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常见心理疾病--异常表现-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式很自然地影响到网迷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同时,人类没有能力战胜自己的私欲,尤其是不能战胜自己征服别人的权欲和比别人强的优越感。比如,一个高级程序员编程时,搞出一些病毒,有时纯粹是为满足自己破坏电脑程序的心理要求,并不一定是为了从中获得什么直接的实际利益,这就是网络人格变形扭曲的情形之一,在破坏行为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第三,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太大,也迫使一些人躲到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从网上所得到的快乐和满足,使他们感到仿佛自己能驾驶世界、暂时回避了现实社会中的忧愁和烦恼。渐渐地,人就像巴浦洛夫的狗记住铃声会带来食物一样,一听到调制解调器的声音,就会兴奋不已。这样的结果在心理上出现两种效应:一是使处于征服欲望支配下的个体的自尊、自信感得到虚幻的满足;二是由于这种自我给付的虚幻满足,导致心理适应能力的降低,自我调整功能失衡,强化了人格变异。
  3.个性心理因素
  辛辛那提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内森·夏皮拉发现他的网络成瘾症患者中,大多数人在成瘾前患有躁狂抑郁症和社交恐怖症。卡内基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者的研究,以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都显示,网络人格变异在现实社会中变异之前具有下列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网络人格变异者,存在有口唇期满足的创伤。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保留了对代表母爱的温暖、关怀、安全等美好感觉的回忆和思念。网络成瘾者,通过上网,重新获得了这种从口唇期结束后,就似乎消失而又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满足感。成年后,受到挫折,如工作上失利,社交恐惧,失恋等,为了寻求解脱,沉溺于网络之中,可依赖的网上刺激得以弥补口唇期未满足的创伤,网络成了精神激动剂、成了继发性获益的促进剂,成了唯乐原则的实现地。
  四、网络人格变异的心理特征
  第一:网络人格变异者的意识是清醒的,认知能力也保持完整。它是在智力活动无明显缺损的情况下,出现情感反应与行为活动的明显障碍,其情感反应为〃情感冷漠症〃,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变化,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或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对他人(包括亲人)感情淡薄甚至冷酷无情。例如:某高校的一位大四男学生,在网巴里面对声泪俱下的母亲,仍手拿鼠标,眼盯屏幕,无动于衷;而母亲对眼前这个已连续七天呆在网巴里蓬头垢面,面黄肌瘦的儿子也毫无办法。。。。。。。这情景令人瞠目结石,倍感不可思议,然而却是真实的存在,而且日益增加。其行为活动上表现为,除上网之外,其余活动在偶然动机和本能欲望支配下,自制力很差,且常常与网络之外的人发生冲突,结果不仅使周围的人蒙受伤害,自己也受损失,或者不参与任何群体活动,沉浸在虚拟世界那相对更容易的成功和满足之中。
  第二:网上的生活缺乏真正的压力,这对于某些人来说,犹如进入一个永远的避风港,在那里只有自己,此时此刻的自己,没有别人,也没有现实的责任,其行为只由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从不考虑他人或社会的需要,这种人格的人往往把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都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误,不能正确地对待,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检讨,缺乏责任心和道德感。
  第三:由于在网络上,空间距离的存在,每个人都敞开胸怀,畅所欲言,从中发现自我,或实现理想中的自我,这种在传统心理环境中不能满足的心理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可形成心理定势,客观上形成对这种心理环境的依赖,最初只是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只有等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正常。最后,可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非要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第四:几乎所有的网络人格变异者,都不会主动的提出自己有问题,要求得到解决,对他们来说,〃解决〃意味着快乐的消失和失去朋友,意味着被网络世界拒绝,那将是十分痛苦的是。所以,尽管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评价标准,但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而拒绝帮助,无论使用什么治疗手段,对这种具有变异人格者的作用都是收效甚微的。
  第五:由于网络上的行为没有相互见面的直观感受,以致于在理智上认为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活动应该如何,而实际上办不到,长期处于心理发展不协调,心理活动紊乱不安。他们很难用心去体会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和自己造成的痛苦和不安,此外,网络行为缺乏外在力量的监督,网络中人通常并不把自己的网络行为同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网络行为成了即时行乐的随心所欲之举,但皮格马利翁效应怎么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中出现。
  五、对网络人格变异的矫正
  由于变异性网络人格者缺乏相应的自我认知和积极改变自己的能力,再加上良性相助的环境力量较弱,纠正起来相当困难,这尤如戒毒一样是个世界性的难题,除非采取强制性的手段,所以目前就如何矫正网络变异人格,仍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认识。首先,要提高这些人的认知领悟能力,让他们把导致自己上网入迷的苦恼事件和行为领导到意识之中,抓住问题的关键一件一件的讨论和领悟,帮助他们生活在〃此时此地〃的现实之中,通过体验而获益是促进改变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次,尽可能的配合家属为他们制定出新的适当的生活方式。对不同变异人格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强迫性人格可采取森田疗法,反社会人格采取操作性行为控制疗法,厌恶疗法,分裂型人格采取社交训练和兴趣培养法等。最后,具体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扩大交友面,把对网络的依赖转移到新的兴趣上来,多参加集体活动,会有助于重塑人格。
14.为什么人格易常的人易于犯罪
  在犯罪者中人格障碍占10。6%。他们一般在1…6岁时的特点是盲目服从,7…16岁时易受外界影响,易导致人格发展畸形。这些人主要表现为高度的冲击性和攻击性;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敏感多疑,对人不信任,抱有仇视;暗示性高,自我中心,感情用事,爱说谎;具有环境不允许的特别叶嗜好;性欲早并强烈。可见,人格异常的人之所以容易犯罪,这与人格异常所故有的心理病理学的特征有关。
  造成人格异常的因素主要有:
  遗传因素。在人格异常亲属中,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
  脑发育因素。研究表明,人格异常与大脑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
  家属因素。儿童期不幸,喪母、父母离婚,管教不当,粗鲁苛刻与溺爱怂恿等对儿女影响是很深刻的;
  教育因素。包括幼儿教育、学校教育、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等各种教育方式也会对人格异常有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等也与人格异常有关;
  疾病因素。有些人虽无典型病史,但事实上在分娩、婴幼儿和儿童期患过不明显的、末引起注意的躯体疾病,这也会影响脑功能的正常发育。
  对人格异常人采取的措施,从医学角度讲,要提倡〃优孕、优生、优养〃;
  从社会角度讲,应调查影响人格形成的社会问题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治理措施;
  从文化方面讲,要加强精神卫生的教育和宣教传;
  从法律角度讲,应加强法制教育和有关科学知识的学习。
  要注意区分正常人格与人格异常、分别采取不同防治办法。
  总之,要造成一个良好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人能身心健康、好学向上,这样,不良人格和人格异常以及相应犯罪也就势必会减少。家长和教师应学点心理学和精神病的知识,以便给青少年讲点心理卫生常识,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已,如何适应环境。此外,要细观察并重视他们的各种行为变化和表现,及时请精神病科医师和心理学者检查,早期诊断,及时制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