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2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为主,脉弱者,补气为主。肿硬不溃者,补气血为主。抑郁所致者,解郁结,调气血。溃 
后不敛者,属气血俱虚,宜大补。虚劳所致者,补之。因有核而不敛者,腐而补之。脉实而 
不敛,或不消者,下之。 
又《治法》曰∶若寒热 痛者,此肝火风热而气病也,用小柴胡汤以清肝火,并服加 
味四物汤以养肝血。若寒热既止,而核不消散者,此肝经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遥散以清肝 
火,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若肿高而稍软,面色萎黄,皮肤壮热,脓已成也,可用针以决之 
,及服托里之剂。若经久不愈,或愈后复发,脓水淋漓,肌肉羸瘦者,必纯补之剂,庶可收 
敛,否则变成九 。《内经》曰∶陷脉为 ,留连肉腠,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饼、琥珀膏, 
以驱散寒邪,补接阳气;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丸,以滋肾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 
者。 
又《治法》曰∶大抵此证原属虚损,若不审虚实,而犯经禁病禁,则鲜有不误。常治此 
证,先以调经解郁,更以隔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贴之。俟有脓,即针之 
,否则变生他处。设若兼痰兼阴虚等证,只宜加兼证之剂,不可干扰余经。若气血已复而 
核不消,却服散坚之剂至月余,不应,气血亦不觉损,方进必效散,或遇仙无比丸,其毒一下 
即止二药。更服益气养营汤,以调理之。若疮口不敛,宜用豆豉饼灸之,用琥珀膏贴之。若 
气血俱虚,或不慎饮食起居七情者,俱不治。然此证以气血为主,气血壮实者不用追蚀之剂 
,彼亦能自腐,但取去之,亦使易于收敛。若气血虚者,不先用补剂,而数用追蚀之药,适 
足以败之矣。若发寒热,眼内有赤脉贯瞳人者,不治。 
灸瘰 法,取肩尖、肘尖骨缝交接处各一穴,即手阳明经肩 、曲池二穴也,各灸七 
壮 
,在左灸左,在右灸右,左右俱病者,俱灸之。余常用之甚效,薛氏以曲池云肘 ,似亦 
未的也。 
又《薛氏经验方》云∶治瘰 已成未成,已溃未溃者,以手仰置肩上,微举起,则肘骨 
尖自见,即是灸处。灸以三四十壮为度,更服益气养营汤,灸三次,疮自除。如患三四年不 
愈者,辰时灸至申时,三灸即愈,更服补剂。按此法乃单灸曲池,以多为贵也。然但用前法 
而已妙矣,尚有未应者,又当以此法治之。又曰∶此治瘰 之秘法。凡男子妇人若困恚怒伤肝, 
气血壅遇而不愈者,宜灸此穴,以疏通经络。如取此穴,当以指甲掐两肘两肩四所,患处觉有 
酸麻方是其穴。 
又法灸瘰 未成脓者,用大蒜切片三钱浓,安患处,用艾壮于蒜上灸之,每三五壮即换 
蒜再灸。每日灸十数蒜片,以拔郁毒。如破久不合,更以江西豆豉为末,以唾津和作饼,如 
前灸之,以助阳气。内服补药,外贴琥珀膏,或太乙膏,疮口自合。又或疮口已破,核不腐 
,则疮口不能敛,或贴琥珀膏不应,须用针头散敷之,以去腐肉。再以如神散敷之,更服益 
气养营汤。若气血虚者,先服益气养营汤。待血气稍充,方用针头散,仍服前汤。 
一男子患而肿硬,久不消,亦不做脓,服散坚败毒药不应,令灸肩尖、肘尖二穴,更服 
益气养营汤,月余而愈。 
一妇人久溃发热,月经每过期且少,用逍遥散兼前汤两月余,气血复而疮亦愈。但一口 
不收,敷针头散,更灸前穴而痊。常治二三年不愈者,连灸三次,兼用托里药必愈。 
一妇人因怒结核肿痛,察其气血俱实,先以必效散下之,更以益气养营汤三十余剂而消 
。常治此证,虚者先用益气养营汤,待其气血稍充,乃用必效散,取去其毒,仍进前药,无 
不效者。 
田氏妇,年逾三十,瘰 已溃不愈,与八珍汤加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贝母 
,五十余剂,形气渐转,更与必效散二服,疮口遂合,惟气血未平,再与前药三十余剂而愈 
。后田生执此方不问虚实,概以治人,殊不知散中斑蝥性毒,虽治瘰 ,多服则损元气。若 
气血实者,先用此下之,而投补剂或可愈。若虚而用下药,或用追蚀药,瘀血虽去,而疮口 
不合,反致难治。(俱薛按) 
治瘰 痰核方,凡瘰 初起未甚者,即宜服此,或加夏枯草更佳。 
