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十六) 右归饮(新补三) 右归丸(新补五) 海藏八味丸(补一二一) 一气丹(新热二二) 
九气丹(新热二三)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一阴煎(新补八) 二阴煎(新补十) 加减一 
阴煎(新补九) 玉女煎(新寒十二) 化阴煎(新寒七) 当归六黄汤(寒六五) 白虎汤(寒二) 
泻白散(寒四二) 加味逍遥散(补九三) 清化饮(新因十三) 泻黄散(寒五七) 天王补心 
丹(补百八) 玉泉散(新寒十五) 太清饮(新寒十三) 三才封髓丹(寒一六六) 保阴煎(新 
寒一) 泻心汤(寒二七) 华佗阳脱方(热四六) 抽薪饮(新寒三) 徙薪饮(新寒四) 黄连 
解毒汤(寒一) 七正散(寒百十六) 八正散(寒百十五) 黄芩芍药汤(寒百九) 五淋散(寒 
百十七) 导赤散(寒一二二) 芍药清肝散(寒六一) 正气汤(寒六六) 凉膈散(攻十九) 
黄芩知母汤(寒五一) 三补丸(寒一六二) 安神丸(寒一四二) 黄芩清肺饮(寒三八) 排气 
饮(新和六) 地黄膏(寒九一) 《直指》黄芩汤(寒百七) 大温中饮(新散八) 大补元煎( 
新补一) 丹溪大补阴丸(寒一五七) 五君子煎(新热六) 大厘清饮(新寒五) 《正传》麦 
门冬汤(寒四四) 大连翘饮(寒七八) 大金花丸(攻五五) 犀角地黄汤(寒八十、八一、八 
二) 一柴胡饮(新散一) 三柴胡饮(新散三) 四柴胡饮(新散四) 五柴胡饮(新散五) 加 
味龙胆泻肝汤(寒六四)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寒热
论外备用方
属性: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加味归脾汤(补三三) 调中益气汤(补三一 虚邪) 术附汤(补 
四一 中寒) 参附汤(补三七 厥冷) 《金匮》大建中汤(补二三 中寒) 逍遥散(补九二 
血虚发热) 圣愈汤(补九十 虚热) 八味大建中汤(补二五 阴寒) 人参固本丸(补百六 
阴虚热) 益阴肾气丸(补一二五) 七味白术散(补五五 虚热渴) 柴苓汤(和一九二 寒 
热泻)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 风寒) 龙脑鸡苏丸(和三七二 阴虚烦热) 四逆散(散二八 
热厥) 小柴胡汤(散十九) 加减小柴胡汤(散二二 寒热腹痛) 九味羌活汤(散四四 外邪 
寒热) 退热汤(寒九三 急劳大热) 秦艽扶羸汤(寒九二 虚劳) 黄 鳖甲煎(寒九十 虚 
劳) 地骨皮散(寒七四 热渴) 《局方》大已寒丸(热百七十 中寒) 十补丸(热一七三 
肾虚寒) 已寒丸(热一七二 阻阳于下) 《元戎》大己寒丸(热一七一 冷秘) 四逆汤(热 
十四 寒厥) 附子汤(热二二 背恶寒) 附子理中汤(热二 寒厥) 温胃汤(热十二 温中 
)三建汤(热四二 阴寒厥逆) 扶阳助胃汤(热百十五 中寒) 《保命》柴胡四物汤(补十 
二虚劳)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暑证
经义
属性:《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 
出,勿止。 
《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满,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刺志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阴阳应象大论》曰∶夏伤于暑,秋必咳疟。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暑证
论证(共七条)
属性:暑本夏月之热病,然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此其病有不同,而总由于暑。故 
其为病,则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治犹冰炭,不可不辨也。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 
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 
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痛等证。 
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惟宜温散为主,当以伤寒法治之也。又有不慎口腹, 
过食生冷,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痢、腹痛等证,此亦因暑受寒,但以寒邪在内,治 
