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冬、炒栀子以制肝木。若腹胀,少佐浓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若陷下,加升麻、柴 
胡提之,必须补中行湿,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小便长。又曰∶诸家治水肿,只知导湿 
利小便,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佑丸之类大下之, 
此速死之兆。盖脾气虚极而肿,愈下愈虚,虽劫目前之快,而阴损正气,祸不旋踵。大法只 
宜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不尔则死,当以严氏实脾散加减。要知从治、塞因塞用之理, 
然后可以语水肿之治耳。 
孙一奎曰∶予在吴下时,有吴生讳震者,博邪士也。一日偶谈及鼓胀,乃诘予曰∶鼓有 
虫,否乎?予卒不敢应,俯思久之,对曰∶或有之。《本事方》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 
只腹胀而四肢不肿者为蛊,注曰∶蛊即鼓胀也。由是参之,古人曾以蛊鼓同名矣,且蛊以三 
虫为首,岂无旨哉。愚谓鼓胀,即今云气虚中满是也,以其外坚中空,有似于鼓,故以名之 
;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既久,理或有之。吴生曰∶子诚敏也。予堂嫂病鼓三载,腹大 
如箕,时或胀痛,四肢瘦削,三吴名剂,历尝不瘳。吴俗死者多用火葬,烧至腹,忽响声如 
炮,人皆骇然,乃见虫从腹中爆出,高二三丈许,烧所之天为昏,俄而坠地,细视之,皆蛔 
也,不下千万数,大者长尺余,虫腹中复生小虫,多者十五六条,或十数条,或五六条。虫 
在人腹中蕃息如此,曷不令人胀而死哉!惜乎诸书未有言及者。予闻之,恍然如梦始觉,然 
犹未亲见其异也。岁万历癸巳,至淮阴,有王乡官者,其子年十六,新娶后腹胀大,按之有 
块,形如稍瓜,四肢瘦削,发热昼夜不退,已年半矣,医惟以退热消胀之剂投之,其胀愈甚 
,其热愈炽,喉中两耳俱疮。余诊视之,脉滑数,望其唇则红,其腹则疼,又多嗜肥甘。余 
思诸凡腹痛者,唇色必淡,不嗜饮食,今其若此,得非虫乎?遂投以阿魏积块丸,服之果下 
虫数十,大者二,一红一黑,长尺余,虫身红线自首贯尾,虫腹中复有虫,大者数条,小者 
亦三四条;虫下则热渐减,胀渐消,三下而愈,亦信前闻之不虚也。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肿胀
针灸法
属性:脾俞(治胀,随年壮灸之)、肝俞(治胀,灸百壮)、三焦俞(治心腹胀满,饮食减少,小 
便不利,羸瘦少气)、分水(治腹胀绕脐结痛,不能食。若是水病,尤宜灸之)、神阙(主水肿 
膨胀,肠鸣如水之声,极效)、石门(主水肿水行皮中,小便黄)、足三里(主水肿腹胀)、水 
沟(主一切水肿)。 
按∶水肿证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堂》《铜人》所戒也。庸医多为 
人针分水,误人多矣。若其他穴,或有因针得瘥者,特幸焉耳。大抵水肿禁针,不可为法。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肿胀
肿胀论列方
属性:廓清饮(新和十三) 四苓散(和一八七) 四君子汤(补一) 神香散(新和二十) 平胃散 
(和十七) 五苓散(和一八二) 五君子煎(新热六) 胃苓汤(和百九十) 二陈汤(和一) 六 
君子汤(补五) 五淋散(寒百十七) 五皮散(和六八) 正柴胡饮(新散六) 参苏饮(散三四) 
排气饮(新和六) 小柴胡汤(散十九) 理中汤(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大和中饮(新和 
七) 归脾汤(补三二) 温胃饮(新热五) 小和中饮(新和八) 解肝煎(新和十一) 实脾散( 
热百四) 严氏实脾散(热百五) 六味汤(补百二十) 八味汤(补一二一) 金匮肾气汤(补一 
二四) 四磨饮(和五二) 流气饮(和四六)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败毒散(散三六) 疏凿 
饮(和五三)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白虎汤(寒二) 十枣汤(攻二八) 葛根葱白汤(散三二) 
禹功散(攻四一) 浚川散(攻四二) 导水茯苓汤(和六二) 神佑丸(攻四八) 导水丸(攻 
七一) 芍药清肝散(寒六一) 舟车丸(攻七十) 赤金豆(新攻二)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大柴胡汤(攻七) 百顺丸(新攻六) 大承气汤(攻一) 

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肿胀
论外备用方
属性:三和汤(和六十 脾湿肿) 健脾散(和六三 和中快气) 参术健脾汤(和六四 补脾行 
滞) 当归散(和六五 水气肿) 四磨饮(和五二 行气) 麻黄附子甘草汤(散五 风湿) 
百合汤(热一三四 肿喘) 越婢汤(散八九 风水悉肿) 麻黄甘草汤(散六 水肿取汗) 调 
胃白术散(和三三 和胃) 苏子降气汤(和四一 顺气) 人参养胃汤(和二三四 和胃) 调 
气平胃散(和十八) 七气汤(和五一 积胀) 半夏丁香丸(和百十三 气滞) 浓朴汤(和五 
四气滞) 曲 枳术丸(和八一 食肿) 香砂枳术丸(和八十 气胀) 木香宽中散(和 
五五 行气) 沉香琥珀丸(和六九 利便) 消导宽中汤(和五八 食气滞) 人参木香散(和 
五七 利水) 养胃进食丸(和八九 健脾) 化滞调中汤(和五九 食滞) 导水茯苓汤(和六 
二利水) 导滞通经汤(和六一 脾湿) 木香分气饮(和五六 气湿) 当归活血散(和六六 
瘀血) 槟榔煎(和二三六 瘴气) 大正气散(和二四 宽湿中满) 温胃汤(热十二 胃寒 
中满) 养胃汤(热六九 虚寒滞) 浓朴丸(热百六十 寒滞中满) 腹胀方(热百六) 红丸 
子(热百九十 消食胀) 胡椒理中汤(热六 虚寒) 强中汤(热九二 生冷伤脾) 复元丹( 
热百二 寒滞) 沉香桂附丸(热百十一 中寒) 感应丸(攻五四 积聚胀痛) 透膈汤(攻三 
十逐滞消胀) 浓朴温中汤(热九十 寒滞) 枳实导滞丸(攻五七 清火攻滞) 

卷之二十三心集·杂证谟积聚
经义
属性:《百病始生篇》∶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遇疾风豪雨而不病 
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故虚 
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 
募原,上达于缓筋,邪气淫 ,不可胜论。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 
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 
音,有寒则 胀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 
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 
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 
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 
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 
生,厥乃成积也。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 , 生胫寒,胫寒则血 
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 
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 
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 
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 
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奇病论》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息积,此不 
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邪气脏腑形篇》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 
肾脉微急为奔豚。 
《五脏生成论》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 
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 
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 
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