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昌不往来,偶然去向陈布雷求教点滴,一部分思想除自己独立思考外,是从
某经济学者、某哲学教授、某某专家那里听来的谈论。”(《笔耕五十年》第
510 页)王芸生的选择可能确实和李纯青的劝说有关。论交情,重庆时期,
王芸生也只是和毛泽东有些礼节性的往来,远比不上两次给蒋介石讲课的交
情。王芸生后来的变化,大体与同时代知识分子的选择是相同的,他热爱这
个国家,希望她能强大。对香港那样的实行殖民统治的地方,王芸生这一代
知识分子有很强的民族情感,是不愿在那里生活的,陈寅恰当年的选择也有
同样的心理。从个人的事业来说,40 年代末《大公报》的重任已经落在了
王芸生的肩上,他肯定不希望这张民间的报纸在自己手上断送掉。而此前他
对国民党的批评,曾引起过许多麻烦。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李纯青的工作,
王芸生终于决定留下来。但当时他的心里并没有底。李纯青说:“获悉天津
《大公报》改名《进步日报》,王芸生闻讯懊丧,要我力争存名。”(同上第
535 页)而当王芸生从周恩来那里听说《大公报》不必改名了时,他却精神
抖擞,并对李纯青说:“周公(恩来)告诉我:《大公报》不必改名了,你随
军南下,继续主持上海《大公报》。《大公报》还是民间报纸,你们自己经营,
我们不来干预。当然,有困难我们还是要帮助的。”(同上第535 页)可以看
出当时王芸生留下来并且有信心,是因为新时代有承诺,但遗憾的是这个承
诺没有兑现。1949 年6 月17 日上海《大公报》发表王芸生起草的《新生宣
言》,检讨了大公报近50 年的办报历史。并说:“大公报虽然始终穿着‘民
主’、‘独立’的外衣,实际是与蒋政权发生着血肉因缘的。《大公报》始终
维持着一种改良主义者的面貌,它在中上层社会中曾有一定影响,即由于
此。”社评最后说:“今后的大公报,从经济观点上说,是私营企业,而在精
神上,是属于人民的。。。今后大公报的方向是新民主主义的!是走向社会
主义的!今后大公报的任务,是巩固新民主主义下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在
工人阶级领导之下,努力争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民族资产阶级向新民主
义靠拢,努力发展生产,从事经济建设。今后的大公报,将特别着重于照顾
进步知识分子及民族工商界的利益,并努力反映这两个阶级的意见,在毛泽
东主席的旗帜下,大踏步走向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设!”(转引自方豪主编《大
公报与现代中国》第708 页,重庆出版社1993 年)至此,《大公报》完全放
弃了自己早已形成的传统和风格。对这个宣言,李纯青说:“那个宣言是在
当时的气氛下写出的,是否完全得当,事过境迁,未尝不可以冷静讨论。”(同
上535 页)王芸生的转变虽然经历过一些痛苦,但他还是变了。王芝芙在《回
忆我的父亲》一文中说:“分别只有半年,父亲已判若两人,他对自己的认
识已截然不同。”(《文史资料选辑》第97 辑第77 页)这是王芝芙读了王芸
生《我到解放区来》一文后的感想,在这篇文章里,王芸生已经在用阶级的


观点来否定自己的过去了。

新生了的王芸生将面临更无情的现实。40 年代末上海《大公报》发行
16 万份,后逐年下降,1952 年只有6。3 万份,已面临倒闭。上海《大公报》
如此,天津《进步日报》如此,重庆《大公报》更是如此,《大公报》办不
下去了。可以想象当时王芸生是怎样的心情,在被否定了的旧时代时,《大
公报》能够生存而且很有影响,重新走进一个新天地,《大公报》却面临危
机。在此情况下,王芸生给毛泽东写信,后毛泽东在中南海见了他,并做出
指示:“《大公报》北迁天津与《进步日报》合并,仍叫《大公报》,作为全
国性报纸,分工报道国际新闻与财经新闻。”(《文史资料选辑》第97 辑第81
页)《大公报》过去的特色是文人议政,而现在是报道国际新闻和财经新闻,
王芸生不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他已经不再对《大公报》有信心了。王
芝芙说:“此后父亲一直坚持毛主席亲自订下的办报方针。1957 年报社内虽
有同志建议加强文教版,父亲也没有动摇过。他一再重申毛主席提出的方针,
决不再走回头路。”(同上第81 页)

