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老子的大智慧-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的存在皆是相对相待的存在,是相对真理的体现。把“道”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称为“惚恍”。“惚恍”者,说有则无状无物,说无则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的“惚恍”属性,正是非极性属性的一种表达。佛陀常用离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绝百非来表达。佛经上常用“非”字来破除极性的肯定表达,用来消除极性观念的影像。如:非有非无、非内非外、非断非常、非一非异、非染非净,一切极性观念皆非,以否定极性来表达非极性。老子把这种离四句绝百非的否定的肯定表达法称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表示道非极性的另一类表达,用来说明“道”无头无尾、无始无终、无来无去的非极性属性,这是用否定极性来表达“道”非极性属性的一种方法。看似否定,却寓肯定。如上否定的表达,但却肯定了道的无处不在性、无时不在性、常住不动性。   
  道贯古今,无古无今,三世永存,无未来、现在和过去。三世的观念是人们的极性观念分别来的。“道”没有极性的时间观念(“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体道证道之人,三世皆通。佛陀的宿命通能知古往今来的无穷劫。如《悲华经》上讲,到末法时期,天上要下酸雨。果不其然,现在全世界都下酸雨。佛陀能观尘点劫以前事犹在目前(“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法华经》)为什么老子、佛陀等能“执古御今”呢?关键是“能知古始”。   
  “古始”是什么?“古始”佛陀叫“无始”,佛法常称“无始劫来”。因为极性观念追求开头开始,实际上那是人们极性观念的虚妄。开始的开始还有开始,开头的开头还有开头,这是比量的“怪圈”,是虚妄观念的缠绕。故叫“无始”,才就究竟了。因为本是非极性一相,故“无始”。老子的“古始”亦很巧妙,“古始”和“无始”一样,都是讲没有开头,不陷入极性“怪圈”中。“古始”有今人的“古始”,有三皇的“古始”。“无始”和“古始”直推,就破除了极性,契入实相现量,本无“始与不始”的观念。所以,“能知古始”就是能知从实相到幻妄相的一切机制过程。证道证悟之人,以得道而圆通,以道的状态属性可鉴古今往来三世之一切,故称“道纪”。能知古始的“道纪”,佛陀称之为“总持”。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修远。”(《庄子·天地》)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这与老子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一样。但一相无相(冥冥)之中皆光明(妙明)独现,这和佛陀法身所居的“常寂光土”一样,虽不见一相一物而“冥冥”,但却具无量光寿。道虽深之又深(“窈兮冥兮”),无象无状,但能化生万物(“而能物焉”,真空妙有)。虽“玄之又玄”,但并不顽空死寂,有精有信(佛陀称为精真妙明、妙明精真),真实存在,“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道与万物相“接”为一体。虽无一相一物,却能供给万物之所需(“至无而供其求”。“道”生之、畜之、长之、成之)。故“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生长成熟的场所(“时骋”),又是万物的归宿之地(“要其宿”)。一切“大小、长短、修远”的极性事物无不从“道”产生,但又无不归还于“道”。这就是说,极性世界万物,都在非极性本体中产生、运行、死亡;一切运动变化的事物,都在不动中进行变化运动;同样,一切相对真理,只是绝对真理中的一种虚幻认识。明白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在依不运动变化的本体(道)而存在。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动中有不动”,那就该恭喜了。你还可对比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皆在不运动不变化的虚空中进行,把虚空看成绝对的存在,一切相对存在的万物皆存在于虚空中。万物有生长成亡的运动变化过程,而虚空无生灭变异的现象。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是道的别名,是描述“道”的周遍性、无际性、无量性、不动性。而“逝”是“大”的属性称谓,是“大”的扩拓,形容“大”了还要“大”,要将“大”扩大到“远”,扩得远远的。有多“远”呢?“远曰反”,远到无限远了,直到“远”到返回到始点,无始终点,是指将“大”扩大到无边无量之义,使大无“大”相。这是老子的大智慧对“道”无远近极性的绝妙表达,不是亲证现量,此话是说不出来,想不到的!只有佛陀有这样的现量证得,佛陀把它表达成“不动周圆”。故“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是说“道”的“不动周圆”性。“道”无远近,道无量无边,周遍十方,无处不在,所处所在皆是“道”的存在和“道”的显现。因无处不是道,所有见闻觉知,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是“道”所展现的相用,连虚空也是“道”展现的一种相状(“空生大觉中”,“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所以,无处不是道,无事不是道,无物不是道,无时不显道。天、地、人皆是道的展现,皆是道体的相用。叫天叫地叫人也是人比量的认识所分别的,在“道”来看,天地人皆是“道”之本身。禅宗有“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大地尽露法身”之说。张伯端的《悟真篇》也讲:“三界惟心(道)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见物便见心(道),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佛陀讲,“道不能离一切物,别有自性”。道在物中,物在道中。本来无一物,有物只是吾人的循业发现。在业妄的根尘相对中所见到的天、地、人之物,如虚空华。然无病眼者不见虚华,只见虚空。故天、地、人诸法,以“道”的角度看,常自寂灭相,全是“道”一相之“存在”。吾人所见天地人乃“道”的显化相也。所以佛经讲:“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见者,指“见性”。“见性”者,佛性也,这里可直接对应“道”。宇宙万象中,仔细观察,哪个不是“道”?无非是“道”。“庄子曰: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稗稊。’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不应,‘……汝唯莫必,无乎逃物。’”(《庄子·知北游》)庄子讲:“道”“无乎逃物”,道在一切事物中。蝼蚁、稗稊、砖瓦、屎尿等一切物,无不是“道”。不要把“道”看作是脱离事物的一种存在,一切事物皆是“道”的体现。《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天、地、人有形有相(色)的事物,以“道”观之,色不异空;以人观之,空不异色(真空实相已被业转化成色相)。五蕴包括了天地人三才,行深般若时,照见五蕴皆空,故可知天地人皆是“道”的体现。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事实上天地人就囊括了全部极性世界的存在。演化的程序不同,道显化的先后有异。全部极性事物,皆是非极性的道,故言“全妄皆真”!   
  “天下之至柔”者,在可见之物来说莫过于水,在绝对真理来讲唯“道”莫属。因“道”无形无状,“抟之不得谓之微”,没有能柔过“道”体的,故“至柔”者,道之属性也。“至坚”者,无过金石也。但“至坚”的金石亦是“道”体所现之物,故“无有”的道何处不入也!即使就是无间之物,亦是“道”之所现。故“道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隙之物中,表明“道”无处不在,无处不入。至柔至刚者,无柔无刚也!   
  “道者,万物之奥。”奥者,奥妙也,万物之主也。妙者,妙在万物出于“道”而归于“道”。万物无不是“道”之体现,但无一物可为是“道”。因有限不是无限,有限之和是无限。全妄皆真,全真成妄,妄不是真,真皆成妄,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切法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