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讲 老子谈饮食之道-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就是说你是个无道的昏君。他不愿意死后被人称为昏君,因此就是死不瞑目。后来改了个“成”字,这是表扬性质的,“安民立政曰成”,于是他合上了眼。历史学家写得太生动,太有声有色了,令人忍俊不已,叫后来的人读了真佩服一支生花妙笔啊!不过这里还有智慧,因为熊掌这东西,你想要煮熟多不容易啊,那时候没有高压锅啊,所以得花好长的时间,历史记载好多厨子因为到了王公贵族要吃熊掌的时候,还没有煮熟,就被杀了,多可惜啊!所以,楚成王提出的要求的深层可能还伏有一计,即是利用煮熊掌的时间很长,希望有救兵来改变局势。可是对方也不笨呀,当然不会同意的。熊掌啊,熊掌,要说的太多了,令人感慨不已! 
  味无味
  《老子》又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63章)这是一个高级的人生智慧,是深刻的饮食之道。什么叫“味无味”?这里有几层意思。
  一是要从无味中间体味出有味道、大味道、美味道出来。这是多么深刻的智慧啊!你看,菜根当然比不上你那山珍海味有味道,粗茶淡饭当然比不上你那丰盛佳肴有滋味。但是我能体味出菜根的美味来,我能从粗茶淡饭中体会出饮食的恬淡来,我能从菜根、粗茶淡饭中咀嚼到生活、人生的一种安宁、一种平淡、一种安全、一种闲舒来。这不就是饮食的深刻道理吗?
  二是已经体味出味来,又不露声色,就像无所玩味。这又是何等的修养!比如你吃到了最美好的饮食,你好像没有体味到,毫不矜持夸耀,毫不感到比别人高了一等,富了一等,贵了一等,优越了一等。你不因此搞乱了心志,你应该知足,应该转向,应该注意饮食的平衡。反过来说,你吃了最糟糕的饮食也不觉得比他人低,比他人贱,比他人差!你也不要搞乱了自己的心志,不必去挖空心思、朝思暮想地向往那些山珍海味!
  老子他老人家大约一定是这样的,你想他在国家图书馆当馆长,总会参加不少高级宴会,当然也吃过不少山珍海味,至少要比平民吃得好多了,但是他能“味无味”,把美味当作无味,不动声色,不老想着它,惦记着它,不希望吃得越来越美。老子还是那颗平凡饮食之心,“味无味”,平时吃那些普通的饮食而津津有味。这应当是他长寿的一个原因。
  虽然孔子是儒家,老子是道家,似乎“道不同不相谋”,但是在饮食之道上,他们都讲究“和”,讲究道道,因此理念相沟通;其实不管是哪个学派,在正确的规律指引下,会走到一起的,这也就是殊途同归。《论语》中记载孔子对饮食要求可挑剔啦,比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你看饮食的米谷要精而又精,肉要切得细而又细。烹调不当,他不吃。不到该吃饭的时候,他不吃。没有肉酱调味,他不吃。肉割得不方正,他不吃。街上买来的熟肉,他不吃。街上买来的酒,他也不吃。
  今天的人要说了,你不说,我还对孔子印象好好的,是个圣人,你一说,怎么是这样一个疙疙瘩瘩的人啊!不是的,你看他的饮食之道真不简单。从他那些这不吃,那也不吃中,就能发现一个秘密,就是讲卫生,保护身体,注意健康,珍惜生命啊!另外,他又是一个充满审美情趣的人,在饮食上也是审美的,所以他要求美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又是有深层理念的人,他要“克己复礼”,饮食也有合于礼的要求,所以“割不正不食”,你把肉切割得歪歪扭扭的,又不美感,又不合礼数,孔子就不吃。但是孔子又是个大智慧的人,他很爱喝酒,也没有戒酒,据说能饮“百觚”,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饮大杯子百来杯,喝得够多的了,而且孔子不规定一天喝多少,一顿喝多少,但是他从来不让自己喝醉,这就是“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就是孔子的智慧!不过,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孔子怎么喝了百来杯酒还不醉,那是那个时候的酒还没有烧酒,酒的度数很低的,否则孔子他老人家早也是烂醉如泥了。孔子又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很爱吃肉,但是从来不让吃肉超过饭食的量,这就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好厉害的孔子,饮食多注意啊!因此他也能高寿,活了73岁,而当时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三、四十岁。
