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1卧虎藏龙三国智-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一点大概会引起争议。这样会不会唐突古人?明明是视死如归的烈士,谁还考虑投降的方式?然而,看尽当代人物虚矫的表演和差劲的演技,我们不得不以今论古,留点想象的空间。            
一幅画逼死大将军     
  海明威的名言:“人为胜利而生。”在军人身上尤其适用。士可杀,不可辱;只能战胜,不许兵败。一旦兵败,没有投降,只有殉难。战争的残酷,不仅在战场你死我活的拚斗,也在于兵败之后面对军法处置的无情。 
  投降的将军更不用说了,受到重用也就罢了,怕的是苟活于世,却遭人鄙弃,情何以堪?曹操阵营的大将于禁就是一例。 
  兵败不死,境遇堪凉 
  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讨,屡建大功,勇猛不阿,颇受曹操赏识。他最大的缺点在于个性耿介,执法严格而不近人情,和部属的关系并不融洽。 
  这样的性格,很难想象会成为投降的将军。然而当关羽进军曹仁苦守的樊城,于禁和庞德奉命支持。不料洪水暴涨,于禁大军惨遭淹没,于禁退无死守,竟然投降,庞德则不屈而死。 
  曹操闻讯,感叹良久,无法相信认识了于禁三十年,一直欣赏他的忠贞义胆,临危处难竟变节投降,反而不如庞德。 
  杀人不见血,骂人不带脏字 
  孙权后来杀了关羽,并俘掳了关羽阵营的官兵。降关羽的于禁,也被送到吴国。有一天,孙权带着于禁骑马同行,吴国有个脾气很冲,名叫虞翻的人,便呵责于禁说:“你这个投降的俘虏,怎么配跟我主公齐马并行呢?” 
  说完就想用马鞭鞭打于禁,幸亏孙权喝阻。后来,孙权大宴宾客,于禁听到音乐,有感而发,泪流满面。虞翻很不高兴,骂说:“你想故作伤悲,来获得释放吗?”总之,在吴国,于禁说有多瘪气就有多瘪气。 
  更瘪气的还在后头。当曹丕称帝,孙权称臣示好,遣送于禁回魏国。于禁须发尽白,形容憔悴,向曹丕磕头请罪。曹丕故示大方,不念旧恶,拜于禁为安远将军,并且用春秋时代荀林父和孟明视的故事劝勉他。 
  荀林父和孟明视是秦、晋两国的大将,虽曾兵败,但未受处罚,后来将功折罪,立下大功。曹丕举荀林父、孟明视的事迹,想必令于禁感激涕零。尤其孟明视一例,必然更让于禁窝心。遥想当年,秦穆公不听劝告,执意攻打郑国,反遭晋国截击,孟明视等将领被俘掳,后来获释,回到秦国,秦穆公并未怪罪他们,反而自我检讨,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都是我的错,他们有什么罪?”) 
  虽然曹丕不像秦穆公下诏罪己,也和于禁兵败投降扯不上关系,但如此宽容,好一位气度恢宏的君王,是吗?且慢,后来曹丕派于禁出使吴国,先命他北上拜谒曹操的陵寝,却事先派人在陵寝的堂屋上画了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图像。于禁一看,羞愧万分,不久便发病而死。 
  投降一时,羞惭一世,这是降将于禁的悲哀,也可见曹丕杀人不见血,骂人不带脏字的高明谋略。 
  败军之将,或正气凛然,从容就义,或带枪投靠,跳槽倒戈,或摇尾乞怜,投降苟活,全看个人的价值观。但若到头来饱受羞辱,不免一死,不如当初就死,还保全个好名声。要杀要剐,啰嗦那么多做什么?于禁一定悔不效法严颜。严颜就算被张飞杀了,也能引刀成一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不必像于禁一样拖泥带水,抑郁带辱以终。于禁是三国降将最潦倒、最悲凉的一位。            
小心刺客就在你身边     
  汉末,董卓控制朝政,当起地下皇帝来,各路豪杰纷纷召集军队,起兵讨伐。董卓外患不少,内忧也多,因为他脾气暴躁,动辄杀人,常有部将说错话被当场处死。 
  董卓自知待人苛刻无礼,担心遭人暗算,于是找来武艺高强的吕布当保镖,随侍在侧。 
  此外,董卓上朝时怕被行刺,怕遭谋叛,从军营到宫廷,沿路布满警卫,步兵在左,骑兵在右,警戒圈如天罗地网。论排场,跟春秋时代吴王僚的阵势可比。 
  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 
