭患者谓之“头部丹毒”。现下我们 
所谓“大头瘟”,刘河间谓之“大头”,东垣谓之“大头天行”,朱丹溪谓之“大头病 
”,李 、喻嘉言、沈金鳌亦皆称“大头瘟”,陈实功谓之“时毒”;其实皆是头部丹 
毒。有证可凭,这里不多说了。 
【又按】吴坤安《伤寒指掌》说∶“初起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大肿,目不能开 
,或咽喉不利,俗名‘大头伤寒’是也。治法不宜峻药,峻则药过其病,所谓‘上热未 
除,中寒复起’。其死尤速。当少与时时呷之,方用酒制芩连、人中黄以解毒,荆 
、防、薄荷以去风,连翘、天虫、桔梗、牛蒡以散结,头痛恶寒无汗加二活以散寒。”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十六节·黄耳伤寒
属性:【因】风温时毒。先犯少阳。续感暴寒而发。乃太少两阳合病。状类伤寒。以其两耳发黄。故见形定名曰黄耳伤寒。其病多发于春令。 
【证】发热恶寒。脊强背直。状如刚痉。两耳叶黄。耳中策策作痛。继则耳 
鸣失聪。赤肿流脓。舌苔白中带红。继即纯红起刺。 
【脉】左浮弦。右浮数者。此石顽称为太阳类伤寒。实则外寒搏动内热。两阳合病之 
时毒也。 
【治】法当内外兼施。内治以荆防败毒散加减。(方药服法载前疫疟门中)辛散 
风毒以解表。表解痉止。少阳相火犹盛。耳中肿痛者。继与新加木贼煎去葱白。加连翘 
、牛蒡(各二钱)。大青(三钱)。生绿豆(一两)。杜赤豆(四钱。二味煎汤代水) 
辛凉解毒以清火。火清毒解。尚觉耳鸣时闭者。终以聪耳达郁汤。(冬桑叶、夏枯草、 
鲜竹茹、焦山栀、碧玉散、鲜生地各二钱、女贞子三钱、生甘草四分、鲜石菖蒲汁四 
匙冲)。整肃余热以善后。外治、以开水泡制月石(二钱)、和入鲜薄荷汁、苦参、青 
木香磨汁(各两匙)。时灌耳中。清火解毒以止痛。 
【秀按】黄耳伤寒。非正伤寒也。乃风温时毒类伤寒耳。故石顽老人谓风入于肾。 
从肾开窍于耳立言。方用小续命汤去附子。加僵蚕、天麻、蔓荆子、白附子。以驱深入 
之恶风。更以苦参及骨碎补取汁滴耳中。清其火以止痛。俞君谓风温时毒先犯少阳。从 
胆经亦络于耳立言。推其意。由太阳经外寒搏束。少阳火郁不得发泄。故窜入耳中作痛 
。耳叶发黄。犹之阳明经湿热郁蒸。热不得从汗越。身必发黄。其病理一也。故治以辛 
凉发散。疏风解毒为首要。遵《内经》火郁发之之法。方亦清灵可喜。虽从浅一层立法。而 
对症发药。似较张法为稳健。盖以小续命汤之人参姜桂。时毒症究难浪用。后学宁从俞 
而不必从张也。 
【廉勘】黄耳伤寒。前清光绪己丑年四五月间。经过七人。皆四乡藜藿体。其证两 
耳红肿黄亮。扪之 热而痛。两腮亦红肿痛甚。耳中望之红肿。时有黄涎流出。筑筑然 
疼。声如蝉噪。两目白及眼睑。亦皆发黄。身热体痛。恶寒无汗。背脊拘挛串痛。强直 
难伸。不能转侧。溺短赤涩。脉右濡滞。左浮弦略紧。舌苔白腻带黄。边尖俱红。断其 
病由风热挟湿温时毒。作流行性中耳炎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蜜炙麻黄五分、 
光杏仁三钱、连须生葱白两枚、淡香豉三钱、银花、连翘、牛蒡各二钱、焦山栀、紫 
荆皮、梓白皮各三钱、先用杜赤小豆四钱、生绿豆、绵茵陈各八钱、煎汤代水。) 
送下聪耳芦荟丸。(生熟川军、芦荟、青黛、柴胡各五钱、龙胆草、黄芩、山栀、当 
归、青皮各一两、青木香、杜胆星各二钱、当门子五分、神曲糊丸、每服八分至一钱 
。)辛凉开达。疏风散寒以发表。苦寒清利。解毒泻火以治里。外用清涤耳毒水(硼酸 
二钱、盐剥一钱、开水九两炀化。)以灌耳。清耳五仙散(猪胆汁炒川柏一钱、酒炒杜 
红花三分、制月石七分、冰片一厘、薄荷霜二厘、共研极匀、瓷瓶收藏。)以吹耳。更 
以盐鸭蛋灰拌捣天荷叶。涂布耳叶两腮以消肿退炎。似此表里双解。内外并治。速则一 
候。缓则两候。七人皆愈。 
【荣斋按】“黄耳伤寒”这病名不知起于何时?我最初看到的,是张石顽《伤寒绪 
论》,他说∶“黄耳者,耳中策策痛,两耳叶黄,风入于肾也;卒然变恶寒发热, 
脊强直如痉状,此属太阳类伤寒也。”所谓“黄耳”,大概由于“两耳叶黄”,从症状 
中得出了病名。至于这些症状,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已有记载,他说∶“凡患耳中策 
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直成痉也。”不过,巢氏所 
载,无“恶寒发热”,因此,也就不名“类伤寒”。现下我觉得“黄耳”病名,似始于 
张石顽,症状则早见于巢元方,其间递嬗变易,有同有异,与俞氏所述。更有不同之外 
。据本节所列症状,相当于西医书的“耳疖”和“中耳炎”;西医书描写耳疖的症状说 
∶“常有强度耳痛,尤于夜间为甚,患部皮肤红肿,且可波及耳壳周遭,全身恶寒战栗 
,或有 
发高热者。”描述中耳炎的症状是∶“全身症状──常发高热,恶寒战栗、呕吐、头痛 
、不安等,与其他急性传染病之症状同。若发生于小孩,则可有脑膜刺激症状,如感觉 
过敏,痉挛、呕吐、谵语与真性脑膜炎同。局部症状──患侧有听力障碍,耳痛、耳鸣 
、耳内搏动感等。”(以上是概括大意,非原文。)从中西医学理论所记录的症状,互 
相对勘,似乎“黄耳伤寒”的名称,不十分妥贴。至于治法,则俞何两先生所采集的验 
方,是足够应用的。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十七节·赤膈伤寒
属性:【因】风温时毒。先犯少阳阳明。续被暴寒搏动而发。乃三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