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含解脱道次第600十480问答合订本-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六六、修行人抓佛陀、抓大师对吗?
答:修行的目标不能放在经典上,也不能抓佛陀、抓大师。因为佛是指月的手指,经典是寻宝的地图。当有了闻思基础之后,应把目标锁定在了解大自然、体悟实相上,以大自然为师。
五六七、什么是毕竟空?
答:打开心胸,心与空相应,与空溶为一体。
五六八、“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怎样理解“若”字?
答:若字表示好像。若生、若灭,表面上看好像有生有灭,其实只是形态上有变异,本质未变,从中体会不生不灭。
五六九、如何理解生死不是我的事?
答:解脱者了悟生死大事,已经体悟无生了,就是体悟到生不是我的事,死也不是我的事,那是整个法界的事,如果还有自我、还有我慢、还有烦恼、还有苦,生死就是你的事,因为还有一个我在生,有一个我在死啊。
五七O、什么人无生死?
答:体证到空,与空溶为一体的人无生死,因为空无生死。
五七一、怎样理解《心经》里的“无智亦无得”?
答:无智:就是没有世间的世智辨聪,不耍小聪明,不会有我慢,反璞归真。
无得:修行到解脱,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本来就存在,本来就拥有,只是过去不知道。解脱后才发现。自己与佛陀完全一样,不欠缺什么。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转念。
五七二、三世诸佛靠什么成佛的?
答:靠四念处、靠止观双运,体悟法界的真理实相,开启智慧,大彻大悟而成佛。
五七三、《心经》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心经》是解脱者证悟的世界。《心经》是在描述空的玄妙世界,显现空的特性。空是一切宗教的终极核心,唯有找到空、溶入到空,才能远离颠倒梦想而到达究竟涅槃。
五七四、修行就是从了悟老、病、死,到后来看透“死”和“生”的深义。什么深义?
答:没有“死”,也没有“生”。从整体上看没有生死;换言之,从片段来看有生有死,但其本质是不生不死的。就如同河水流入大海,与大海溶为一体,河水并没有消失。从法界来看,死亡是回归法界,与法界溶为一体。
增补:
443、为什么要把《心经》编入《阿含解脱道次第》之中?(253页)
答:《心经》在闻、思、修、证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是诠释证果的世界,证果的内容,很具体的将之描述出来,如果没把它编入进来,虽然在《阿含》里面有谈到类似《心经》方面的内容,但还是不够具体。于是,可以使《阿含经》的深义更能够发挥出来,更可以显示出《阿含经》里面所讲的“空”、“涅槃”、“无为”方面的深义。
444、空海师父看到“历劫求选择”后体悟到什么?(253页)
答:看到“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觉得很震撼,后来体悟到,佛陀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超越二元对立,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你是没完没了。在滚滚红尘的娑婆世界,永远对立没完。
445、为什么说界限是战争的导火索?(255页)
答:因为界限就是二元对立,只要有对立,那么冲突、矛盾就会存在。你的内心里有多少个界限,有多少个框框,冲突与战争的危险就有多少,因此界限就是冲突、战争的导火索。自我所造成的二元对立的世界,就是无边的苦海。
446、佛教所讲的苦海是指什么?(255页)
答:佛教所讲的苦海,就是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叫做苦海,不是外面的世界,也不是娑婆世界。
446、何谓“等觉”?(255页)
答:“等觉”就是泯除一切的二元对立观念,溶入不可思议的一体世界,但也不是凡夫所想像的没有是非善恶的观念。
447、什么是学习走在八正道上?(256页)
答:在三果以前,你所修,所走的八正道,都是在有学位的阶段,都是学习走在八正道上。不是说我知道了八正道,我也会讲八正道,然后就已经走在八正道上了,都还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448、什么是真正走在八正道上?(256页)
答:真正证悟到四果阿罗汉的无为世界,才会真正走在八正道上。
