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和〈观察〉》、《储安平采访三条件》及《我的同乡》'5'。1985 年以后,


随着钱钟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普及,在有关钱钟书的研究资料中,也常有人
提到钱钟书的朋友储安平及钱钟书当年为《观察》写的随笔,但令人遗憾的
是钱钟书获得巨大声誉之后,我们没有看到他为储安平这位曾在兰田师院一
起共事的朋友写出一点怀念文字'6'。  '5'见冯英子《报海忆旧》第
53 页,山西书海出版社1991 年3 月,徐铸成《风雨故人》第89 页,浙江
人民出版社1985 年8 月版。冯英子1993 年还写了《不要回避》一文,对储
安平的被遗忘表示不理解,见1993 年11 月30 日《上海盟讯》第4 版。

'6'见爱默《钱钟书传稿》第173-175 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年3 月第1 版,《钱钟书研究》第3 辑第201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年5
月。
应当说在1957 年以后,首先从正面对储安平和《观察》杂志给予高度
评价的是戴晴的报告文学《储安平与“党天下”》。戴晴作为一名记者,访问
了储安平生前的一些朋友,为研究者保存了一些资料,但戴晴的作品不是学
术研究,所以在引证资料和一些叙述上有差错,但我们如果要讲储安平和《观
察》研究,不应当忘记戴晴最初的努力'7'。

在戴晴之前,钟叔河先生1986 年为岳麓书社主编《风凰丛书》,将储
安平的两本专著《英国采风录》和《英人法人中国人》合为一集出版。钟叔
河在“出版说明”中说:“谨以新刊本书作为对这位抗战期间在湖南从事教
育工作和新闻工作,在五十年代又担任过新中国出版局长的前辈知识分子的
纪念。愿他安息”'8'。出语平淡,却意味深长。  '7'戴晴《储安平
王实昧梁漱溟》,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 年6 月第1 版,此前对储安平给予公
正评价的还有千家驹《千古奇冤的“章罗联盟”》见台湾《传记文学》第65
卷第56 页。《宋庆龄女士的“肺腑之言——1980 年7 月28 日致中共中央建
议信》,见台湾《传记文学》第39 卷第2 期第61 页。

'8'《英国采风录》“出版说明”,岳麓书社1986 年9 月第1 版。此前,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5 卷中,收入了储安平《中国的
政局》及为《客观》周刊中“客观一周”所写的几则短论,这是49 年以后
相对集中收录储安平文章的资料。
学者张啸虎1944 年夏天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就读,1948 年他四年级时,
被储安平邀请到《观察》杂志社工作,当时储安平兼任复且大学新闻系的教
授。张啸虎曾写过一篇《忆储安平先生与〈观察〉周刊》的文章,他说:“国
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爱国民主人士,都重新活跃起来,每当我从报刊上读
到他们的言论,通过荧屏重睹他们的面容,备感亲切和欣慰,但又往往涌起
一点怅悯,不禁心中默念:安平老师,您到哪里去了呢?这几年来,我一直
想写一篇纪念储安平老师的文章,但究竟是‘怀念’还是‘悼念’呢?老是
捉摸不定,因为我至今尚未确知他的下落,也不能断定他是否尚在人间”'9'。
张啸虎这篇回忆文字对储安平的一生和他的思想倾向都作了实事求是的评
价。  '9'见《读书》1986 第11 期149 页,还可参阅王火《学者张
啸虎与<中国政论文学史稿〉》,四川《读书人报》1993 年6 月2g 日第4 版。

进入90 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开始重新发现和重视储安平与《观察》
在自由主义思潮中所起的作用。

汪荣祖在《自由主义与中国》一文中认为:“更具自由主义色彩的是储
安平的《观察》集团”。“储安平及其《观察》尤为自由派批评的重镇,比之
当年的《新月》,批评更为广泛,更为尖锐,自由主义的旗帜也更为鲜明,


