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介石成败录 作者徐骏华-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党的领导机关采取了退让政策。蒋介石趁机表示是一场“误会”。为了解释“误会”,在汪精卫床前开了一个政治委员会。汪精卫、谭延?'、苏联顾问都客气地表示了歉意,而蒋介石倒反而一句话都没说,精神上占了优势,政治上得到极大成功。汪精卫感到形势无法挽回,难以行使这个“主席”的权力,表示“不再负政治责任”,随即离开广州,经香港到法国,长期侨居国外,刚刚回国的胡汉民本来想进行活动,在这种政治气氛下,不得不再度离粤。4月,由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联席会议推举,蒋介石取代汪精卫任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夺取军权初步得手,从而取得了夺取领导权的初步胜利。    
    评析:    
    俗话说,诗言志。蒋介石在日本写的“东来志岂在封侯”的七言诗,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志向和抱负,其内涵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比较真实地反映出蒋介石在革命前夜的心境,蕴含着救国救民的民族意识。当时一批革命党人云集在日本,讴歌革命新风,呼唤民族觉醒,探求革命真理,商议救国方略。蒋介石在同他们接触,受这些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人格力量的影响和熏染,激发了革命激情。尤其是他有幸见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受到启迪与鼓励,对其确定革命志向的影响是重大的,他后来回忆此次会见时说:“我接受了这个训示以后,就立定了志愿,要实践这个训示,绝不辜负总理对党员的期勉。”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当革命风暴到来时,他义无反顾地回国投身于革命。回到上海后,被派往杭州指挥光复之役,他给母亲写了一封诀别家书,表示决心殉身革命。他积极参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在革命事业屡遭挫折的情况下,他没有放弃。正因为这样,孙中山表达了对他的良好印象,称蒋介石是“昂昂千里之资,虽夷险不测,成败不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这是革命性的一种表现。    
    “东来志岂在封侯”的诗句还蕴含着另一重意义,那就是干一番大事业,以实现到个人出人头地的野心。这种野心在合宜的土壤中生长,在特殊环境显露,并随着权势的增大而急剧膨胀。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最高权力出现真空。就蒋介石当时的地位和声望而言,并不在人们的视线内,也无力直接参与问鼎,但蒋介石权欲随之膨胀,窥测着时机,一系列事件'被屏蔽广告'的发生和现实条件的变化,为蒋介石通向攫取最高权力的道路提供了良机。他利用廖仲恺被暗杀案,玩弄权术,借题发挥,逼走许崇智、驱逐胡汉民,使自己一跃成为仅次于汪精卫的领袖级人物。接着制造“中山舰事件”,既把共产党人排斥出一军和黄埔军校,又逼走了汪精卫,使自己走近最高权力的位置。    
    权力是个人野心的催化剂,又是野心膨胀的助推器,权力增大野心更大。为了扫除阻碍,他下定了“只有奋斗决战死,中求生耳”的决心,为了攫取最高权力,义无反顾,不择手段,堕落成卑劣的小人。
博篇第5节 言不顺也要争“正统”
    常言道“名不正言不顺”,这似乎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通则,大概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万古不变,上自最高统治者下至底层社会的老百姓都要讲究这个,真假不那么太讲究,形式最为重要,在名门望族争嫡系,在武林商界争正宗,在政界学界或者说凡是权力能延伸到的地方都要争“正统”,凡此种种,司空见惯。在诸多正名中,尢以“正统”为大,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只有那些被皇帝钦定的嫡传,才具有合法性。这种观念,到了近代仍然十分盛行,只要自己宣布为嫡传,就因为已披上合法外衣,从而在政治上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叛变革命后的蒋介石,不遗余力地争“正统”,为自己正名。    
