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一个人在修慈的时候,他可以去除嗔恨心,所以慈和嗔恨是直接对抗的;悲,如果一个人修悲可以对抗伤害的心,残忍、残酷的心。所以修悲可以对抗残酷,伤害;修喜可以对治妒嫉;修舍可以对治过度的紧张、过度的执着。

但是修慈、修悲、修喜、修舍也会失败。

如果一个人修慈修出贪爱来、很执着一个人,这个是失败;

修悲修出看到别人在痛苦,也在流泪。感觉好像你是很慈悲,其实这种悲和忧悲的悲是相应的。我们修悲不是想到别人的痛苦,我们自己在流泪,这个不叫悲,这个是称为世俗的悲哀的悲。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修悲,这种悲是悲悯,当我们见到众生时,我们希望他没有痛苦,而不是取他的痛苦自己一起痛苦,所以这个是不同的。我们说悲有拔苦,有希望别人脱离痛苦的这种祝愿,这个才叫做悲。所以悲和我们跟别人一起流泪,别人在哭、我们也抱在一起哭,这种悲不叫做悲,这个就是悲的失败;

喜,喜的失败就是当你见到别人的成就的时候,你高兴、兴奋的不得了,手舞足蹈,这个称为世俗的喜。变成兴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种喜是失败;

而舍,如果由于过度的中舍,你的心变得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是和世俗的舍,就是愚痴相应的舍。

所以慈、悲、喜、舍的成功,慈就是衷心地祝福一切众生快乐;悲就是衷心地愿一切众生免除痛苦;喜就是衷心地愿一切的众生不会失去他自己的成就;而舍就是对一切的众生都思维业果智,而保持平等,不会过度也不会不足。

失败就是慈变成一种贪;悲变成一种悲哀;喜变成一种兴奋;舍变成一种麻木。这是既有成功又有失败。

当我们了解了慈、悲、喜、舍的作用之后,我们应该要时时去培育这种慈、悲、喜、舍的心。慈、悲、喜、舍惟有面对着众生或者我们心取众生为所缘的时候生起的。例如:我们在讲到正念、讲到正知、讲到慧的时候,即使我们是观照名、色法,这些都可以;但是慈、悲、喜、舍取的往往是概念法,就是有众生、有有情这样的概念而培养起来的心。

其中,如果我们修慈可以达到初、二、三禅;悲、喜也可以达到初、二、三禅;而修中舍、修舍无量心直接证得第四禅。这个是无量心(appama¤¤à)。

接着我们再讲最后一个心所。最后一个心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心所,是无痴 (amoha),amoha 又称为慧根 (pa¤¤indriya)。在经典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表达这种心所的名词,佛陀用很多种角度、很多种方式来表达。例如:讲到智(¤àõ;a) ,讲到慧(pa¤¤à); 讲到正见(sammà…diñ;ñ;hi) ,讲到明(vijjà),讲到择法(dhammavicaya),这些都是属于无痴的不同的名字(异名)。或者我们一般又把无痴称为慧。到底什么是慧呢?

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了,由于慧有很多种,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讲慧的话,未免会造成混乱。所以在《清净道论》里面就用一句话来解释: Kusala…citta…sampayuttaü vipassanà…¤àõ;aü pa¤¤à。与善心相应的观智为慧。

慧的特相是通达诸法的自性,也就是叫做dhammasabhàvo ppañ;ivedha lakkhaõ;a ,这个是无痴或者慧的特相。在这里什么是诸法自性( dhammasabhàvo )呢?什么叫做诸法的自性呢?在maha…tīkā里讲到“Dhammànaü sako bhàvo; samàno ca bhàvo dhammasabhàvo。 ” ,它的意思是诸法自己的本质以及共同的本质为诸法的自性,也就是说诸法的本质、诸法的性质称为诸法的自性。

我们说到的慧就是透过通达了解诸法的两种相:一种是自相(salakkhaõ;a) ,另外一种是共相(sàma¤¤alakkhaõ;a) 。

什么是自相呢?自相就是一切究竟法的本质。例如:在maha…tīkā里面就这样讲到,透过去把取地界的硬的相、坚硬相,这些称为自相。我们说到任何的究竟法都有自己的相、味、现起、足处(特相、作用、现起及近因),这些称为自相。

