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肉,已溃者自敛。若独攻其疮,则脾胃一虚,七恶蜂起,其不死者幸矣,即此谓也。其有脉 
见紧数,发热憎寒,或头痛,或身痛,或四肢拘急无汗,是必时气之不正,外闭皮毛,风热 
壅盛而为痈肿,此表邪之宜散者也。如无表证,则不宜妄用发散,以致亡阳损卫。故仲景曰 
∶疮家不可汗,此之谓也。其有营卫失调,气血留滞而偶生痈肿,但元气无损,饮食如常, 
脉无凶候,证无七恶,此其在腑不在脏,在表不在里。有热者清其热,有毒者解其毒,有滞 
者行其气,所当调营和卫而从平治者也。大都疮疡一证,得阳证而病气形气俱有余者轻,得 
阴证而形气病气俱不足者重。若正气不足而邪毒有余,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危。若毒虽 
尽去,而脾肾已败,血气难复者,总皆不治之证。故临证者,当详察虚实,审邪正,辨表里 
,明权衡。尚举措略乖,必遗人大害。斯任非轻,不可苟也。 
王海藏《元戎》曰∶若人气血壅盛,营卫充满,抑遏不行,腐化而为痈者,当泄之,以 
夺其盛热之气。若人饮食少思,精神衰弱,营卫短涩,寒搏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其虚怯之气。 
丹溪亦曰∶肿疡内外皆虚,宜以补接行散为主。 
东垣曰∶疮疽之发,其受之有内外之别,治之有寒热之异。受之外者,法当托里以温剂 
。反用寒药,则使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内者,法当疏利以寒剂。反用温药托里,则 
使骨髓之病上彻皮毛,表里通溃,共为一疮,助邪为毒,苦楚百倍,轻则危殆,重则死矣。 
《病机机要》云∶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深于内其邪气深,故宜疏 
通脏腑以绝其源。外之内者,其脉浮数, 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宜托 
里也。内外之中者,外无 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营卫也。用此三法之后 
,虽未即瘥,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愈。故治疮大要,须明此托里、疏通、和营卫之三法。 
陈良甫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前辈云痈疽多生于丹石房劳之人。凡人年四十以上, 
宜先用内托散,次用五香连翘汤,更以骑竹马法,或隔蒜并明灸足三里,以发泄其毒。盖邪 
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乃实。故痈疽未溃,则一毫热药断不可用。痈疽已溃, 
脏腑既亏,一毫冷药亦不可用。犹忌敷贴之药,闭其毫孔。若热渴便闭,脉沉实洪数者,宜 
用大黄等药,以泄其毒,后以国老膏、万金散、黄矾丸、远志酒之类,选而用之。 
立斋曰∶按前证,若热毒蕴于内,大便秘结,元气无亏者,宜用大黄等药泄其热毒。若 
阴虚阳凑,精虚气怯,脾胃虚弱者,宜用甘温之剂,培其本源。若疮不 肿,不作脓者, 
虽其未溃,仍须温补。若疮已溃,而肿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凉之剂治之。若病急而元气实 
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气更虚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标。 
大抵肿高 痛,脓水稠粘者,元气未损也,治之则易。漫肿微痛,脓水清稀者,元气虚弱 
也,治之则难。不肿不痛,或漫肿色黯,不溃者,发于阴也,元气虚甚,理所不治。若肿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后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宜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若 
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汤。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 、肉桂。不生 
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十全大补加姜、桂。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术。欲呕作 
呕,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体倦,脾气虚也 
,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冬、五味。欲呕少食,脾胃虚也 
,人参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小腹痞,足胫肿,脾肾虚弱也,十全 
