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起矣。 

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嘈杂
论治(共二条)
属性:一、痰火嘈杂等证,如脾虚微火多痰而嘈杂者,宜和中汤,或三圣丸,或术连丸。若中 
焦火盛兼痰而嘈杂者,宜软石膏丸。若宿食留饮,痰滞不清而嘈杂者,宜曲术丸。若三焦火 
盛,湿痰气滞而嘈杂者,宜三补丸加半夏、苍术、香附之类。 
一、脾胃虚寒嘈杂者,必多吞酸,或兼恶心,此皆脾虚不能运化滞浊而然,勿得认为火 
证,妄用寒凉等药。若多痰饮,或兼呕恶而嘈杂者,宜二陈汤,或二术二陈汤。若寒痰停蓄 
胸膈,或为胀满少食而为嘈杂者,宜和胃二陈煎,或和胃饮。若脾胃虚寒,停饮作酸嘈杂者 
,宜温胃饮,或六君子汤。若脾肾阴分虚寒,水泛为饮,作酸嘈杂者,宜理阴煎,或金水六 
君煎。 

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嘈杂
嘈杂论列方
属性:二陈汤(和一) 和胃饮(新和五) 六君子汤(补五) 理阴煎(新热三) 和中汤(寒五八)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温胃饮(新热五) 三圣丸(寒一七一) 和胃二陈煎(新和三) 曲术 
丸(和百十) 术连丸(寒一七二) 二术二陈汤(和四) 三补丸(寒一六二) 软石膏丸(寒一七三)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肿胀
经义
属性:《腹中论》帝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治之 
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病有复发者,何也?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 
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经脉篇》曰∶足太阴虚则鼓胀。胃中寒则胀满。 
《水胀篇》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 
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帝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 
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胀论》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帝曰∶ 
何以知脏腑之胀也?曰∶阴为脏,阳为腑。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 
之内乎?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 
皮肤,故命曰胀。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 
并脉循分为肤胀。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 
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 
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 
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 
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 
太息。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 
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 
乃合为胀也。(此下针治之法具详本经) 
《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五脏生成篇》曰∶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本神篇》曰∶脾气实则腹胀。肾气实则胀。 
《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太阴所至为重, 肿。土郁之 
发,民病心腹胀, 肿身重。 
《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按∶以上诸胀,皆 
言气之为病也) 
《水热穴论》帝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 
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 
能聚水而生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故水病下为 肿、 
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水胀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五癃津液别篇》曰∶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留于下焦, 
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评热病论》曰∶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 
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经脉篇》曰∶胃病则大腹水肿。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隔咽不通, 
食饮不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肾脉微大为 
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HT HT 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宣明五气篇》曰∶下焦溢为水。 
《逆调论》曰∶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 
,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阴阳别论》曰∶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三阴结,谓之水。 
《汤液醪醴论》帝曰∶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脏阳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 
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 
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 ,是以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 
洁净府,精以时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按以 
上诸胀,皆言水之为病也。 
《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则 满 
闭塞。 
《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按以上二条,乃言饮食 
之为胀也。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肿胀
论证(共四条)
属性: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盖中满者谓之胀,而肌肤之胀者亦谓之胀;若以肿言,则单 
言肌表,此其所以当辨也。但胀于内者,本由脏病,而肿于外者,亦无不由乎脏病。第脏气 
之病,各有不同,虽方书所载,有湿热、寒暑、血气、水食之辨,然余察之经旨,验之病情 
,则惟在气水二字,足以尽之。故凡治此证者,不在气分,则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虚 
实,无余蕴矣。病在气分,则当以治气为主,病在水分,则当以治水为主。然水气本为同类 
,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水,以水行气亦行也。此中玄妙,难 
以尽言,兹虽条列如左,然运用之法,贵在因机通变也。 
一、病在气分者,因气之滞,如气血之逆,食饮之逆,寒热风湿之逆,气虚不能运化之 
逆,但治节有不行者,悉由气分,皆能作胀。凡气分之病,其色苍,其内坚,其胀或连胸胁 
,其痛或及脏腑。或倏而浮肿者,阳性急速也。或自上及下者,阳本乎上也。或通身尽肿者 
,气无不至也。有随按而起者,如按气囊也。然此虽皆气分,而气病有不同,故有气热而胀 
者,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也。有气寒而胀者,曰胃中寒则 胀,曰脏寒生满病也。 
有气湿而胀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有气虚而胀者,元气虚也,曰足太阴虚则鼓胀也 
。有气实而胀者,邪气实也,曰肾气实则胀,曰脾气实则腹胀,曰胃气实则胀也。 
凡此虽皆胀病,而治之之要,则全在察其虚实。大都阳证多热,热证多实,阴证多寒, 
寒证多虚。先滞于内,而后及于外者多实;先肿于表,而渐及于内,或外虽胀而内不胀者多 
虚。小便红赤,大便秘结者多实;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虚。脉滑有力者多实,弦浮微细 
者多虚。形色红黄,气息粗长者多实;形容憔悴,声音短促者多虚。年青少壮,气道壅滞者 
多实;中衰积劳,神疲气怯者多虚。虚实之治,反如冰炭,若误用之,必致害矣。 
一、病在水分者,以阴胜于阳,而肌肤皆肿,此与气证本有不同。凡水之为病,其色明 
润,其皮光薄,其肿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肿有分界。盖阴本于下,而浸渍有渐, 
皆水病之证也。观水胀篇言寒气之胀,按其腹, 而不起;水肿之病,以手按其腹,随手而 
起,如囊裹水之状,此其候也。然以愚见,乃察之证验,则若与此论相反。盖凡是水证,必 
按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