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哲学小辞典马克思哲学部分-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又辩证地看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它认为客体决定主体,主体对客体又起着反作用。主体同客体组成一对矛盾。主体作为矛盾的一方,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客体,而是把客体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通过实践,能动地影响和改造客体。在改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改造主体自己。主体不仅指个人,也指集体。人民群众、阶级、政党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如无产阶级在初期是一个自在阶级,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还不认识;。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时就成为自为阶级。作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这个客体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体和客体的观点,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彻底驳斥了唯心主义。
  
  知行统一观 关于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辩证地阐述了知(认识)和行(实践)统一的原理,认为行是知的基础。要得到知,必须亲自参加行,没有行就没有知。但人们不可能事事都直接去行,还需要间接的经验,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归根结底也是古人和外人从行中得来的。一切真知都发源于行,随着行的发展而发展。行是知的目的,又是检验是否真知的标准。人们通过行开始得到的是感性知识,感性知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物质变为精神,得到理性知识。这种理性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反过来可以指导行,使精神变为物质,这是认识过程中一个更重要的飞跃。毛主席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论》)
  
  唯心主义从意识到物的认识路线出发,认为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表现,没有知就没有行。中国南宋唯心主义者陆九渊提出“知先行后”。明朝唯心主义者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是一件事,都由主观的心产生,知的时候就是行了,行本身就是知的体现。他说:“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①这种用知来代替行、排斥行的谬论,是唯心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旧唯物主义在知行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了从物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先秦唯物主义者荀况说:“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②有了知识不去实行,知识虽多也没有用处。清初唯物主义者王夫之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③行可以得到知,而知不能离开行。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他们把行看作是个人的行为,不是看作社会实践,不了解知对行的反作用,因此对于知行的统一问题,不能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解决。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既彻底地批驳了唯心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上的局限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全面地解决了知行的统一问题。
  
  ①《传习录》
  
  ②《荀子。儒效》
  
  ③《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于说明世界,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它要求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者右的错误思想。 


    思想路线 也叫认识路线,指人们在认识上所遵循的方向和道路。对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从物质到意识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另一条是从意识到物质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与此同时,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正确的思想路线,如实地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错误的思想路线,歪曲地反映着客观现实。
  
  思想路线的斗争,在阶级社会里反映着敌对阶级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斗争,也是思想路线上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反映着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代表进步阶级的正确思想路线是在同代表保守、反动阶级错误思想路线的激烈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思想路线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舍,阶级消灭了,由于仍然存在着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而反映这些矛盾的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的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依然会存在。
  
  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的斗争往往是政治路线斗争的先导,又是政治路线斗争的反映,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林彪反党集团鼓吹的天才论,贯彻的是一条抓意识到物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这条路线就是为他们在政治上反党篡政的反革命活动服务的。
  
  毛主席说:“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我们要在实践中,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为指导,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思想路线归根结底是一个世界观问题。批林批孔和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进行反修防修的重大措施。我们要在这场斗争中,不断提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恩格斯说:“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1页)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称为不可知论,主要代表是休谟和康德。大多数哲学家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但其中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心主义主张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以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为基础的,它同唯物主义关于这个问题的主张是根本对立的。旧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则出发,承认思维能反映存在,两者有一致的关系,但它不懂得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不懂得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把思维看作只是对存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这是形而上学地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原则,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是对立的统一,即思维和存在在实践基础上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毛主席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矛盾论》)思维和存在这对矛盾同一切矛盾一样,它们相互依存,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一切修正主义者都拼命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原理。伯恩施坦公开反对这个原理,把它歪曲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