又是一场自由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斗争”'10'。许纪霖在一部研究张君
劢和黄炎培的专著中即留意过储安平的言论'11',在论述1945 年至1949 年
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参政情况时,他说:“最具权威性的要数1946 年9
月创刊的《观察》周刊。这份由储安平主编,标明‘民主、自由、进步、理
性’八字宗旨的时评刊物云集了一批最著名自由主义作者,以坦率、公允和
智慧的笔调吸引了全国大量知识分子读者,。。左右着舆论界自由主义运动
的风向”'12'。沈卫威在研究胡适在《新月》时期所进行的人权与约法论争
时说:“同时还吸收一个青年作者储安平——他虽不谈政治,且多是写作文
艺作品,但《新月》的精神贯注了他,为他15 年后创办《观察》,打下了精
神基础”'13'。冯英子在《回忆储安平先生》一文中,对储安平一生的信仰
有如下评价:“安平这个人,他受过英国的教育,相信英国的制度,他以为
威斯敏斯特那一套章法,是一种民主,因此一谈心,他终以为这是可以效法
的,他才气纵横而骄傲绝顶,万事不肯下人,其实归根结蒂他只是一个书生,
当别人在引蛇出洞时,他却自投罗网,竟以身殉,这不仅是知识分子的悲剧,
也是中国的悲剧。”'14'   '10'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第
2 期第35、36 页,1990 年12 月出版。

'11'许纪霖《无穷的困感》第286 页,上海三联书店1988 年6 月第1
版,另外,还可参阅孙琴安、李时贞《毛泽东与名人》下卷第870 页,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2 年2 月版。本书虽多是资料性的,也有不确之处,但也提
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比如储安平的下落,本书比较全面地汇集了几种
传闻。
'12'《二十一世纪》第6 期第40 页,1991 年8 月出版。
'13'沈卫威《论胡适关于人权与约法的论争》,见《民国档案》1994 年
第1 期第97 页。
'14'冯英子《回忆储安平先生》,见山西《黄河》杂志1994 年第2 期
第76 页。
1949 年后,储安平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报人或政治人物为人所知的,至
于他在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写作基本上被忽视了。姜德明曾著
文介绍过储安平在30 年代的一项重要文学活动,即他主编《文学时代》的
情况'15'。后来人们在论述“新月派”的散文成就时,对储安平的散文多数
能予以关注'16'。叶永烈在一篇记述罗隆基的纪实文学中也对储安平在《新
月》时期的文学创作给予评价,他认为储安平这时写了不少“文笔优美的小
说、散文”'17'。1994 年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刊载了储安平的一组散文
和陈子善的介绍文字,是近年来对储安平文学生涯的一次重要评价'18'。  

'15'姜德明《储安平编(文学时代)》,《新文学史料》1989 年第3 期第203
页。
'16'可参阅王孙选编《新月散文十八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年11
月出版,张放、陈红编《朋友心中的徐志摩》,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年7 月,
朱寿桐《以“感美感恋”心态走出名士传统——新月派散文的绅士文化特性
考察》,1994 年第1 期《文学评论》。
'17'叶永烈《沉重的1957 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年12 月第1
版。
'18'1994 年6 月4 日《文汇读书周报》第10 版。
从以上所引述的一些资料中,我们大体可以了解储安平及《观察》1949


年以后的命运,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学术研究风气的转变,关于储安平和《观
察》的研究已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兴趣,至少多数人已感觉到在中国现代历史
发展的过程中,储安平与《观察》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观察》与《现代评论》、《新月》之关系

从严格的历史事实上看,《现代评论》和《新月》与《观察》是没有什
么直接联系的。因为《现代评论》和《新月》既没有与《观察》有任何承传
关系,它的编者也不是同一个人,但如果我们不计较具体的历史承传关系,
而从整个精神气质、文化品格以及对自由主义理想的追求上考虑,那么我们
就会看出《观察》与两个刊物在其文化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甚至可以
说,《观察》在很多方面是借鉴了前两个刊物并有所创新的。《现代评论》和
《新月》诞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和末期,而《观察》出现在40 年代中
期,其间已经过了差不多20 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上的差别是令人深思的,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将近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