    事例: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尽管对他夺取党政军权的劣迹的指责、声讨不断,言不顺,他也要争“正统”,以借孙中山之威为自己的反动统治补上“正名”的手续。    
    为争取“正统”地位,蒋介石处心积虑,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打扮成是孙中山最忠实的信徒和孙中山钦定的接班人。    
    首先,篡改历史,歪曲自己与孙中山的关系。他极力向公众表示,自己是总理最依赖的人,与总理的关系很早。这一行为是从夸大他在孙中山蒙难期间的作用开始的,孙中山蒙难,在孙中山的众多亲信离他而去的时候,蒋介石冒险登上永丰舰,帮助孙中山,赢得孙中山的信任。蒋介石事后专门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记录自己在永丰舰上与孙中山共同赴难的日日夜夜,在吹捧孙中山的同时,将自己如何得到总理信任,如何与孙中山患难与共,大肆渲染一番。    
    其次,无限抬高孙中山的位置,制造宣传攻势。蒋介石利用自己控制的宣传机器,神化孙中山以树立自己的“正统”观念。蒋介石在建立南京国民党政府之后,在南京有“三多”,即:纪念多、演说多、会议多。不论事情大小,只要能把自己与孙中山联系起来的,就要纪念。即使与他无关的事情,也要通过纪念活动拉上关系。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中央决定每个星期一的早晨,都要做总理纪念周,读孙中山遗嘱,检查工作,后来蒋介石完全把总理纪念周变为总理训话周,每到星期一,他都要发表讲话,攻击政敌,把纪念周变成自己实行独裁统治的工具。    
    再次,通过神化孙中山来美化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蒋介石举办哭灵、迁灵、祭奠陵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表面上是显示对孙中山的尊重,实际上是将自己说成是孙中山“忠实信徒”“至亲至厚”的嫡传弟子。    
    第二次北伐获得胜利后,蒋介石到了北平,党政军魁首聚集到京城,齐赴西山碧云寺,在孙中山灵柩前举行祭奠典礼。蒋介石担任主祭人,向孙中山宣告北伐成功。祭文这样说:“中正昔待总理,亲承担命之殷切,所以期望于中正者,原在造成革命之武力,铲除革命之障碍,以早脱人民于水火。”这就向大家表明,我就是孙中山的合法继承人,我是“正统”,你们必须接受我的领导。我所做的一切,均属孙中山的遗愿。    
    在宣告祭文后,打开棺盖,瞻仰孙中山遗容时,蒋介石扶棺痛哭,热泪横流,经久不止,冯玉祥将军上前相劝,谁知越是劝,蒋介石越是哭得厉害,弄得大家十分尴尬,只好等蒋介石哭完,实在等得不耐烦了,有人小声地说了一句:“让他哭,我们走,只有他是‘正统’。”话音刚落,蒋介石立即止住哭泣,盖棺散会。    
    在哭灵之后,国民党作出了让孙中山迁灵到南京紫金山的决定。孙中山是一代伟人,在其逝世后,实现他的遗愿,迁葬南京,合乎情理。问题在于蒋介石假借其名进一步抬高自己,使之成为一次宣传自己的政治运动。1929年3月,国民党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安葬计划。为准备安葬,南京方面大兴土木,修建规模浩大的中山陵墓,各级官僚在修建过程中,乘机中饱私囊,搞得民怨沸腾。南京国民政府为修建小山陵墓花了50万元特别费,但有人估计,修建的费用至少在1000万元。这对于当时经济极端贫困的中国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支出。这有违于孙中山爱民亲民,为民生奋斗终生的风范。    
    为了将孙中山的灵柩从北京迁至南京,兴师动众。5月,由南京开出专列,出动了陆海空军,几乎全部国民党大员,参加仪式,灵柩在30万人护送下,步行将近两个小时,从香山抬到前门车站,从北京到南京,沿途各车站都进行了隆重的接车仪式。蒋介石亲自到车站迎接,全南京大小官僚和市民,将灵柩送过长江,举行了三天的公祭日,蒋介石亲自守灵,然后万人空巷,送往紫金山安葬。    
    蒋介石搞这一套,主要是通过死人给活人看。他要向人们灌输,只有他才是孙中山真正的继承人。在此之前,他把孙中山生前写给他的亲笔信,选出10多封,装订成册,赠送给国民党的高级军政要员,并向受赠者说,对于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孙中山是不满意的,认为他们意志薄弱,不能担当大事,向人们暗示只有他才是孙中山先生理想的继承人。但明白人深知,正统与否,不是封的,也不是造势而立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