用忍冬花、蒲公英各四五钱,以水二碗同煎汤,朝夕代茶饮之,十余日渐消。然此药但可 
治标,若欲除根,必须灸肩 、曲池二穴。 

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疔疮(四十八)
属性:齐氏曰∶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者是也。古方之论,凡有十种。华元化之论, 
有五色疔,《千金方》说疔有十三种,以至《外台秘要》《神巧万全》,其论颇同,然皆不离毒 
气客于经络,及五脏内蕴热毒。凡初生一头,凹而肿痛,青黄赤黑无复定色,令人烦躁闷乱 
,或憎寒头痛,或呕吐心逆,以针刺疮不痛无血,是其候也。多因肥甘过度,不慎房酒,以 
邪致毒蓄结,遂生疔疮。《内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此之谓也。其治之法,急以艾 
炷灸之。若不觉痛者,针疔四边,皆令血出,以夺命丹或回生丹从针孔 之,上用膏药贴 
之 
,仍服五香连翘汤、漏芦汤等剂,疏下之为效。若或针之不痛无血者,以猛火烧铁针通红, 
于疮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为效,亦 前药,用膏药贴之,经一二日脓溃根出,服托里 
汤 
散,根据常疗之,以取平复。如针之不痛,其人眼黑,或见火光者,不可治也。此邪毒之气, 
入于脏府故也。《养生方》云∶人汗入肉食,食之则生疔疮。不可不慎也。 
立斋曰∶此证多由膏粱浓味之所致,或因卒中饮食之毒,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感蛇虫 
之毒,或感死畜之秽,各宜审而治之。其毒多生于头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小疮,或如水 
泡,或疼痛,或麻木,或寒热作痛,或呕吐恶心,或肢体拘急,并宜隔蒜灸之。痛则灸至不 
痛,不痛灸至痛。若灸而不痛,则明灸之。及针疔四畔去恶血,以夺命丹一粒入疮头孔内, 
仍以膏药贴之,并服解毒之剂,或用荆防败毒散。若针之不痛无血者,宜用烧针,治如前齐氏 
之法。若不省人事,或牙关紧急者,以夺命丹为末,葱酒调灌之。候醒更服败毒散,或夺命 
丹,甚效。若生两足者,多有红丝至脐。生两手者,多有红丝至心腹。生唇面口内者,多有 
红丝入喉。皆为难治。急宜用针于血丝尽处挑破,使出恶血。若红丝近心腹者,更挑破疮头 
去恶水,以泄其毒,亦以膏药贴之,多有生者。若患于偏僻下部之处,药力所难到者。若专 
假药力,则缓不及事,惟灸之,则大有回生之功。疔之名状虽有十三种之不同,而治法,但 
当审其元气虚实,邪之表里,庶不误人之夭札也。若专泥于疏利表散,非为无益而反害之。 
凡人暴死者,多是疔毒,急取灯遍照其身,若有小疮,即是其毒,宜急灸之。并服夺命丹等 
药,亦有复苏者。 
又曰∶脉浮数者散之,脉沉实者下之。表里俱实者,解表攻里。麻木或大痛及不痛者, 
并灸之,更兼攻毒。 
操江张恒山,左足次指患之,痛不可忍,急隔蒜灸三十余壮,即能举步。彼欲速愈,自 
敷凉药,遂致血凝肉死,毒瓦斯复炽。再灸百壮,服活命饮,出紫血,其毒方解,脚底通溃 
,腐筋烂肉甚多。及将愈,予因考绩北上,又误用生肌药,反助其毒,使元气亏损,疮口难 
敛。予回用托里药补之。喜其禀实,且客处,至三月余方瘥。 
表甥居富,右手小指患之,或用针出血,敷以凉药,掌指肿三四倍,六脉洪大,此真气 
夺则虚,邪气盛则实也。先以夺命丹一服,活命饮二剂,势稍缓。余因他往,或又遍刺出血 
,肿延臂腕,如大瓠,手指肿大数倍,不能消溃,乃真气愈虚,而邪气愈盛也。余回,用大剂 
参归术之类及频灸。遍手肿势渐消后,大便不实,时常泄气,此元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 
加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又以生脉散代茶饮。大便渐实,手背渐溃,又用大补药 
五十余剂渐愈。(薛按) 

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时毒(四十九)
属性:齐氏曰∶时毒者,为四时邪毒之气而感之于人也。其候发于鼻面耳项咽喉,赤肿无头,或 
结极有根,令人憎寒发热头痛,肢体甚痛,恍惚不守,咽喉闭塞。人不识者,将谓伤寒。原 
夫此疾,古无方论,世俗通谓丹瘤,病家恶言时毒,切恐传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