  这是孔子饮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如孔子自己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你看,孔子多洒脱!他能享受美食,也能审美粗劣的饮食,当他吃粗饭,喝冷水时,他也很快乐!有人说,他真这样吗?是的,真这样!孔子一生坎坷,他曾经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来到陈国、蔡国的地方。陈国、蔡国的官员们害怕孔子到了楚国后被重用,对他们两国不利,就派兵把孔子他们包围住了。孔子那儿粮食吃光了,大约只能挖点野菜吃了,跟随他的人都饿得起不来了,可是孔子不动声色,依然讲诵诗书,抚琴歌唱,你看,这就是孔子吃菜根度日时的乐观心态。当然孔子也不傻,一面派了子贡到楚国请来救兵,最终解了围。
  从上面的两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还真与老子所说的饮食之道相吻合,就是能够“味无味”。一方面他能享受美食美酒,但并不贪欲,“不及乱”,“不胜食气”,不沉湎在酒肉的追逐中,不动声色,不搞乱了自己的心志。一方面他又能从像粗食冷水、野菜根那些饮食中体味到别人体味不到的味道,而且是那么地快乐!“味无味”真是饮食中的高级智慧!
  甘其食
  《老子》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大家比较熟悉,大体意思是:国家要小,人民要少。使百姓不使用先进的器械。使百姓看重死而不愿意迁移到远方。虽然有船和车,但是不使用;虽然有装备很好的兵,但是不使用。使百姓结绳记事。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当然有些观点是有问题的,但是从饮食来说,“甘其食”却很有大智慧。
  当时的百姓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都吃不到肉,只有做官的人才常吃得到肉,所以做官的人被称为“肉食者”。老百姓虽然吃得不好,但是老子指明一个饮食大道理,即是一个普通的人面对自己的普通饮食应该理直气壮地说:“OK!”说:“甘美!”后来中国又有一句谚语:“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从粗茶淡饭中尝到分外的香!这是多么高级的智慧!
  另外,老子又提醒他人,那些权贵们,即使是拥有了可供饕餮的美食,也不要忘记对此说:“不!”应当不忘记,从那些普通的饮食中也能品尝到“甘其食”。
  西汉枚乘写了篇《七发》很有名,当时楚国的太子有病,有一个叫吴客的去看他,就讲到饮食问题:贵人之子,“饮食则温淳甘脆,脭醲肥厚”,“甘脆肥脓,名曰腐肠之药”,指出美味的酒肉,这叫腐烂肚肠的毒药。你看多可怕!这位吴客举了许多佳肴,比如:有煮烂的熊掌、豹子的胎仔、野鸡肉、小牛肥肉、肥狗肉汤、鲜鲤鱼片、兰花泡的酒等等,真是美食琳琅满目啊!可是这些都可以变成“腐肠之药”,毒害人们。一直到今天,这句话还没有过时,还是可以作为警钟长鸣的!这就是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成为“腐肠之药”了!你看,美味这个东西把握不好就由美变成丑,由益变为有害,甚至变为毒药了。 
  我们一说起宋代的陆游,就想起他是一个爱国诗人,还有那个沈园的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故事,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养生家。他活了85岁(公元1125…1210),写了近万首诗,是个难得的古代长寿诗人。他就从老子那儿得到了很多道道,比如饮食,他就说过;“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食粥》)陆游中年有了胃病,后来得到了张文潜粥疗之法,除了病,深受其益,深有感慨地写了这首诗。这就是“甘其食”,“甘其粥”了。
  这粥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老百姓常吃,但是此中有养生之道。据说黄帝那时就发明了粥,中国粥文化的历史太悠久,沉积太丰富了。唐代白居易有诗句说:“粥美尝新米。”他说粥是多么审美啊,用新米熬的粥尤其美啊!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十分赞美地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