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介石成败录 作者徐骏华-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判,最终达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实际上成为一个合法的政党,这与青年党利害攸关。于是,青年党负责人曾琦、左舜生等人商量后,由曾琦前往庐山,拜见在那时的蒋介石。曾琦向蒋介石献计献策,要求蒋介石“假抗日,真防共”,也就是“主动的抗日,确保军政领导;加强防共,维持后方秩序”。蒋介石与曾琦两次会见,第一次会见时,听了曾的建议后表示:“很好,待细加研究了再谈。”在研究了曾琦的建议后,再次约见他交谈了很久。在此之后,蒋介石与青年党的负责人之一的左舜生签订了三党(加上国社党)联合“抗日”的换文。    
    1940年,投靠日本的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权,汪极力拉拢青年党成员,并以“官职”引诱少数青年党人参加其“部”内工作。为了发展青年党的势力,曾琦从重庆秘密绕道广东经香港、上海到南京拜见汪精卫,并在上海设立青年党办事处,亲自领导上海、南京部分青年党徒进行汉奸活动。日本投降后,青年党党员刘东岩受李璜、左舜生的派遣,到上海拉曾琦回四川,继续领导青年党的活动。    
    其实,蒋介石早就知道曾琦已参加了汪伪政权,在上海、南京从事汉奸活动,但是,为了反共的共同目标,同时也是为了获得青年党对其独裁统治的支持,蒋介石不仅没有像对待其他汉奸那样采取极端的手段予以法办,也不是像对周佛海那样暂时的利用,而是继续让曾琦担任国民参政员,同时邀请青年党参与1946年年底的所谓“制宪国大”,参与1948年初所谓的“行宪国大”,并分配100个名额给青年党。    
    在选举副总统的闹剧中,蒋介石要举荐孙科,排斥李宗仁。而青年党则不愿意举荐孙科。这是因为青年党与孙科的关系疏远,孙科也看不起青年党。在选举过程中孙科不给青年党的面子,连接洽选票的人都不派一个。青年党感到如果孙科当了副总统,蒋孙一致,对青年党没有好处,于是,他们决定支持李宗仁当选,以便利用桂系势力的地位及其与蒋介石长期争斗的矛盾,造成蒋桂之间的新的对立,企求从中渔利。    
    在投票过程中,青年党为了不过早地暴露企图,耍了手腕。第一次投票,一百来张的票全部投程潜。一来各候选人只希望初选过关,取得复选权,以维持一点面子;二来由于赵恒惕为程潜拉选票,而青年党一些人与赵恒惕的关系不错,故把票投向了程潜。第二次投票,青年党仍没有投李宗仁一票,使李宗仁的票数不至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第三次投票,青年党把选票全部投给了李宗仁。于是,李宗仁以压倒的多数取得了副总统的职位。    
    青年党助李宗仁当选,讨好了李宗仁,却触怒了蒋介石。据蒋介石的近臣说,蒋介石为此事拍案大怒,大骂青年党“不识抬举”,非“教训一下不可”。不久,取消了原来给青年党的一个经济部、两个行政院政务委员。正在这个节骨眼里,曾琦因为牙病住院。医生认为他的这个牙病在国内似乎没有治好的希望,建议他到美国去治疗。蒋介石得知消息后,以此事为借口,给了曾琦两万元美金,让曾琦出国,一方面治病,一方面游历欧美,进行所谓环球外交。既表示对曾琦的关怀,又达到把与自己不同道的人排挤掉的目的。    
    评析:    
    蒋介石是具有多重性的政治人物,为了达到维护其独裁统治的目的,在选才用人上,他有唯才是举,广罗知识分子的一面,还有以我划线,“忠”我、从我者重用,不从我者轻用,甚至是不用的一面,这是他用人的主导面,是其阶级本质所决定的,同时也由其心胸狭窄的性格使然。    
    蒋介石对待青年党负责人的态度,要作具体分析。青年党靠拢已投降日本的大汉奸汪精卫,丧失民族气节,不仅不应使用,而应予以惩处。然而,蒋介石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在抗战胜利后,不作任何处理,而且还加以重用,有失民族大义。青年党在选举副总统中玩弄权术,在蒋介石面前弄巧成拙,受到冷遇,罪有应得。
术篇第54节 “内臣”还是用自家人为好(1)
