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无愧于心”'20'。钱钟书对于灾难的评价依然如此平静,这符合他的一贯
性格。钱钟书在当代为人广泛尊敬,除了他在专业上的巨大成就外,钱钟书
是一个真正超然物外的学人,凡是了解历史的人,都很难在任何一个历史的
波动中找出钱钟书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这种人格的力量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中国社会中的许多知识分子如果单看他们一生中的某一段历史,那是令人敬
重的,但如果考察他的一生,我们就会发现他根本不值得尊敬,多变是他人
生最大弱点。但人们评价一个人物,常常会以他们晚年的忏悔或逢人作揖、
见人道歉而使人们不计较他的以往,我对这种人大不以为然。一些曾经迫害
过大批知识分子的人在晚年的忏悔固然能够赢得一些人的好感,但一个现代
知识分子必须懂得,你要对那些特别容易忏悔的人加以提防,他们有一次仟
悔,可能就有一千次,对他们的忏悔给予正确评价的时候,绝不要忘记他们
当年的作为,比如像周扬这样的分子。  '18'《观察》第2 卷第1 期。

'19'水晶《侍钱“抛书”杂记》,见《钱钟书研究》第2 辑第325 页,
文化艺术出版社1 月出版。
'20'杨绛《干校六记·小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2 月出版。
储安平、费孝通、钱钟书同年出生,同为江苏人,同为受过比较严格
的传统教育和完整的大学教育,又都曾留学英美。事后分析,三人最终的结
局或许从《观察》时期就已经预示了。

储安平热衷于政治,以办《观察》达到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以接任《光
明日报》总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储安平是执著的,对自由主义理想的不懈
追求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推上了历史的最前沿,在1957 年几乎所有的
“右派”言论中,储安平的言论是最清醒、最深刻、最能看出问题根本所在
的人,这是他比他同时代的其它知识分子更为人尊敬的地方。1957 年1 月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储安平1949 年以后写的唯一一本书《新疆新面貌——新
疆旅行通讯集》,虽然这本以歌颂1949 年以后新疆新生活的通讯集可能真实
地反映了从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的某些真实感情,但对储安平来说,这种
纯粹游记性的文章从另一面说明了他的不得已,从储安平历来对新疆问题的
兴趣看,他应该写的绝不是这类文章,储安平的悲剧说明在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的选择中,深刻、清醒、执著的追求也是最不幸最艰苦的追求,纯粹的超
然物外或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徘徊,都比一味地按自由主义的理想行事要安全
得多。从办《观察》的储安平到办《光明日报》的储安平都是一个人,但《观
察》结束了,却没有结束储安平的生命,《光明日报》没有结束,而储安平
的生命倒结束了。


四、《观察》撰稿人简况与分析

我把当年《观察》撰稿人的情况列了一个简表,并做如下分析:

第一、从《观察》撰稿人的年龄结构上看,大体有两个年龄段,第一
个是以胡适、马寅初、许德珩、任鸿隽、傅斯年、张东荪、萧公权、冯友兰、
胡先驌等一批19 世纪末出生的,曾经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约占《观察》撰稿人的10%左右。

在《观察》时期除部分人外,这批人不是最活跃的。在《观察》时期,
胡适是年龄仅次于许德珩的一位,但胡适在《观察》上没有多写文章,虽然
储安平作为后学曾多次给胡适写信,请他为《观察》撰稿,而胡适只在《观
察》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美国人性格的信。

从当年储安平写给胡适的几封信中,可以看出储安平在精神上是将胡
适视为自己前辈和领袖的'21'。这可以说明作为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他们与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储安平是当年《新月》
社晚期的一个撰稿人,而《观察》在整个办刊思想甚至具体的编务方面都带
有20 年代《现代评论》《新月》的色彩,这种联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由主
义知识分子在中国的承传关系。  '21'《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中收
有储安平给胡适的三封信,都与《观察》有关。

