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炉,使汉冶萍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钢铁煤联合企业。企业的管理体制也从最初的官本官办发展到官督商办以至完全商办。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互相厮杀,无暇东顾,加以战争需要,汉冶萍公司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又购置开办了一批附属厂矿,投资兴办了一些合资企业。
  改造后的汉阳铁厂面貌为之一新,产量与质量大幅提高。生铁产量1902年为15825 吨,1908 年增至66410 吨,1910 年猛增至119360 吨,1919 年达166096 吨,为该厂建厂以来的最高记录。炼铁耗焦也从1904 年的1。75 吨降到1910 年的1。05 吨。钢产量在1907 年新建平炉恢复生产后,至1919 年增至50113 吨。钢的品种除钢轨外,还有方钢、扁钢、等边与不等边角钢、工字钢、槽钢、丁字钢和八角钢等多种,钢中含磷降至0。012%。质量提高使产品信誉大增,销路顺畅,不仅国内有大批客户,而且远销至香港地区和日本、美国等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除汉冶萍公司有较大发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阳泉和石景山等地钢铁企业也先后起步,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1840 至1919 年,钢铁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开始新法冶金,其中又以汉冶萍公司为代表,它是一座铁钢煤的联合企业,并与军工、铁路等行业发展紧密相连。
  有色金属经过洋务运动,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官办的采用新式机械的厂矿。如漠河金矿等。同时,民族资本的金属工业也有所发展,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十多年中先后开办的有色金属金、银、铜等民营厂矿约有16 家。甲午战争后,矿冶业更加受到重视,自1904 年至1911年又先后开办了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有色金属矿场12 处,如麻哈金矿、黄金洞金矿、观都金矿、赣州铜矿、水口山铅锌矿、蒙自锡矿、铜仁锑矿等。同时外资开办的矿场也逐渐增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①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476 页。① 刘汉明主编:《汉冶萍公司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195 页。矿冶业的发展推动了金属工业技术的引进,使我国的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但就总体而言,技术水平仍然是相当落后的。
  在采矿技术方面,这时的金属矿山开采的设备和工艺还很落后,大多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仅个别矿山使用机器开采。如1909 年,官商合资集股成立的个旧锡务有限公司,从德国订购新式设备,1913 年开始机械化采锡。1927 年,平桂锡矿在水岩坝设模范锡矿场,采用砂泵、水轮开砂锡矿。对于地下开采,绝大多数矿山没有地质勘察报告,只有极少数(如云锡、水口山、锡矿山、大吉山等)凭露头和地质构造推测和估算,提出矿床评价报告。开采时也没有正规的开拓系统和采矿方法,一般是从矿体露头起,掘进弯曲而起伏不定的狭窄坑道,追踪矿脉或矿体,见砂采矿,采富弃贫。当时较先进的矿井是我国的第一口新式矿井——水口山铅锌矿一、二坑。1904 年水口山铅锌矿聘请夏佐卿于老鸦巢建成第一坑斜井,并装设锅炉、抽水机、吊车、铁轨,利用机械排水和运矿石。1914 年,在第一坑附近开第二坑竖井作为主风井,以后又陆续开拓三坑斜井和四坑盲井,形成一个竖井、盲井和斜井的联合开拓系统①。1916 年,板溪锑矿也开始采用西法开采。
