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 
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 
见矣。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 
。知斯二者,则汗出之要无余义,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纲领矣。 
一、汗由血液,本乎阴也。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义可知。然汗发于阴而 
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 
衰,欲禁汗而不知橐 之牝牡,亦犹荡舟于陆而驾车于海耳。吾知其不败不已也。 
一、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热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 
汗。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 
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 
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故经曰∶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 
如冰,是皆阴汗之谓也。故凡治阴汗者,但当察气虚之微甚、微虚者,略扶正气,其汗自收 
;甚虚者,非速救元气不可,即姜桂附子之属,必所当用。余别有治按在伤寒门战汗条中。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汗证
汗出不治证
属性:凡汗出不治之证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出而脉脱者,不治。三、汗出 
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发润至颠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汗出如珠者 
,不治。凡见此类,不得妄为用药。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汗证
论治(共八条)
属性:一、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 
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阴煎、或加减一 
阴煎之类主之。其有心火不宁,烦躁出汗者,宜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生脉散之类主之 
。又有本非阴虚,止因内火熏蒸,血热而多汗者,宜正气汤,或黄芩芍药汤、清化饮之类主 
之。 
一、阴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内无火邪,又无火脉,便是气虚阴证,皆不可妄用凉药 
以败阳气。若止因气虚而火未衰者,宜三阴煎、参归汤、人参建中汤之类主之。若睡中盗汗 
而无火者,宜参苓散、独参汤主之。若阳气俱虚者,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之类主之。若气虚 
火衰之甚者,宜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 
一、卫气不固,腠理不密而易汗者,是亦阴证之属,宜黄 六一汤、玉屏风散、 附汤 
之类主之。 
一、诸病误治,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亡阳之证,是亦阴证 
之属,当察其虚之微甚。微虚者,宜三阴煎、五阴煎、独参汤之类主之;大虚者,非大补元 
煎、六味回阳饮之类不可。 
一、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凡证有身重困倦,而脉见缓大,声音如从瓮中出者,多属 
湿证。若热湿胜者,但去其火而湿自清,宜用前阳证之法。寒湿胜者,但助其火而湿自退, 
宜用前阴证之法。或用玉屏风散、四君子汤、五君子煎之类以健脾土之气,则湿去而汗自收 
。 
一、收汗止汗之剂,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北五味、小黑豆、龙骨、牡蛎之属,皆 
可随宜择用。一曰∶黄 得防风而力愈大。一曰∶官桂最能实表。一、凡汗出太多不能收者 
,速宜用五倍子为末,以唾津调填脐中,外用帕帛缚定,过宿即止;或用何首乌为末,填脐 
缚之,亦止。 
一、小儿盗汗,虽是常事,在东垣诸公,皆曰不必治之。盖由血气未足也。然汗之太多 
者,终属气分之虚。余于儿辈见汗之甚者,每以人参一钱许,煎汤与服,当夜即止。正恐他 
日之强弱未必不由乎此,所以培补之功原不可少。 
一、病后多汗,若伤寒,若疟疾。凡系外感寒邪,汗出热退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 
初解,必由腠理卫气开泄,其汗宜然,即数日旬日亦自无妨,俟卫气渐实,汗必自止,无足 
虑也。若其他杂证,本非外感之解,而有自汗盗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汗证
述古(共二条)
属性:《丹溪附录》曰∶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皆阴 
阳偏胜所致也。 
立斋曰∶若阳气虚弱,汗出不止,肢体倦怠,用 附汤。上气喘急,盗汗,气短头晕者 
,用参附汤。肾气虚弱,盗汗发热者,用六味丸。若肾气虚乏,盗汗恶寒者,用八味丸。气 
血俱虚而盗汗者,用十全大补汤。阳盛阴虚者,当归六黄汤。心肾虚弱者,斑龙丸。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汗证
汗证论列方
属性:大补元煎(新补一) 大建中汤(补二五) 玉屏风散(补五十)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 
煎(新热六) 当归六黄汤(寒六五) 独参汤(补三五)参附汤(补三七)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参归汤(补三八) 附汤(补四三) 人参建中汤(补二六) 参苓散(补五三) 生脉散(补 
五六) 黄 六一汤(补四九) 一阴煎(新补八) 三阴煎(新补十一)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五阴煎(新补十三) 保阴煎(新寒一) 天王补心丹(补百八) 六味丸(补百二十) 八味丸 
(补一二一)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清化饮(新因十三) 正气汤(寒六六) 黄芩芍药汤(寒 
百九) 斑龙丸(补百二八)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汗证
论外备用方
属性:归脾汤(补三二) 黄 汤(补四五) 大补黄 汤(补四七) 还少丹(补一三五) 柔脾汤 
(补七一 吐衄汗) 益阴肾气丸(补一二三 血虚盗汗) 三味建中汤(补二九) 大建中汤( 
补二五 阴汗) 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心肾丸(补百十二 阴虚盗汗) 生地黄汤(寒六八 
阴火汗) 防己黄 汤(和一七六 风湿汗) 《宣明》白术散(固三 虚风) 白术散(和三十 
自汗益汗) 防风当归汤(和二四一 过汗反张) 牡蛎白术散(固二 酒风) 牡蛎散(固一 
)金锁正元丹(固十八 遗精汗) 秘元丹(固三二 虚寒自汗) 麦面汤(固四 气虚汗)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 心虚汗) 脚汗牡蛎散(因二九六)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
经义
属性:《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厥阴在泉,客胜则大 
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螈,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 
《经筋篇》曰∶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盘中纽痛,不可左 
右摇。足少阴之筋病,主痫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 
能俯,阴病者不能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 
,阴急则俯不伸。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 
《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 
为拘,弛长为痿。 
《经脉篇》曰∶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 
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 
《气厥论》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 
《诊要经终论》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螈 ,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 
死矣。 
《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阳所至,为寝汗痉。 
《热病篇》曰∶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 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热 
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日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 
《厥论》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 

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痉证
论证(共六条)
属性:之为病,即《内经》之痉病也。以痉作 ,盖传写之误耳。其证则脊背反张 
,头摇口噤,戴眼项强,四肢拘急,或见身热足寒,恶寒面赤之类皆是也。 
仲景曰∶太阳之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