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1卧虎藏龙三国智-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局要有宽广的眼界     
  曹操写过一首诗《薤露行》,形容他所批判的对象为“沐猴而冠带,知(智)小而谋彊(强)”。讲白一点就是,像猴子一般却硬充人样,脑子少根筋还妄想干大事。(沐猴就是猕猴。) 
  曹操所骂的,就是何进。何进是什么人?为何被骂得这么惨?何进差劲在哪里?曹操自己又好在哪里? 
  走漏风声,大事必败 
  且看当时情势。时为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四月,昏庸的汉灵帝病殁,十四岁的皇子刘辩继位,由母亲何太后临朝,担任大将军的舅舅(何太后的弟弟)何进掌政。 
  何进上台,首先要对付的是长期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 
  当时袁绍颇受何进重用,他建议何进斩草除根,除掉所有的宦官,一了百了。 
  可是这个计划得不到太后的支持,何进的个性优柔寡断,不敢执行。袁绍见他犹豫不决,又出一个点子,劝何进召外兵入京,给太后施压,让她答应。 
  何进一听,这主意不坏。担任主簿的陈琳听了急忙劝阻。 
  陈琳说:“将军既具威望,又掌握兵权,只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必可顺天应人,完成大事。如今却弃权柄不用,寻求外援,届时大军群集,强者为王,不但功业难成,反而大乱。” 
  陈琳的劝说,何进听不进去。担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听说这件事后,摇头叹息,私下大发议论说:“宦官古今都有,只要皇帝不宠信他们,哪会像今天这样?既要惩治他们,便应除去元凶,而这种事只需一名狱卒便办得到,何必大动干戈,从外地纷纷召来大军呢?想一网打尽,一定走漏风声。大事必败啊呀!” 
  综合陈琳和曹操的分析,行动方案有三个前提: 
  一、宜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不可拖延。 
  二、宜秘密进行:召来外兵,只会打草惊蛇。 
  三、宜针对目标:只要除去首恶,缩小打击面,不必把所有宦官列为诛杀对象。 
  曹操主张的,不是鸣金击鼓、冲锋陷阵式的两军对垒,而是派刺客杀掉为首的太监,让宦官集团群龙无首,剩下来的喽啰就好对付了。这种行动类似于宫廷政变,作战空间狭小,作战时间紧迫,成败一瞬间,因此必须保密、迅速。 
  相应于以上三项基本准则,反过来说,这次行动不宜喧喧嚷嚷,行动曝光;不宜左顾右盼,前瞻后顾;不宜一网打尽,扩大目标。尤其不宜的是引入外力。 
  引狼入室,尾大不掉 
  引进外力,无异于引狼入室,后患无穷。即使除去了可怕的宦官,引进更可怕的军阀,例如董卓,将会带给国家更大的灾难。 
  在曹操、陈琳的分析里,何进和袁绍从一开始的战略设定便错误了。袁绍不该想出引进外力这馊主意,而何进不该答应并且执行。 
  事情果然如曹操等人所料,董卓的兵马还没进京,宦官集团便得到情报了。他们先发制人,假传太后旨意,宣何进进宫,乘机杀害何进。袁绍见事迹败露,一不做二不休,率兵进宫,见到宦官格杀勿论,总共死了两千多名宦官。 
  后患真的如陈琳所担心的来了。董卓进京后,先废后杀原来的皇帝刘辩,另立新帝(献帝),他当权揽政,变成另一个尾大不掉的势力。纷纷扰扰的三国故事便这样展开。 
  曹操、陈琳和袁绍、何进差别在哪?主要不在行动力、决断力,而在策略规划的能力。目光如炬和目光如豆所看的不同,执行结果当然也不同。看事情不能只看一时,要像下棋一样,想到几步之后的情势;事情想正面也要想反面,想想后遗症,能不能负担得起?如果为了巩固政权或者夺取政权,不惜结合地方黑势力,一时的胜利,只会换来摆脱不掉的包袱。            
领导者孤独的时刻     
  决断或断绝?领导者孤独的时刻 
  “领导者面临决断的时刻,通常是孤独的。”——企管名家彼得·杜拉克。 
  有疑惑才需要决断。当情势明朗,一片大好时,顺势而为,不需费神决断。而在不确定、不安全时,智囊团再多的分析报告,再多的建议进言,都无法取代领导者的一句话。这时的领导者必须选择,必须取舍,必须决定,只有他可以做决策,他是孤独的。高处不胜寒。 
