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寒,则不必病后,及娱药者亦有之,总属脾肾虚寒之证。治慢惊之法,但当速培元气,即有风痰之 
类,皆作实邪,不得妄行消散,再伤阳气,则必致不救。凡脾土微虚,微泻而内不寒者,可平补之 
,宜六神散、四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脾肾俱虚而脏平无寒者,宜五福饮,且阴血生于脾土,又 
宜四君子加当归、枣仁。脾气阳虚微寒者,宜温胃饮、理中汤、五君子煎。脾气虚寒多痰者,宜六 
君子汤,或金水六君煎。脾肾阴阳俱虚而寒者,惟理阴煎为最妙。脾肾虚寒之甚,或吐泻不止者, 
宜附子理阴煎,再甚者宜六味回阳饮,或四味回阳饮,量儿大小与之。脾肾虚寒泄泻不止者,宜胃 
关煎。 
薛氏曰∶《保婴集》云∶急惊屡发屡用攻泻,则脾损阴消而变为慢惊者多矣。当补脾养血,佐 
以安心、清肺、制木之药,最为切当。窃谓前证多因脾胃亏损,肝木所胜,外虚热而内真寒也。但 
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佐以钩藤饮,以补脾土,平肝木,亦多得效。如不应,用六君加炮姜、木香 
,温补脾土。更不应,急加附子以回阳。若用逐风、驱痰之药,反促其危也。愚按附子温中回阳, 
为慢惊之圣药也,如元气未脱,用之无有不效,气脱甚者,急宜炮用之。 
《保婴撮要》曰∶凡元气亏损而至昏愦者,急灸百会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后灸之,则元气脱散 
而不救矣。此乃脏腑传变已极,总归虚处,惟脾受之,无风可逐,无惊可疗,因脾虚不能摄涎,故 
津液妄泛而似痰者,但当以温补脾胃为主。若不审其因,泛用祛风化痰之剂,则脾气益伤,阴血益 
损,病邪益甚而危矣。 
楼全善曰∶木虚则搐而无力,火虚则身寒,口中气冷,土虚则吐泻,睡而露睛,治宜温补脾胃 
,用六君子 
汤、五味异功散之类。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小儿忽被大惊,最伤心胆之气。口问篇曰∶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 
不通。阴阳相逆,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此《内经》概言受惊之病有如此。矧小儿血气 
尢非大人之比,若受大惊,则其神气失散,溃乱不堪,尚何实邪之有。斯时也,收复止气犹恐不暇 
,顾可复为清散耶?即如朱砂、琥珀之类,不过取其镇重之意,亦作救本之法。今幼科诸书皆以大 
惊之证,例作急惊论治,误亦甚矣。不知急惊、慢惊,一以风热,一以脾肾之虚,皆不必由惊而得 
。而此以惊恐致困者,本心胆受伤,神气陡离之病,所因不同,所病亦异,胡可以同日语也。 
治大惊气散之病,当以收复神气为主,宜《秘旨》安神丸、七福饮、茯神汤、团参散、独参汤 
之类,加金银等物煎服之。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小儿惊啼,证本与惊风不同,亦与大惊卒恐者有异。盖小儿肝气未充,胆气最怯,凡耳闻骤声 
,目视骤色,虽非大惊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时受怖,寐则惊惕,或振动不宁,或忽尔啼叫,皆 
神怯不安之证。总宜安神养气为主,如独参汤、团参散、七福饮、《秘旨》安神丸之类,皆其所宜 
。若微烦热者,宜生脉散。热甚者,宜朱砂安神丸,或导赤散。惊哭多泪,忽啼忽止者是惊惕。啼 
叫无泪,声长不扬者是腹痛。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搐,抽搐也,是即惊风之属,但暴而甚者,谓之惊风,微而缓者,谓之发搐。发搐不治,则渐 
成惊风矣。 
虽钱氏等书,皆以时候之气,分五脏之证为论治,然病变不测,有难以时气拘者,是不若察见在之 
形证,因脏腑之虚实,随宜施治者之为得也。总之,小儿之实证无他,惟东方之实及中央之滞耳。 
盖东方木实则生火生风,而为热为惊;中央土实则生湿生滞,而为痰为积。知斯二者,则知所以治 
实矣。若小儿之虚证,则五脏皆有之,如心虚则惊惕不安,肺虚则气促多汗,脾虚则为呕吐、为暴 
泄、为不食、为痞满倦卧、为牙紧流涎、为手足牵动,肝虚则为筋急血燥、为抽搐劲强、为斜视目 
瞪,肾虚则为二便不禁、为津液枯槁、为声不出、为戴眼、为肢体厥逆、为火不归源。知此五者, 