大补加山萸、山药、肉桂。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前药加桂、附。热渴淋闭,肾虚阴火也 
,加减八味丸。喘嗽淋闭,肺肾虚火也,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凡此变证,皆因元气亏损 
,失于预补所致。又曰∶凡疮疡用药,当审其经络受证,标本虚实,以治之。不可泥于热毒 
内攻,专用寒凉克伐之剂,亏损脾胃气血,多致有误。且以虚弱之人,用峻利之药,则药力 
未到,胃气先伤,虚虚之祸,有所不免。故凡元气不足者,既治其初患,更当内用参 归术 
温补脾胃,外用桑枝葱熨接补阳气,使自消散。又曰,凡痈疽肿痛,初生便觉脉沉细而烦闷 
,脏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不宁,外证深沉者,亦当即用托里散及温热之剂,以从治 
之。又曰∶前证若发热烦渴,大便秘结者,由邪蓄于内,宜内疏黄连汤,以泄内毒。若头痛 
拘急,发热恶寒者,由邪客于外,宜人参败毒散,以散表邪。若肿痛 赤,发热作渴,此 
毒瓦斯凝于肉里,宜仙方活命饮,解散其毒。若食少体倦,发热恶寒,此中气虚弱,宜六君子汤 
,以补脾胃。又曰∶大抵证有本末,治有权宜。治其主,则末病自退。用其权,则不拘于时。 
泥于守常,必致病势危甚。况杂用攻剂,动损各经乎。罗谦甫云∶守常者众人之见,知变者 
智者之事。知常而不知变,因细事而取败者多矣。 
凡痈疽,实证不可温补,虚证不可凉泄,此大法也。观前条陈良甫曰∶凡疮疡未溃,一 
毫热药断不可用。痈疽已溃,脏腑已亏,一毫冷药亦不可用。又立斋云,若肿 痛甚,烦躁 
脉大,寒热往来,大便秘结,小便涩痛,心神愦闷,皆邪热之证。凡辛热之剂,不但肿疡不 
可用,虽溃疡亦不可用也。此固然矣。然二公已道其半,犹未尽也。余读之曰,凡痈疽阴盛 
阳衰者,但见体虚脉弱,阳气无权等证,则凡苦寒之剂,非为溃疡不可用,即肿疡亦不可用 
也。又若阴邪凝结之毒,非用温热,何以营运。而陈氏谓肿疡不可用热药,恐不可以概言也。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败毒(八)
属性:《外科枢要》曰∶疮疡之证,当祭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假如肿 
痛热渴,大便秘结者,邪在内也,疏通之。 肿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发散之。 
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之。微肿微痛,而不作脓者,气血虚也,补托之。漫肿不痛, 
或不作脓,或脓成不溃者,气血虚甚也,峻补之。色黯而微肿微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 
溃,阳气虚寒也,温补之。若泥其未溃,而概用败毒,复损脾胃,不惟肿者不能成脓,而溃 
者亦难收敛,七恶之证蜂起,多致不救。马益卿曰∶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 
欲用大黄,宁无孟浪之非。溃疡内外皆虚,宜以托里补接为主,如欲用香散,未免虚虚之失,治者审之。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托里(九)
属性:齐德之曰∶凡疮疽丹肿,结核瘰 ,初觉有之,即用内消之法。经久不除,血气渐衰, 
肌寒肉冷,脓汁清稀,毒瓦斯不出,疮口不合,聚肿不赤,结核无脓,外证不明者,并宜托里 
。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血气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 
之。大抵托里之法,使疮无变坏之证。凡为疮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药。然而寒热温凉,烦渴利 
呕,临证宜审其缓急耳。 
马益卿曰∶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次以行经活血药为佐,参 
以经络时令,务使毒瓦斯外泄,治之早者,可以内消。此托里之旨也。 
立斋曰∶大凡疮疡之作,由胃气不从。疮疡之溃,由胃气腐化。疮疡之敛,由胃气营养 
。余尝治初结未成脓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脓者,托而腐之。脓成未溃者,托而开之。脓 
已溃者,托而敛之。东垣云∶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以生血气,故胃气乃 
生发之源,为人身之本。厥有旨哉。 

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论汗下(十)
属性:仲景治伤寒,有汗吐下三法。东垣治疮疡,有疏通、托里、和营卫之三法。用之得宜, 
厥疾瘳矣。假如疮疡肿硬木闷,烦热便秘,脉沉而实,其邪在内,当先疏其内以下之。 肿 
作痛,便利调合,脉浮而洪,其邪在表,当先托其里以汗之。仲景曰∶疮家虽身体疼痛,不 
可发汗,汗之则发痉。苟不详审,而妄为汗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