  没有信息情报,妄下决定,宛如高空走索,四肢颤抖,一不小心便高高跌落;太多信息情报,无从决定,又像十字路口,方向太多,一再犹豫却寸步难走。决策者必须搜集各方信息,做出明确的决定。 
  多谋少决,袁绍败象 
  正因决断不易,成功的领导者,无不练就一身决断的能力。决断力不足,条件再好,全属枉然。官渡大战之前的袁绍,身为中国霸主,讨伐曹操,如石击卵。然而,曹操并不悲观,他的谋士郭嘉等人也不悲观。他们发现袁绍罩门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决断力不够。 
  就在建安四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兼并四州土地,声势骇人,即将征伐曹操。曹营将领一个比一个没信心,惟有曹操镇定而自信。他指出袁绍的弱点,头两项就是“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曹操认为袁绍志向大但才智小,外表威严但内心怯懦。才智不足,表示缺乏决断所需的分析能力;内心怯懦,表示缺乏决断的魄力。 
  这样的对手,见风不知转舵,见缝不会插针,实力再强也不足惧。 
  因此,当袁绍大军压境,曹操不但不全力备战,反而节外生枝,向东攻打刘备。 
  有没有搞错啊?曹营将领不解玄机,纷纷提醒曹操:“与您争夺天下的是袁绍,如今袁绍正要攻来,而您放过他,去征讨刘备,万一袁绍乘机袭击我们后方,怎么得了?” 
  “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攻,会成为后患。”曹操分析说:“至于袁绍,虽有大志,但反应迟钝,不会有所动作。” 
  在曹操眼里,袁绍观察力弱,决断力差,做事慢半拍。把握机会,乘势来袭的机率不大,大可放手一搏,征讨刘备。也就是说,尽管袁绍处于优势,但此人早被目光如炬的曹操识破手脚,秤出斤两。 
  更早之前,郭嘉便曾分析袁绍有十个败因,曹操有十种胜算。其中一项是“绍(袁绍)多谋少决,公(曹操)得策辄行,此谋胜也”。 
  曹操和郭嘉并没有小看袁绍。当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乘曹操和刘备厮杀得难分难解时,袭取曹操的根据地许都,袁绍却因为爱子生病而作罢。田丰举杖击地,懊恼不已。 
  直到曹操击溃刘备,袁绍才大梦初醒,决定进攻许都。田丰极力劝阻,因为太迟了。他认为曹操击败刘备,许都不再空虚,况且曹操善战,不如以持久战、游击战和消耗战对付曹操。袁绍不听,进攻曹操。 
  接下来就是历史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择恶固执,做出一连串错误的决策,足智多谋的沮授所提的锦囊妙计,一概被袁绍打回票。《三国志·袁绍传》未明白写出他的犹豫,只以“绍不听”、“绍不从”、“绍复不从”等几语带过。倒是《三国演义》,写袁绍听取幕僚群要不要攻打曹操、要不要杀掉刘备的建议时,反反复覆、多谋少决,生动而具体的把袁绍的寡断形象刻画出来。 
  果断先机的破敌法则 
  赢家必然是择善而决断的。曹操如此,司马懿也是。 
  诸葛亮策反孟达,事泄,遭举发。司马懿当机立断,急速行军,日夜兼程,八天的工夫便兵抵孟达据守的新城,把孟达吓坏了。孟达怎么算,司马懿这么短的时间内也来不了。依照孟达的计算公式,司马懿所在的宛城,离朝廷的洛阳八百里,距新城一千二百里。司马懿秉报朝廷,获准后出兵,使者报讯,公文旅行,来来去去至少一个多月,到时已做好防务,万无一失。孟达恐怕到死都不了解,古代兵家深知果断应变、先机破敌的重要,早留下“兵贵神速”、“将在外,君命有不受”的用兵法则。 
  再精明的参谋,也不能弥补将帅决断力的不足。——《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兹如是说。袁绍的谋士沮授、田丰、许攸拥有一流的头脑,却碰上二流的主子,凡事做不了决定,任良机逝去,呜呼哀哉。            
从坐观虎斗到坐以待毙     
  从坐观虎斗到坐以待毙 
  ——保持中立的下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项好策略,但那是指渔翁的实力远比鹬、蚌强,而且躲在暗处,伺机而动。如果两强相争时,较弱的一方,保持中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