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哲学小辞典马克思哲学部分-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辩证法和绝对主义是根本不相容的。辩证法认为,绝对和相对是对立的统一。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没有脱离相对的所谓绝对。马克思主义承认绝对真理,但坚决否认有离开相对真理的所谓绝对真理、永恒真理。真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的,所谓“终极的、最后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论》)
  
  机械论 一种形而上学发展观,它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用外力推动来说明一切运动。
  
  机械论形成于十七和十八世纪的西欧。十七世纪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法国的笛卡儿,十八世纪法国的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都是机械论者。拉美特利所著的《人是机器》是机械论的一篇代表作。机械论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于当时只有力学比较发展,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人们的头脑中占了统治地位以及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
  
  十九世纪的庸俗唯物主义者和机械论的自然科学家,也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也是机械论者。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断言,自然界是“任何地方都不可断开的同类现象的链条”,它的作用是“纯粹机械的”。英国物理学家格罗夫(1811—1896年)认为,“物质的其他状态是运动的变形或者最终会归结为这些变形”①,把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性抹煞了。德国物理学家耐格里(1817—1891年)认为,一切质的差异只有在能够归结为量的差异时才能说明。他们企图把各种物质形态的质的差别归结为同一的最小粒子的结合所造成的纯粹量的差异。恩格斯指出:“因为除现在流行在德国各大学中的最平凡的庸俗哲学外,我们今天的自然科学家对别的哲学一无所知,所以他们才这样应用诸如‘机械的’一类的术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97页)
  
  机械论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同唯物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有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机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低级形式。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的形式,但不能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从一种运动形式过渡到另一种运动形式都是质变、飞跃,都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因此,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是根本错误的。
  
  机械论者抓住事物的某一侧面加以绝对化,否认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例如,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和实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矛盾,只承认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的主要。的决定作用,不承认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是片面的、错误的。毛主席针对这种错误指出:“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矛盾论》)
  ①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91页
  
  此外,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把一种原理呆板地到处搬用,这也是机械论的一种表现。例如,把适合于一定时间、地域和性质的战争指导规律,呆板地移用于不同的时间、地域和性质的战争,这是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也是错误的。毛主席针对这种错误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57页) 


  均衡论 一种形而上学谬论,也叫平衡论。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平衡或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绝对平衡是物质的一般状态或原始状态;各种对立力量的发展总是趋向平衡、稳定;事物只有渐变、进化,没有质变、飞跃;平衡、稳定是正常的状态,不平衡、斗争、革命是不正常的状态。
  
  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资产阶级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他用“力的平衡”来解释整个宇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或者已经平衡,或者正在走向平衡。一切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均衡状态。“我们到处都发现趋于平衡的意向”①。有机体的进化是“内在的情况同外部世界趋于平衡”的结果,“人类心灵与环境将逐渐谐和”,社会政治生活也是趋向平衡,即各种对立的共存。“完善”或“力的平衡”是发展的极限。社会组织的理想状态是一种静力学的静止状态,即个人和环境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平衡状态。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一切都达到平衡。他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说成是“均衡的破坏”。马赫主义者也鼓吹均衡论,马赫胡说什么:“我们可以按照我们本身的肉体均衡和精神均衡,推论出自然界一切过程的均衡……”①。
  
  ①《基本原理》
    
  均衡论是资产阶级反对唯物辩证法的反动工具。它把相对平衡绝对化,否认了各种矛盾和矛盾各方面力量的不平衡性。事实上,“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59。页)不平衡则是绝对的、经常的。任何复杂过程,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力量对比是不平衡的。任何一对矛盾,矛盾双方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矛盾论》)
  ①转引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73页
  均衡论也是机会主义路线的理论基础。在苏联消灭富农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关键时刻,布哈林鼓吹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和社会主义成分应当均衡地发展,主张资本主义、富农经济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斯大林指出:“这种理论的目的是要保持个体农民经济的阵地,用‘新的’理论武器把富农分子武装起来反对集体农庄,破坏集体农庄的阵地。”(《斯大林全集》  第十二卷128页)现代修正主义者鼓吹所谓“均衡裁军”,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保持“均势”。这不过是骗人的鬼话。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一方竭力追赶和力图压倒另一方,它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既谈不上什么“均衡裁军”,也谈不上什么“均势”。现代修正主义者宣扬这套谬论,是为社会帝国主义推行霸权主义服务的。 


  循环论 一种形而上学发展观,认为事物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而不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在循环论者看来,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经历了千万个春秋之后仍然如此,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循环论者往往抓住每年总是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每天总是白天到黑夜、黑夜到白天的循环往复等现象,力图证明他们的循环论是正确的。其实,这不过是把事物运动形式上的反复循环,用来掩盖事物内容上的发展。
  
  把这种周而复始的形而上学谬论,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就是历史循环论。它把社会历史看成是走马灯式的绝对的循环,没有质的飞跃,没有任何进步。我国战国末年的邹衍,把原来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硬套到社会历史的发展上去,创立了所谓“五德终始”说,把朝代的变换看成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循环往复。西汉儒家董仲舒提出了“三统”说,把夏、商、周等朝代的兴亡说成是什么“黑统”、“白统”和“赤统”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更替。德国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尼采,用历史循环论来反对发展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