449、我们真正要回到的家是哪里?(257页)
答:佛陀要我们回到自依止、法依止、法界依止,真正的依止是宇宙本体的这个空,才是最终的依止。只有本体的空才能够成为你的真正归依处。因此你要真正回到家,一定要来到体证这个空,这个“家”是一个实际的存在,那就是法界。
450、佛陀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来描述空的玄妙呢?(258页)
答:如无为,如是难见、不动、不屈、不死、无漏、覆荫、洲渚、济渡、依止、拥护、不流转、离炽焰、离烧燃、流通、清凉、微妙、安稳、无病、无所有,涅槃亦如是说。
451、从本体空上,从哲学名相上是如何谈空的?(259页)
答:从本体空上:佛教所讲的第一义空经,都是直指宇宙本体,《心经》所讲的空,也是直指宇宙本体,因此空是实际的存在,空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空无边无际无质碍,空本无名,贴上什么名签都可以,不一定执在文字相上。
从哲学名相上:空性、性空、顽空、断灭空、坏空、空无边处想。
452、空海师父说将来要退隐,其用意何在?(261页)
答:就是提示我们,修行的目标不要锁定在指月的手指上。如经典、佛陀、师父。真正要见法,要来到以大自然为师,处处以大自然为师,以法界为师,因此师父说我不希望你们抓人,不可抓人相,只有到大自然里去处处见法,到后来你才能与空溶为一体,你才能与法界溶为一体。
453、何时能够真正返璞归真?(261页)
答:就是放下过去颠倒梦想的抓取,放下过去海中凿河的错误愿求,照见到过去的颠倒梦想,不会再去海中凿河了,不会用我慢去修了,此时才能真正的返璞归真。
454、如何理解“观自在”。(262页)
答:不要界定在人相上,“观自在”就是你要观察到很自在,到哪里都能够见到法,而且能够进入如实观,如果真正能够处处见法,你当下就是观自在菩萨。这是要讲你,不是讲别人。
455、如何理解“行深”二字的意义?(263页)
答:你要用功来到深度的止观双运,你的心要很平静,要很柔软,未必要进入深定,但是你的闻思修都要不断地用功,才能来到深度的止观双运。
456、何谓“八不”缘起?(267页)
答:即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是龙树菩萨《中观今论》中: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缘起开示中道的。
457、拈花微笑的真义是什么?(269页)
答:佛陀在灵鹫山上面(灵鹫山讲的是法界,大自然界)佛陀处处在法界里面跟你拈花微笑,因此要去看到无常,看到无我,看到空,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何谓拈花微笑,你真正看到法界处处都在微笑,要能看到佛陀在跟我们拈花微笑。当你真正看到在大自然中会会心微笑的时候,你就会处处见法,你就不会去海中凿河,不会再去颠倒梦想了。

第三十五章    至人只是常——返璞归真

五七五、解脱、成佛是金光闪闪、神通广大,长出三头六臂吗?
答:不是,解脱只是转念而已。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闻思、不断的求证、不断的转念。由迷转悟,从梦中醒过来,别的变化没有。
五七六、怎样体证法界的无常法流?
答:用无为法。方便法如过河的船,帮助我们来到彼岸的岸边,接下来要放下船,即放下有为法, 用无为法,让自我消失,才能体证到无常法流。
五七七、解脱者与凡夫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有何区别?
答:凡夫对于客观世界,不是乐观就是悲观。而乐观是只看正面,悲观是只看负面。
解脱者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而是如实正观。二面都看,二面都不取不舍。
五七八、世间人的乐与解脱者的乐有什么区别?
答:世间人的乐是吃、喝、玩、乐,追求名利。是有所得、有所依、有抓取,所寻求的乐是兴奋剂、麻醉剂,乐的背后是苦。世间人的乐是在未来——当设定的目标、理想达成之后。一些修行人虽然不求名、不求利,放弃了现世今生的乐,而是求未来的,或到他方世界的乐,这也不切实际。解脱者的乐,是现世乐,重视这一生的快乐、安心、自在。解脱者的乐是无得、无依、无抓取,离苦乐两边。解脱者的乐是在现在,是在永恒的现在。
五七九、如果没有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总是想过去想未来,念头飘来飘去,是什么情况?
答:就像一具行尸走肉,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