则知所以治虚矣。然此虚实之证,固亦多有疑似者,但以形色、声音、脉息参而察之,则无有不了 
然者。诸治责之法,当从急惊,治虚之法,当从慢惊,及如后夜啼诸治法,已尽其蕴,当并察之。 
总之,诺言实者,乃邪气之实,非元气之实也。故治此者,切不可伤及元气。若病已久,尤当专顾 
脾肾,则根本完固,诸无不愈矣。 
钱仲阳曰∶惊痫发搐,男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右视无声,左视有声,此相胜也。盖左为肝 
部,右为肺部,金木相胜故耳。若握拳拇指在内,女为顺;拇指在外,男为顺,顺则易治,逆则难 
治。 
薛氏曰∶寅卯辰时搐而发热作渴,饮冷便结,属肝胆经虚热,用柴芍参苓散;作渴引饮,自汗 
盗汗,属肝胆经血虚,用地黄丸;口吻流涎,属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汤。巳午未时发搐,若兼作 
渴饮水,属风火相搏,以地黄丸补肝,导赤散、凉惊丸治心。若作渴饮汤,体倦不乳,土虚而木王 
也,用地黄丸以补肾,六君五汤以补脾。申酉戌时微搐而喘,目微斜,身似热,睡而露睛,大便淡 
黄,属脾肺虚热,用异功散;若手足逆冷,或喘泻不食,属脾肺虚寒,用六君、炮姜、木香;久病 
而元气虚者,用六君子、六吠丸二药主之。亥子丑时微搐身热,目睛紧斜,吐泻不乳,厥冷多睡, 
属寒水侮土,用益黄散;未应,用六君、姜、桂。伤风发搐,口中气热,呵欠,手足动者,名假搐 
,用大青膏发散风邪。伤风发搐,口气不热,肢体倦怠,用异功散补脾土,钩藤饮清肝木。若因风 
邪内郁,发热而变诸证者,当理肺金,清风邪。若外邪既解而内证未除,当理肺补脾。若 
停食发搐,呕吐乳食者,宜用消食丸。若伤食后发搐,身热困睡,呕吐不思乳会者,当先定搐,后 
用白饼子下之。若食既散而前证仍作,或变他证者,脾土伤而肝木乘之也,用六君子加钩藤钩以健 
脾平肝。若肺经亏损而致惊搐等证者,当补脾肺以平肝心,则惊搐自止矣。如手足冷汗,搐眉搐肚 
,日夜不止,名真搐,当用人参汤、川鸟、全蝎等药,平其胃气。百日内发搐,真者内生风,二、 
三次必死;假者外生风,虽频发不死。百日内搐,亦有因乳母七情浓味所致者,当兼治其母,而以 
固胃为先,不可迳治其儿也。苦涎入心脾则不能言,用凉心、镇惊、下痰之药。逆搐者不治。若吐 
泻后变证者亦不治。大凡发搐,因风者则面青目赤,因惊则叫呼搐搦,因食则嗳吐气闷,脾肺虚则 
生粘痰,喉间作锯声。此乃心火不能生脾土,脾土不能生肺金,以致肺不能主气,脾不能摄涎,故 
涎气泛上而喉中作声耳。若用祛风治痰之剂,则气散阴消而促其危矣。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小儿夜啼不安,接《保婴》等书云∶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也。夜属阴,阴胜则脾脏之寒 
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 
,亦曰胎寒,宜钩藤饮。寒甚者,理中丸。若曲腰啼叫,哭而无泪者,多系腹痛,宜木香散,或用 
温胃饮加木香。若脾肾寒甚而兼带作痛者,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苦过用乳食,停滞作痛,邪实无 
虚而啼者,宜保和丸、和胃饮加减主之。甚者宜消食丸。若阴盛阳衰,心气不足,至夜则神有不安 
而啼叫者,宜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或七福饮《秘旨》安神丸。若面青手冷,阳气虚寒,心神惊 
怯而啼者,宜五君子煎,或六味异功煎。甚者宜七福饮加炮干姜、肉桂。若兼泄泻不乳,脾肾虚弱 
也,宜六神散。甚者,养中煎、胃关煎。若兼吐泻少食,脾胃虚寒也,宜五君子煎、温胃饮,或六 
味异功煎加炮木香。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胀,脾气虚弱也,宜五味异功散,或五君子煎加木香。若 
面色白,黑睛少,至夜分阴中阳虚而啼者,此肝肾之不足也,宜六味丸、八味丸、理阴煎。若见灯 
见火愈啼者,心热也。心属火,见火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其证面赤手腹俱暖,口 
中气热是也。火 
之微者,宜生脉散、导赤散;火之甚者,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