1957 年,储安平、徐铸成都成为右派,作为当年的著名报人,王芸生
本来也在其中,但据说是毛泽东说了话,王芸生才幸免于难。理由是:“徐
铸成的《文汇报》,储安平的《光明日报》,两家‘民办’报纸已成‘右派’,
《大公报》就放他一码吧。”(刘自立《一代报人王芸生》,《海上文坛》1996
年第4 期第58 页)1957 年以后,王芸生是完全失望了,由于反右时伤害了
李纯青,使他终生愧疚,他说:“极左太厉害了,能把人一生最好的朋友关
系破坏掉”(同上)。此后他经历“文革”的苦难,早已结束了一个报人的生
涯。由于王芸生是日本问题专家,他晚年也只能整理自己青年时代的旧著了。

据说70 年代,一批大公报人曾看望过王芸生,提出恢复《大公报》的
倡议,王芝英回忆道:“我父亲低头未发一言。事后,他对我们说,《大公报》
没有恢复的必要了!”(同上)他的后辈曾想把他的一生经历记录下来,但遗
憾的是他“所讲的竟全部是特别‘政策’性的,‘正统’的,完全不像他平
日兴致所致,忆起的那些事情”(同上)。

遥想当年,王芸生在《大公报》执笔写社评的时候是何等风采,一位
恃才傲物,纵论天下的报人,是怎样变成如此这般的呢?是个人的原因吗?
60 年代初,他和曹谷冰合作写了《1926 年至1949 年的旧大公报》(《文史资
料选辑》第25。28 辑),对这篇违心之论,周雨在《大公报史》的后记中说: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那篇文章是在‘左’的路线影响下写的,囿于环
境,作者很难做到实事求是。作为当事人写史,检讨多于事实,对若干的人
和事的衡量难免失于平允。以致凡熟悉大公报的人,熟悉旧时代的人,在今
天看来,莫不认为前述文章的论点失之偏颇。”

梁厚甫在《美国人怎样看大公报》一文中说过:“过去大公报,是光荣
的,文人办报的苦心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大公报与中国历史共存。”(周
雨编《大公报人忆旧》第329 页,中国文史出版社)《大公报》和他的同人,
后来都经历了坎坷的命运,无论左右,都很难幸免,杨刚、范长江自杀了,
蒋荫恩、孟秋江“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许君远、徐铸成、徐盈、彭子冈、
赵恩源、李纯青、萧乾、陆治、朱启平等都没有逃过1957 年的厄运。王芸
生的失望是一代报人命运的另一种写照。王芸生在晚年曾多次想到陈布雷,
他与陈有私谊。王芝芙说她父亲在病危中的自述里,对陈布雷的悲剧很有感
慨,与陈的自杀比起来,王芸生是活下来了,但他内心也是极沉重的,他的


选择同样充满悲怆意味。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周一良出身世家,青年时代,由燕京而清华,由史语所而哈佛大学,1946
年怀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由美返国,重回燕京执教。周先生是1913
年生人,共和国成立那年37 岁,是一个学者最好的年龄。周先生的早年教
育背景,是中西两面,这使他治学和为人都深深留有那个时代的印迹。早年
的教育背景一般决定人的一生,周先生本来在学术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
不懂周先生的学问,但我在读他晚年写的自传《毕竟是书生》时,能感到他
对自己的一生是有遗憾的。他从哈佛回来的时候,才33 岁,如果不是很快
失去了学术环境,周先生在史学上的成就要比现在更令人敬佩。周先生的遗
憾不仅是他个人的,而且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

周先生的青年时代,呼吸着学术自由的空气,他想成为像陈寅恪那样
的学者,他在治学上走陈先生的路,在整个精神世界里,也深受陈寅恪“独
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影响,但青年时代的信仰后来在他身上没能很好
地体现出来,直到晚年,重读周先生的文章,才感受到他对自己青年时代的
信仰是多么留恋。

周先生年轻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