例如:我们讲到的地以坚性和硬性为它的自相;水界有黏结、流动、湿性是它的自性;火界有暖性、变熟性为它的自性;风界有支持,这个是它们的自性,是不是?它们自己的相。

心有识知所缘的自性。例如:我们说到的念,念就是有把心沉入所缘的这种自性,这些都是属于一切究竟法自己个别的特点、特征,这称为自相(salakkhaõ;a)。

什么是共相呢?一切的究竟法都拥有anicca、dukkha、anatta(无常、苦、无我)的共同的本质,这称为共相。

所以,当我们在修维巴沙那vipassanà的时候,在培育观智的时候,所观的就是透过自性相和共相来观照。在修名色差别智和缘摄受智的时候,我们观照的是究竟法的自相。到了思维智一直到行舍智的时候,我们观照的是究竟法的共相(无常、苦、无我)。

所以慧所取的所缘,如果是从培育观智来说,它取的所缘是属于究竟法。究竟法依其自性又可分为自相和共相两种。慧的作用是破除遮蔽诸法自性的痴暗(愚痴、迷惑和黑暗);表现为不迷惑;近因是以“拥有定者能如实知、见”之语,故说定是它的近因。这些都是《清净道论》里面所作的定义。在《清净道论》里面说过的,它引用了佛陀在《增支部》里面讲到的一句话:“拥有定力者能够如实知见。”这句话把它当成是培育观智的近因。但是由于一切的慧,它都必须拥有如理作意才能够生起。所以,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如理作意也可以说是慧的近因。

讲到慧,它又与想以及识有什么区别呢?想就是叫做sa¤¤à,识就是心识的识、意识的识,叫做vi¤¤àõ;a。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想、识和慧,它们都能够了解、能够取得、能够把取对象的本质,但是它们还是不同。

想可以知道所缘的,这个是青色,这个是黄色,但是它不能够通达它们的特相;而识,它可以知道这个是青,这个是黄,还能够通达它们的特性,但是,它不能够使道生起,就是不能够培育圣道;而慧可以,既可以通达它们的这个是黄,这个是青的相,而且还能够通达它们的特相,而且还能够让道生起。

在《清净道论》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想、识、慧三者的区别。好像在柜台里面摆着一堆货币,一个天真的小孩当他看到了货币的时候,他可以知道这个货币的圆、方、颜色,但是,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些钱可以拿来买东西;而一个农夫,他知道这钱的圆、方、形状、颜色,而且他还知道这个就是人们拿来可以买东西,可以交换的货币、金钱;而另外一个银行家,他不仅仅可以知道这些金银,这些货币的形状、颜色、方圆,还知道这些可以拿来做货物交换的货币。而且他只要一看这些货币,他就知道这些货币是真的还是假的。他甚至知道这些货币是哪一年造的,是在哪里造的,是哪一个村子,哪一个造匠、造币师造的,他都可以知道。在这里,一个小孩面对着这些货币的状态犹如想;而一个村夫,一个农民面对货币的状态犹如识;而一个银行家面对货币的这种状态,称为慧。

慧有种种的慧,有一种慧,是属于一般非佛弟子都能够生起的慧。另外一种慧是属于在佛陀教法里面才拥有的慧,而且还是属于出世间的慧——无漏的慧。

佛陀在《中部》第117经《大四十经》里面讲过,佛陀说:“诸比库,什么是正见?诸比库,我说正见有两种:诸比库,有正见是有漏、福德分、所依之果报;诸比库,有正见是圣、无漏、出世间、道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陀说有两类的正见。一类的正见是有漏的,就是它可以导向有烦恼的,但是由于这种慧可以带来福德,带来果报,它还能够在轮回当中带来福乐的果报。所以所依就是我们说到的Upādi。Upādi就是这个生命,带来生命的身心。这一种正见当我们培育之后,它可以在我们以后的轮回当中带来福乐的果报。

而另外一种慧,一种正见是圣的,就是圣者,属于出世间的,属于没有烦恼的,称为无漏的。是属于道,就是圣道的道,作为圣道的成分,称为道智的。

【诸比库,哪种正见是有漏、福德分、所依之果报呢?“有施、有供养、有献供,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