宜温中为主,是亦阴暑之属也。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 。凡以 
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 
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治宜察气之虚实, 
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此与阴暑之治,大有不同,若或因暑之名,而不分表里, 
不察阴阳,则误人不浅矣。 
一、阴暑证,或在于表,或在于里。惟富贵安逸之人多有之。总由恣情任性,不慎风寒 
所致也。阳暑证,惟辛苦劳役之人多有之。由乎触冒暑热,有势所不容已也。然暑热逼人者 
,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入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凡有病暑者, 
阳暑不多见,而阴暑居其八九。今之人治暑者,但见发热头痛等证,则必曰此中暑也。而所 
用无非寒凉,其不达也亦甚矣。 
一、伤寒之病,虽同为寒邪,而名有不同也。伤暑之名,虽可同为暑邪,而病有不同也 
。伤寒之名有不同者,在冬之寒,即谓之正伤寒;在春之温,即谓之温病;在夏之暑,即谓 
之暑病。是温病、暑病。亦皆伤寒之别名耳。经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又曰∶凡病伤寒 
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即此谓也。伤暑之病有不同者,其因暑 
而感寒者,寒则伤形,即伤寒也;因暑而受热者,热则伤气,即伤暑也。是内伤外感,俱有 
暑病之不同耳。经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即此谓也。盖气盛身寒 
者,谓身受寒邪而气无恙也,故曰伤寒。气虚身热者,谓身冒暑热,而热伤气也,故曰伤暑 
。此义人多不解,而谓伤寒者必身寒,则于理不通,而大昧经旨矣。 
一、夏月盛暑之时,必令身有微汗,此养身之道,最得时宜者也。若必使快然无汗,则 
未免阴胜于阳,多致疾矣。观之经曰∶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是言暑汗之勿宜止也。又曰∶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是言暑汗不出之为病也。此夏月之汗宜否,盖可知矣。 
一、夏月伏阴续论,在前第二卷《传忠录》中。 
一、暑有八证∶脉虚,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微冷,体重是也。凡治此 
者,宜调理元气为主,清利次之。 
一、中暑死者,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只宜以温暖之物,护其脐中,徐徐治之。 

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暑证
论治(共五条)
属性:一、阴暑证,凡暑月外感风寒,以致阴邪抑遏阳气,而病为发热头痛,肢体拘急酸疼, 
无汗恶寒,脉紧等症,此即伤寒之属。治以解散为主,宜正柴胡饮、小柴胡汤,或一、二、 
三、四柴胡饮之类,酌其寒热虚实,随宜用之。若脉见微细,气体虚弱,不可发汗者,但宜 
补中气,使元气渐充,则寒邪自散,不必攻邪也。或用补中益气汤主之。若邪感于外,而火 
盛于内,或阳明热甚者,宜柴胡白虎煎之类主之。若寒邪在表未解,而六脉微细,背冷恶寒 
,或呕恶泄泻,内无热证者,此正伏阴在内,而邪不易解,虽在暑月,亦速宜温中,如理阴 
煎、理中汤、大温中饮、麻桂饮之类,皆宜速用,不可疑也。亦不可迟也。若邪盛于外而中 
不甚虚者,或以五积散。以上诸证有不能尽者,俱宜以伤寒门诸法,察而治之。 
一、阴暑证,凡内伤生冷,致损胃气,而病为腹痛、泄泻、呕吐者,治宜以温中散寒为 
主。若初受寒邪,停积未散,而脾气未虚者,先宜以抑扶煎、五德丸之类主之。若胃气微虚 
者,宜佐关煎、五德丸主之。若胃气再虚者,宜温胃饮、理中汤主之。若吐泻已甚,脾肾兼 
伤,而痛连小腹二阴,或成痢者,宜胃关煎、理阴煎,或九气丹之类主之。若表中寒邪,内 
伤主冷,表里俱病者,宜兼治之,以和胃饮加柴胡,或温胃饮加柴胡,或新方诸柴胡饮,察 
虚实而用之。古方用大顺散为温中之总治,亦何足以尽之也。 
一、阳暑以酷热伤人,本为热证,然阳中又有阴阳,此不可不辨。凡暑热中人者,其气 
必虚,以火能克金而热伤气也。然热者不可不清,虚者不可不补,但阳中之阳者宜兼乎清, 
如身热,头痛,烦躁,大渴,大汗,脉洪滑,喜冷水,大便干结,小水赤痛之类,皆阳证 
也。若气不甚虚,而但有火证者,宜白虎汤,或益元散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