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基地与帝国(上下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梢桓鲎侄矶鲜バ耄苹米骷宜平系模比徊皇且鞒梢桓鲇睿茄罢倚碌钠婊靡蛩兀簿褪茄罢倚碌牡阕印
  艾西莫夫无疑是此道高手,他的重要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艾西莫夫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想像力?    解铃还需系铃人,最好的解释也许来自艾西莫夫的自述。他曾经说过,撰写《基地》系列故事的灵感,是在地下铁中产生的:
  “一九四一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了两年,两个月前,德军攻入了苏联,四个月后,日本将突袭珍珠港……欧洲在战火中浴血挣扎,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希特勒的魔影之下……
  “不过,八月一号那天,在纽约的地下铁火车上,另—件事却占据了我的心思。
  “那时我刚满廿一岁,还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攻读化学,已经写了三年科幻小说。那天我约好了去见《震撼》(Astounding Stories)杂志主编康贝尔(John Campbell),跟他讨论我下一篇小说的大纲,看他愿不愿意采用。问题是,直到那时,我心中仍一点概念也没有,根本不知道要写些什么。
  “上了车之后,我决定试试—个我偶尔采用的方法:随便挑一本书,翻开一页,看看第一眼见到的东西会给我什么灵感。那天我刚好带了本歌舞剧选集,我随意翻开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一个士兵和他的爱人的图片:士兵使我联想到军事帝国,由军事帝国又联想到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又使我联想到银河帝国——啊炳!我何不写一篇有关一个银河帝国的衰亡故事!毕竟,我不但读过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而且前后一共逗笏三遍!
  这故事不仅有趣,也透露了艾西莫夫的秘密。他寻找灵感的方法,其实就是使用随机联想。在另—篇文章《哪来那么多灵感》里,艾西莫夫对随机联想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果想要记住甲事件,便将甲联想到另一件较明显的乙事件上:那么下次再看到乙,便立刻会反过来联想到甲。中国古代的结绳记事,也就是应用这个原理。不过上述的联想属于刻意的资讯组合,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人类还会不停地、半无意识地随机组合各种资讯。有些人善于从这些零乱的组合中分析出有用的部分,这就是创意与创见的来源。”
  最喜欢发明各种定律的艾西莫夫,把这办法写成二个定律:
  定律一:一个人必须拥有很多各方面的资讯,也就是必须博学,才有可能发明前所未有的创见。
  定律二:一个人必须善于组合资讯,并且能够分析各种组合的意义,也就是必须够聪明,才有可能发明前所未有的创见。
  除了博学和聪明外,艾西莫夫更提出直觉、勇气和运气三项作为创见的五大要素。用这五大要素来分析艾西莫夫自己,再贴切不过,艾西莫夫博览群书,联想力丰富,擅长运用直觉,所以永远有新鲜点子。他放弃终生教职,去写当时一般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科幻小说,不能不说极有勇气。话又说回来,他的运气也不错,年纪轻轻刚开始写作,就碰上最肯提拔后进、点子也多的主编康贝尔。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真是一点也不错!没有康贝尔的指点,艾西莫夫也不会写出《夜归》而一举成名。这是美国科幻文坛的一段佳话。艾西莫夫把这归于运气,其实倒不如在五大要素之外,再加第六项:良师和益友。但有趣的是,艾西莫夫谈创见,只强调“大胆假设”却忽略了“小心求证”,所以他终究是小说家而不是科学家。
  这么说来,艾西莫夫下仅是天纵奇才,毕竟也有一套刺激灵感的方法,才会创意源源不绝。古人说“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亦是同一道理。如果一个人读破万卷书又行过万里路,外来的随机刺激不断触发他的联想,自然下笔如有神了!
  但是创意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个性,并且真正热爱写作,也下会像艾西莫夫一样写出那么多种小说及非小说来。艾西莫夫的作品太多太杂,固然是他的缺点,同时也是他的优点。创意丰富的人多半天性好奇,很难专精一样,因为他事事都有兴趣,今天做这个,明天厌烦了就做那个。所以有的作家(如福楼拜尔)穷毕生精力只写一本书,却永享千秋盛名;有的作家必须忙碌一生写下几百本书,才赢得大师美誉。这是天性各有不同,无法强求的,谁高谁下倒也难说。以艾西莫夫而论,他只能是艾西莫夫,不可能是福楼拜尔。
  但综观艾西莫夫的作品,仍有一定脉络可寻——由对人类历史兴亡的感喟出发,从而探究历史决定论及人类(包括机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
  《基地》的缘起固然是艾西莫夫的随机联想已如上述,但在创作过程中,艾西莫夫则提出了大胆的构想。这个奇幻因素,他自己称为“心理史学”,就是运用非常先进的数学方法,对各种趋势进行统计研究。艾西莫夫预言,心理史学能够以高度的准确性,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社会运动的—般趋势。
  《基地》的构想,显然根据历史决定论的观点。伹如果人类整体的变化方向可以预测,个人的自由意志仍然存在吗?艾西莫夫引用气体运动论答复:单一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无法预测的,但如果以全部的气体分子运动来分析,就可以导出气体的运动定律,得出绝对的结论。
  这样的答复不—定令人完全满意(气体分子毕竟和人不同,没有意识也没有意志),但是《基地》三部曲的故事无疑引人入胜,成为艾西莫夫小说里极受欢迎的经典作品。
  无独有偶,历史学家汤恩比也是在旅行的途中,触发灵感,创造出“挑战/同应”的理论。其后汤恩比费了数十年的时光,撰写《历史的研究》来证明他的理论。艾西莫夫则在地下铁里想出银河帝国衰亡的故事,其后再添入心理史学的理论,甚至还借用了汤恩比的理论,据此撰写“帝国”及“基地”系列的虚构历史。这两个故事十分有趣,一个人由真实的历史出发,另一个人则进入虚构的历史,伹两人的原起点,都是旅行过程激发的联想。
  艾西莫夫另外一个著名的系列《机器人》,虽然故事的架构和气魄不如《帝国》和《基地》系列,但是对科幻界和机器人工程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有的评论家认为,艾西莫夫写机器人小说,创造了善良机器人来取代过去的邪恶机器人。其实在艾西莫夫之前,不少科幻作家写机器人并不全是邪恶机器人,即使《莫洛博士岛》里的机器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认为艾西莫夫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有意识却无自由意志的机器人,这是过去的科幻作家不曾想到的。
  饼去的机器人或者只是架机器,或者是徒具机器外壳的人类。艾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显然不只是机器,因为他们拥行意识,会思考也能自行做决定。但这些机器人没有自由意志,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受“机器人三大法则”的约束: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因为不采取行动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法则及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存在。
  这就是有名的“机器人三大法则”。这三大法则,是人类控制机器人的安全措施,然而机器人也因此丧失自由意志。机器人不仅不得伤人,甚至没有权利自杀(因为自杀违反第三法则)!但是机器人真的就因此丧失自由意志吗?也下尽然,艾西莫夫自己也写过机器人小说《骗子》,让机器人赫比曲解“伤害”的意义。为了避免人类受到(心理的)伤害,赫比不断说谎,来迎合人类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却没想到欺骗其实伤害更大。
  比较更严重的曲解三大法则,是特别强调第一法则的重要:为了避免人类彼此伤害,所以不能不把人类软禁起来(关入地底世界、关入温室……),由机器人来控制一切。机器人可以不听人类的命令,因为在第二法则和第一法则抵触时,第二法则无效。这么一来,人类反而成为机器人豢养的宠物,丧失自由意志了!
  这三大法则果然有漏洞,但因此让艾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