  在选矿技术方面,这时的选矿技术大多停留在落后的手工拣选和重力淘选方法。如锡选矿大都沿袭锤碎、马磨、人挑运搬、手工洗选方式。锑选矿则先将采下的矿石在窿内用肉眼分选一次,运至地面,以铁锤敲去矿砂的废石;将青砂(高品位硫化锑)与花砂(低品位硫化锑)分开,这叫锤选;再把粒度在10 毫米以下的碎粉砂置于篾筛中,浸入水桶,以手捧筛旋转震摇,矿砂留于筛底,细末及泥土沉入桶内(即淘选);最后将淘选时沉入桶内的细泥砂置于三合土斜槽的高端,经水流使较轻的泥土与细砂分开(称为滴尘)。这时期较先进的选矿设施和技术是1909 年水口山铅锌矿建成的选矿厂,该选矿厂能处理非手工所能选别的铅锌混杂砂,是我国第一座机械重力选矿厂。主要设备有鄂式破碎机、对辊破碎机、圆筒回转筛、淘洗箱、威尔夫勒洗床等50 台,日处理矿量200 吨。全厂以蒸汽为动力,设有锅炉3 台,共120 匹马力。厂内装有手动吊车,原矿及废石利用卷扬机运输①。另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个旧选矿厂碎矿、磨矿和矿砂选别采用了碎矿机、磨矿机和摇床。
  在冶炼技术方面大多仍采用土法冶炼。
  铜的土法冶炼工艺是先焙烧矿砂,然后进入鼓风炉冶炼,得到冰铜,进一步吹炼即得到粗铜。用土法炼出的粗铜一般只含铜85—90%,要得到精铜需要将粗铜放入反射炉精炼。1912 年云南会泽开始用反射炉精炼铜,炼出99。5%的精铜。
  铅的土法冶炼,当用氧化矿原料冶炼时,将氧化矿直接加入鼓风炉,在高温下被木炭还原,熔铅从炉底流出。用硫化矿原料冶炼则要先脱硫,然后在鼓风炉中还原得铅。1910 年湖南建立黑铅炼厂,从美国采购机械设备,以鼓风炉火法冶炼。这是我国当时唯一西法炼铅的炼铅厂,能日炼铅砂50 吨。锡的冶炼在二十世纪以前普遍采用人力鼓风的土鼓风炉冶炼。1910 年①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9 卷《工业矿产志·冶金工业》,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第76 页。
  ①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9 卷《工业矿产志·冶金工业》,湖南出版社1991 年版,第77 页。
  云南锡公司开始采用水箱鼓风炉和煤气反射炉炼锡,因效率低而继续用土炉冶炼。
  我国近代锑的冶炼技术有很大进步。1896 年粤商黄大成创设大成公司,从日本引进冶炼生锑(硫化锑)技术。1908 年梁焕奎兄弟创设华昌公司,从法国购得赫得士米德发明的蒸馏炼锑法专利,用挥发焙烧还原熔炼法从低品位矿砂中炼出纯锑,1909 年工厂投产。我国锑冶炼在工艺上有许多独到之处。一是华昌公司的赫氏焙烧炉经我国工人的实践,建成中国式挥发焙烧炉(俗称直井炉)①,大大提高了冶炼的质量和产量。这种焙烧炉不受赫氏专利的限制,故而遍及全国各地。二是高品位的氧化矿经破碎还原后直接还原成纯锑。三是把炼纯锑后的泡渣再炼纯锑,即将还原熔炼所产炉渣先在反射炉或坩埚中重熔还原成粗锑,然后在反射炉中炼成纯锑。
  土法炼汞的土灶有蔑篓灶、葫芦灶、土圈灶(又称气包灶)三种,它们的冶炼方法一样,不过焙烧、冷凝部分形状各异,大小不同。1901 年贵州铜仁万山汞矿采用与英法水银公司1902 年竖炉炼汞大致相同的炼汞技术。
  在1949 年前我国炼银一直采用如下的方法:先在水中淘洗含银的矿石细粉,得到精矿(称为“矿肉”),然后拌之以糊粉使成团,进行烧结,得到烧结块(称为“窖团”),再将“窖团”加入鼓风炉内冶炼,得到含银的铅,最后用灰吹法将铅氧化成密陀僧(PbO)除去,便得到银。云南、贵州等地近代仍采用类似上述的方法炼银。
  土法炼锌使用马槽炉,其工艺是将氧化铝矿和还原用的煤粉混合后装入陶质蒸馏罐内,罐内接漏斗,加上铁盖,将罐排列于长方形土砖炉格上,加灼炭于格间,再加炭团,随着温度升高,锌质还原上升遇铁盖凝集,沉入漏斗凹处,取出放入模中,即为锌块。
  ① 赵天从:《锑》,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年版,第5 页。
  第四节交通铁路从1840 至1919 年,中国的铁路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从华北、东北向全国各地延伸扩展,至1919 年,我国铁路总长达10926 公里①,为日后铁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1840 年以后,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攫夺,至1919 年,列强在我国修筑的铁路达3755 公里,约占我国铁路总长度的34。4%②。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是在控制与反控制、掠夺与反掠夺的斗争中艰难地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铁路的开创1876 年英国怡和洋行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