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故治分缓急,权衡在人矣。继后数日,一魏姓者,亦于二鼓忽患此证,治不得法,竟至 
五鼓痛极而毙。遇与不遇,此其所以为命也。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心腹痛
附按
属性:徐东皋云∶匡掌科夫人,年三十余,病胃脘连胸胁痛,日轻夜甚,两寸关脉弦滑有力。 
诸医以积滞凝寒,用发散及攻下药,继用铁刷散,四磨饮等方,俱不效。后用汤水,皆吐而 
不纳,经月不食,痛且益甚。予谓其为痰郁明矣,但痛久弱甚,不敢行吐法,奈何?偶一医 
谓五灵脂、没药素用有效,众皆哂之曰∶此药用之多矣。予谓∶再用亦无妨,何哂之有?彼 
用酒调,病者到口便吐,随吐绿痰两碗许,痛即止,遂纳饮食。此盖痰在膈上,攻下之亦不 
去,必得吐法而后愈,经曰∶有故无殒,此之谓欤。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心腹痛
简易方
属性:一、胃脘当心而痛,或气或寒,触而屡发者,用荔枝核烧微焦,每荔枝核一钱,加木香 
七分,共为末,以清汤下一钱许,数服可以除根,屡试神效者。 
一、胸膈胃脘大痛,察有邪滞,连用排气饮及诸药全不见效者,但用牙皂角,以微火烧 
,烟甫尽即取起,为末,用烧酒调送七八分或一钱许,其效如神,亦余试效者。 
《兵部手集》方∶治久心痛十年五年者,随手效。用小蒜以酽醋煮熟顿服,此后再不发 
。 
治脾痛三方歌∶腹胀脾疼怎抵当,椒姜之外有丁香,三般等分罗为末,调入白盐与白汤 
。 
水磨乌药治脾疼,每服须教一盏浓,一片陈皮一苏叶,再煎浓服有神功。 
心与脾疼有妙方,良姜切碎等槟榔,两般同炒研为末,米饮同调服亦良。 
食疗方∶治五脏冷痛、心腹痛,以胡椒二十一粒,擂碎,热酒服之。 
《肘后》方∶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者,用官桂三两,切碎,以水一升二合 
,煮八合,去渣,顿服。无桂用姜亦可。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心腹痛
腹痛灸法
属性:内关、中脘、气海、神阙(填椒盐灸之)、水分、隔俞、脾俞、胃俞。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心腹痛
心腹痛论列方
属性:吐法(新攻一) 备急丸(攻五二) 大厘清饮(新寒五) 四逆汤(热十四) 排气饮(新和 
六) 《局方》四七汤(和九七) 大营煎(新补十四) 小营煎(新补十五) 木香槟榔丸(攻四 
九) 通瘀煎(新因五) 神香散(新和二十) 桃仁承气汤(攻四) 润下丸(和百十七) 二陈 
汤(和一) 调胃承气汤(攻三) 清膈煎(新寒九) 茵陈饮(新寒八) 括痰丸(新和十九) 橘 
皮半夏汤(和十三) 玉烛散(攻二四) 十香丸(新和十五) 芍药枳术丸(新和十六) 平胃散 
(和十七) 生韭饮(和一五一) 白螺丸(和百十五) 东垣草豆蔻丸(和一六七) 和胃饮(新 
和五) 理阴煎(新热三) 神佑丸(攻四八) 不换金正气散(和二一) 决津煎(新因二) 百 
顺丸(新攻六) 理中汤(热一)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心腹痛
论外备用方
属性:荔枝散(新因二八 气痛) 赤金豆(新攻二 坚积) 木香顺气散(和四三 气滞) 归脾 
汤(补三二) 游山散(和七六 心脾痛) 调气平胃散(和十八) 参附汤(补三七) 神佑丸( 
攻五三 寒积痛) 附子茴香散(热一四八 暖胃和中) 人参散(和一六二 虚寒) 牙皂散( 
新因二七 结气) 藿香安胃散(热七一 寒呕) 四磨饮(和五二 行气) 强中汤(热九一 
生冷伤脾) 茱萸四逆汤(热十八 小腹痛) 苏合丸(和三七一 气逆心痛) 铁刷散(热百九 
寒湿积) 八味建中汤(补二五) 乌药散(和七四 血气壅滞) 益黄散(和十九 寒滞) 
指迷七气汤(和五一 积痛) 平拈散(和七五 气痛) 七气汤(和四七 郁) 木香调气散( 
和四四 气滞) 八味汤(热一四一 虚寒气滞) 调痛散(和七二 气逆) 丁香止痛散(和七 
三心痛甚) 蟠葱散(热百十 寒滞) 祛痛散(和七一 心气滞) 胡椒理中汤(热六 肺胃 
虚寒) 胃爱散(热七十 虚寒) 玄桂丸(和七八 瘀血痛) 浓朴温中汤(热九十 逐寒滞) 
胜金散(热百八 气逆) 舒筋散(和七七 跌闪腹痛) 丁香茯苓汤(热六十三 温行滞) 
大沉香丸(热百十三 冷气) 沉香桂附丸(热百十一 寒气) 附子理中汤(热三 虚寒) 吴 
茱萸散(热一三九 寒湿) 木香导气丸(因二七八 小腹气痛) 金匮大建中汤(补二三 寒 
痛) 大己寒丸(热百七十 寒病) 小建中汤(补二二) 事后中寒腹痛(因二七八) 椒附丸( 
热百十二 小腹痛) 温胃汤(热十三 寒伤脾) 冷香丸(热八二 生冷) 

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胁痛
经义
属性:《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 
胁下痛。 
《大奇论》曰∶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邪客篇》曰∶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胁。 
《热论篇》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 
阳。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玉机真藏论》曰∶风寒客于人,弗治,则病入舍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 
痹,胁痛出食。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 
《五脏生成篇》曰∶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 
《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 
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 
出血,如食顷而已。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 
与肉交者,各一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 
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 ,立已。 
《骨空论》曰∶ 络季胁引小腹而痛胀,刺噫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胃病者,腹 胀,胃脘 
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奇病论》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 
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厥论》曰∶少阳之厥,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 
《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 
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 
,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治以乌贼鱼骨丸。 
《脉解篇》曰∶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 
盛,故心胁痛也。 
《五脏生成篇》曰∶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经脉篇》曰∶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也,是动则病手心热,甚则 
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胆足少阳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 
《本藏篇》曰∶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隔中,且胁下痛 
。肝高则上支贲,切胁 ,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 
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脾小则脏安。脾大 
则苦凑 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而痛。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 
脆,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标本病传论》曰∶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 
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 
死。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