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闻一多,为王瑶研究生毕业事致函梅贻琦校长和教务长潘光旦:

月涵校长、光旦教务长先生大鉴:

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半业初试。兹定于二月十五日下午三

时起在办事处举行该项初试。谨将有关事项开陈于后,即乞核定。

嘱文书科办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备茶点。至纫公谊,敬颂。

道安

闻一多上 卅五·一·廿九

计开:

一、王瑶论文题《魏晋文学思潮与文人生活》。

二、初试范围: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通史。

三、考试人员,除中国文学系教授外,聘请汤锡予、彭仲铎、冯芝生、

吴辰伯四位先生。

这封短简,可见闻一多当时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也是当时西南联大
学术传统的体现。首先,作为系主任的闻一多,对学术有极严格的要求,这
也是西南联大的规矩。闻一多的这封公函,是给校长和教务长的,但从“乞
嘱事务组届时照例预备茶点”一语,可以想见当时教授的气派。对王瑶的初
试,完全由闻一多一人做主,只是照例呈报。从闻一多外聘的四位教授看,
都是与王瑶论文所涉专业有研究的,可见要求之严格。梅贻琦在闻一多的这
封公函上所做的批示只有两个字:“照办琦一·卅。”闻一多的函是廿九日写
的,梅贻琦第二天就批了,可以想见教授的地位。同年4 月,梅贻琦在朱自
清关于王瑶毕业论文考试聘请教授的公函上的批示是:“照聘。仍备晚饭。”

这是西南联大诸多学术活动中的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却给我们许多
联想,一个时代学术传统的高扬,带给人精神上的决乐是学术发展的基本保
证,王瑶后来痛苦地放弃了他喜爱的中古文学,而改治中国现代文学,但他
毕竟用自己的努力,延续了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

40 年代中期后,梅贻琦对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曾有担忧,他在日记中
写到:“食后谈及时局及学校将来问题,颇兴奋,盖倘国共问题不得解决,
则校内师生意见更将分歧,而负责者欲于此情况中维持局面,实大难事。民
主自由果将如何解释?学术自由又将如何保持?使人忧惶!深盼短期内得有


解决,否则匪但数月之内,数年之内将无真正教育可言也!”梅贻琦视西南
联大的学术传统为自己的生命,他曾说过:“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子民
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
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
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当时的西南联大虽是三校
联合,但实际负责人是梅贻琦,他的这种信念,使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保持
了下来,而且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最珍视的精神遗产。

大学的理念

傅斯年1945 年曾被任命为西南联大的校务委员,接替离职的蒋梦麟。
他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之后,曾写过一篇名为《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他
在文章一开始即说:“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
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这中间不包括工具主义,所以大学
才有他的自尊性。这中间是专求真理,不包括利用大学做为人挤入的工具。”
如果傅斯年在西南联大待下去,他也会继续保护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1946
年西南联大返回北方,重建北大、清华、南开。她的学术传统也随着教授重
归自己原来所在的大学而继续发展,但后来这个学术传统被阻割了。随着
1952 年的院系调整和以后一系列的政治活动,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在慢慢
地消亡。关于这个学术传统的消亡,我们可以做出许多解释。我想简单通过
冯友兰和贺麟的经历来略述一二。

冯友兰在《南渡集》中曾写过一篇《大学与学术独立》的文章。他是
极赞成学术独立的,他认为,对于大学,国家社会要持不干涉的态度,国家
社会要予他们研究自由,并且要给予他们选择人才的自由。外边的人,不能
干涉。冯友兰做了八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正是靠
他和他的同事们保持和延续的,抗战八年,加上后来的五年时间,他始终保
持着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但后来丢失了。贺麟也是西南联大的教授,虽然
当年他和冯友兰都曾被蒋介石请去给中央政治学校的干部讲过课,也在自己
的学术研究中说过迎合蒋氏的话,但贺麟本人对西南联大的传统还是有极清
醒的认识的。1941 年他写过一篇《学术与政治》的文章。他在文章一开始
就说:“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
能算是学术。学术是一个自主的王国,她有她的大经大法,她有她神圣的使
命,她有她特殊的广大的范围和领域,别人不能侵犯。每一门学术都有每一
门学术的负荷者或代表人物,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在必要时,
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因为一个学者争取学术的自由独立和尊严,同时也就
是争取他自己人格的自由独立和尊严,假如一种学术,只是政治的工具,文
明的粉饰,或者为经济所左右,完全为被动的产物,那么这一种学术就不是
真正的学术。”贺麟的这一番话,讲得真好。但后来贺麟也放弃了他的学术
尊严,说了许多违心话。一种学术传统,在它的代表人物身上的消失,为我
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西南联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与衰落


一、西南联大的设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与中国抗战共始终的一所著名大学,系由国立北
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
从1937 年平津沦陷后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至抗战胜利后复员北上(1937 年
11 月1 日-1945 年7 月31 日),前后共计八年,为战时中国培养了大批人
才,这些人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各个学科领域(1955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
学部委员中出身于西南联大的有118 人,占学部委员总数473 人的24。9%。
参阅周发勤等:《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贡献》,《科学与研究》第8 卷第2 期,
第22 页,北京,1990 年6 月19 日,黄志洵:《西南联大与中国自然科学家》,
《百科知识》1986 年第7 期)。西南联大不仅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等大批
自然科学家,而且也培养了何炳棣、邹谠、王浩等人文科学家,还养育了像
殷海光这样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学者。西南联大的存在对于分析中国现代知识
分子的活动有重要的意义。正如一位西南联大学生所言:“西南联大便具备
了双重意义。一个是表面的意义,那当然就如其名称所揭,是一个‘学校’,
是一座研究学问、传授知识的最高学府;但在另外却还有一重不为人们所见
的隐潜意义,那就是一个酝酿舆论,领导思想的政治中心。这一面虽然潜隐
不露,非能一望而知,但却是西南联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若弃
此不顾,只谈上课讲学,那实在不能算是了解西南联大。”(张起钧:《西南
联大纪要》,见《当府纪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第13 页,台湾,南京出
版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年十月)

西南联大的设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
同时也说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政府决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西南联大设立
的动议直接来源于胡适等人,1943 年1 月2 日蒋梦麟致胡适的一封信中说:
“弟则欲求联大之成功,故不惜牺牲一切,但精神上之不痛快总觉难免,有
时不免痛责兄与雪艇、孟真之创联大之议。数月前在渝,孟真怪我不管联大
事,我说,不管者所以管也。”(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
《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1979 年5 月)七·七事变前夕,蒋
介石邀请了许多国内知名人土在庐山举行国是谈话会,当时北大、清华、南
开三校的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都应邀参加,同时还邀请了大批教授
前往,如陈岱孙、浦薛凤、庄前鼎等。事变后,北方各校纷纷去电告急,要
求几位校长返校应变。当时留在北平的教育界著名学者、教授李书华、陆志
韦、查良钊、罗隆基、梅贻宝、郑天挺等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