第二、《观察》撰稿人主要是20 世纪初出生的人,具体时间约为19001910 年前后。

作为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40 年代最为活跃,因为单从年龄上
看这个阶段出生的人,在当时都在50 岁以下,其中多数人是不满40 岁,无
论在专业、思想还是勇气和精力上都是人生最佳年龄时期,这种优势一直保
持到1957 年,从那以后,《观察》撰稿人一个是年龄基本要步入老年,更重
要的是来自政治上的高压和专制,已使他们那颗自由的心灵深深埋入了内
心。为了生存,要么完全退入到自己的专业范围以内,要么是在思想上被迫
作一些妥协,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发现1957 年之后《观察》撰稿人一直
保持平静,甚至偶尔也写一点违心文章的缘故。

第三、从《观察》撰稿人的受教育程度看,他们都受过完整的高等教
育,而高等教育的主要范围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复旦.大学,
光华大学等。

第四、从留学背景看,《观察》撰稿人除个别人是留日的以外(约有3
人),约有4 人是留学德国的,其余全部是留学英、美的。

第五、从《观察》撰稿人的职业分布看,除了个别人为政府官员如陈
之迈、郭有守等人外,大部分是当时中国第一流大学的教授。从专业分布的
角度看除任鸿隽、戴文赛、胡先驌、曾昭抡等少数从事自然科学外,多数是
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中尤其以从事经济、法学、社会学、新闻和文学的
为多。

第六、1949 年以后,《观察》撰稿人中约有十几人离开大陆先后到了美
国和台湾,其中绝大多数人留在了大陆。这个统计非常令人深思,如果从个
人生活的基本情况看,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在1949 年都绝对有离开大陆
的条件,但他们没有离开,他们虽然对时局的变化都有自己的看法,对国民
党,对共产党都有清晰的认识,比如储安平在《中国的政局》一文中可以说
已经预见到了1949 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变化,对于其它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来说,他们至少不会对未来没有一点自己的评价,但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留下
来了,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去解释他们去留中所隐含的文化根源,但只要相
信大部分人留下来这个统计,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对他们对国家民族所抱有
的赤诚进行怀疑,然而1949 年以后的历史却没有理解他们这批人选择中所
包含的民族感情,他们差不多都经历了这样或那样的误解和摧残。虽然《观
察》的撰稿人中有像杨刚、徐盈、李纯青这样的共产党人,但多数是无党派
人士。

第七、1957 年夏天,《观察》撰稿中有很多人被打成了“右派”,其比
例是相当高的。费孝通在1957 年反右开始的时候,写了《知识分子的早春
天气》,虽然文章已远不如《观察》时期的生动鲜活,大胆直言,但他也难
逃“右派”的命运。储安平《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倒是仍能见出他
的一贯性格,其命运也就最为悲惨。萧乾写了《放心、容忍、人事工作》,
结果难逃厄运。还有马寅初、雷海宗、曾昭抡、徐盈、傅雷、钱端升、潘光
旦、高觉敷等人。对活跃的《观察》撰稿人来说,1957 年可以说是自由主
义知识分子的劫难,一方面执著的自由主义信念使他们不会在专业之外保持
沉默,另一方面国民党时期放言论政的经历,加上对引蛇出洞卑鄙伎俩的轻
信,使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结局再坏能坏到哪里?总不至于置我于死地吧?
然而他们过于轻信别人了,将要到来的灾难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之外。到了
1966 年,《观察》撰稿人中的许多人像傅雷、储安平、潘光旦、曾昭抡等就
已先后离世了。如果再将没有列在《观察》撰稿人名单中,但给《观察》写
过文章的浦熙修、彭子冈、徐中玉、邵燕祥等人的结局统计在内,就更能见
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中国的悲惨命运了。

《观察》撰稿人简况①

说明

1.本表按原《观察》封面所列撰稿人顺序排列。
2.原刊撰稿人共78 人,本表全部照列,但由于笔者资料有限,本表
中尚有王迅中、何永佶、周东郊、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