  遥想当年,吴王僚在位时,堂兄弟公子光觊觎王位已久,亟思政变。有一次,公子光宴请吴王僚到家里吃饭。吴王僚早有戒备,衣服塞着三层皮甲,从宫殿到宴客地点,沿途重兵守卫。吴王僚坐定后,武士环绕,厨师上菜还得搜身、换装,并由两旁卫士挟持,趋前奉上佳肴后迅即退下,毫无行刺机会。 
  层层防护,看似万全,不料公子光请来的刺客专诸,学得一流的烹鱼手艺,以厨师身份端鱼上桌。虽然通过安全检测,实际上他把匕首藏在鱼肚,用手一掰,刺死吴王。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吴王僚可能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明白。吴王僚的安全维护做得够严密,左右亲信的安全考核也没问题,并无内神通外鬼。但百密尚且有一疏,若是亲信造反,预谋行刺,那就更难防备了。 
  董卓就是这样死的。他宠信吕布,自称和吕布情同父子,但他大老粗的习性不改,傲慢无礼的态度不变,曾因细故而拔出手戟掷向吕布,若非吕布身手矫捷,早已丧命。恰好吕布又私通董卓的侍女,怕私情败露,于是被王允说动,决定刺杀董卓。(正史所载乏味至极,不像《三国演义》描绘的,吕布为了美女貂蝉而义无反顾,既浪漫又传奇。) 
  董卓想必死得不甘,没想到警戒网天衣无缝,缺口却在身边。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最可靠的人最可疑,一点都不能疏忽。对亲信左右,都不能以礼以诚相待,动口辱骂,动手伤害,又怎能要求他们忠心耿耿,死心跟随? 
  敌人远在天边,刺客近在眼前 
  张飞是更明显的例子。张飞和关羽作风相反,关羽关心士兵,对士大夫却很傲慢,而张飞对知识分子彬彬有礼,对官兵弟兄则不假辞色。张飞常鞭打部下,左右部将也难逃惩戒。不晓得是对自己的领导魅力过于自信,或是无动于他人的感受,将士受罚后,张飞仍将他们留在左右。刘备常劝戒张飞,刑戮过重,又让被鞭笞的将士留在身边,会招致杀身之祸。张飞不以为意,果然出事,就在刘备伐吴、为关羽报仇前,张飞被帐下部将张达、范强杀了。 
  遇刺多少和当事人大意疏失有关。蜀汉大臣费祎生性浪漫,广结善缘,即使投降的人,也经常被奉为上宾,不加防备。有一天,酒酣耳热,果然被魏国降将郭修亲手杀害。 
  先前说的吕布也好不到哪儿去,当他遭曹操围困于下邳城,日暮途穷之际,理应鼓舞士气,重赏杀敌,但他并未这么做。当部将侯成的爱马失而复得,乐得摆酒席宴客,违反吕布的禁酒令。吕布怒气冲冲,痛责侯成。侯成怕被清算,索性叛变,和曹操里应外合。一代枭雄吕布被缚、被杀。 
  攘外必先安内。将领的职责不只是骑马打仗,决战沙场,他同时也是军队这个组织的领导人。内部管理不好,领导统御不善,遭致窝里反,再大的丰功伟业都会毁于一旦。敌人远在天边,刺客近在眼前,呜呼哀哉!            
文化人玩不起的政治(1)     
  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摆错位置。明明是开疆拓土、执干戈的勇将,却端坐办公桌、执笔管,批公文;明明是流着浪漫血液的文人,偏偏涉足厚黑的政治事业。所谓“龙困浅滩”,就是摆错位置的写照。——水中蛟龙本领再强,摆上了岸也没辙。 
  曹植(曹子建)——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就是摆错位置的悲剧角色。 
  悲剧源于王位接班人之争。 
  浪漫浪荡一线间 
  曹丕是嫡长子,接班之路却极为坎坷。曹操四十九岁受封为魏公之后,曹丕的危机感尤其深刻。 
  依照汉朝制度,只有和皇族同姓的刘家子弟才可以封王封公。曹操权高势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帝不敢得罪他,便打破惯例,封他为公。此时,依理曹操该宣布谁是继承人了吧?然而,曹操居然还不表态。显然,曹操还在为人选而挣扎。看在被视为当然人选的曹丕眼里,说有多着急,就有多着急。 
  一度,曹操属意曹植为继承人。 
  曹操固然是一世枭雄,但别忘了,他也是位文学家,文笔好得不得了,对才华洋溢、腹有诗书的曹植,自然格外器重,格外珍惜。尤其铜雀台会,更让曹操生起传位给曹植的念头。 
  历代帝王喜欢建造高台,一以登高望远,一以此展示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