    “内臣”是指帝王统治时,宫内所使用的官员、太监、护卫官长,还可以转义为,权贵们的管家、侍卫之类的贴身人员。封建君王使用内臣,一般都比较讲究,必须绝对地忠心,唯命是从,而且还能守口如瓶,严守皇室的隐秘。其他权谋家对仆人的要求也大体上如此。一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保持正人君子的良好形象。在选用内臣、贴身之人时,首要的条件是是否可靠。在这方面最为可靠的可能是亲戚,哪怕是一点沾亲带故的也行。因为在他们看来,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主人之间有着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会是天然地可靠,至少在他们是这样想、这样看的。我们这里借用“内臣”一词,是指蒋介石的贴身人员。蒋介石注重以乡情、亲情为纽带,编织关系网络。在使用内臣方面也是这样。可以说封建宗法思想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即使身居高位,也要遵循人们常说的“宝贵不忘乡亲”的人际关系准则。当他得势后,竭力从自己家乡溪口选拔任用自己的亲戚、近邻,将这些人安插在自己身边,担任内勤工作。    
    事例:    
    在蒋介石的侍卫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王世和。他是王贤东的侄孙,王贤东是蒋家玉泰盐铺的账户先生,奉化葛竹村人,在这个店工作达20多年。他家有个堂妹王采玉,年轻守寡,在葛竹村庵带发修行。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的第二个妻子病故后,经王贤东的说媒,王采玉还俗再嫁,成为蒋肇聪为继室,她就是蒋介石的生身母亲。    
    王贤东年老回乡后,由王世和的继父王良鹤继任玉泰盐铺的管账先生。王家不仅是蒋家的亲戚,而且是至交,有几十年、几代人的关系。对王家人,蒋介石是非常信任的。当蒋介石南下广东的时候,王良鹤托王采玉请求蒋介石带其继子世和去广东从军。对王良鹤的这一请求,蒋介石答应帮助,但要对王世和作一番考察。    
    王世和原在溪口天生咸货店当秤手。蒋介石当面看他的举止如何,叫他送一篮咸货来。王世和送货到丰镐房,蒋介石命他吊在屋柱顶子上。王因个子矮小,取凳垫挂上,随即用抹布揩去凳上留下的脚印,把凳放回原处。蒋经过观察,认为他做事小心,就答应把王世和带到广东去。开始随蒋任勤务兵,黄埔军校招生时,批准他为第一期军校学生。在王世和军校毕业后,蒋介石没有让他到部队去带兵打仗,而是留其在自己身边,帮助自己料理日常事务,1939年王世和担任蒋介石的侍卫大队长。    
    王世和是一个赌徒,常常误时不到,曾两次被蒋介石革职闲置起来;照样拿军饷,一遇机会,又将其起用。1944年在蒋介石的黄埔系中的得意门生俞济时接任七十四军军长时,调王世和到这个军任副军长,随后到陆军大学将官班深造。抗战胜利后,王世和在溪口开设王泰钱庄,初聘他人为经理,后自己兼任。    
    在身边做事的亲戚,虽然经常接触最高当权者,但地位低下,眼看别人一个个升官,自己10来年里还是侍卫,他们心里总是不太安心。不过,蒋介石对这批人当然有其笼络的办法,那就是在经济上,对身边人非法敛财,争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予追究,不堵财路,让其发财,但不让他们在政治上处于显赫位置。    
    身边的人,往往承担传递信息、保卫安全的职责,虽然官职低下,但在别人眼里即使在高官眼里,他们虽位低却言不轻,不敢小视,各地的高官总是想方设法同他们套近乎,到时候想升官发财,或想办其他什么要事的,好让他们帮助在蒋委员长面前美言几句。因为当时,一名外地高官,如果要见蒋介石,必须通过侍卫进行安排,如果不给这些人好处,他就会用各种借口挡驾,使你吃闭门羹。另外,当时全国各地的情况汇报多如牛毛,好的汇报当然希望蒋委员长尽快面阅,但如果分管各地的文书的人,坚决不给你呈送,你也无法。如果得罪了这帮人,他们专门找你的一些不利的事情向委员长汇报,长此下去,自然就会在蒋介石心中留下恶劣印象,这势必影响自己的前程。    
    正是因为侍卫位低而权重的特点,在过去王朝,很多官僚都要想方设法地巴结侍卫、太监,给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