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 至14两,子茶售银跌到5 至7 两。光绪十五年(1889),江西茶行还联合进行压价,致使付给生产者的茶价从每斤350 文下降到270 文。
  在银钱比价上玩花样,也是商人进行剥削的一种手段;至于收购时使用大秤,在重量、价格上做文章,则更是惯伎。
  综上所述,从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各种主权尤其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外国资本主义在商品侵略的同时逐步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他们扶植的中国买办商业资本,使刚兴起的私人资本主义近代商业逐渐买办化。这说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中国的商业也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在国家独立和主权丧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国内市场、对外贸易等商业活动都为外国资本主义所控制。
  第二节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支配下的中国贸易资本输出和外国资本主义支配下的中国贸易1。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
  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数量不多,总税额不过2 至3 亿美元。甲午战争为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打开了通路,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的时期。它们攫取了在中国设厂、开矿、修铁路的一切投资特权,获得了大规模对华投资的机会。在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之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扩大了投资范围,并由清廷提供了在华投资的安全保障。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者更加投靠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环境更好,投资额增加更快。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 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 至8 倍;1914 年达到22 亿美元以上,比甲午战争前增加8 至11 倍;1930 年则已接近35 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11 至15倍。在投资者中,以美国、日本增长最快,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1914年,外国在华投资,英国增长93。1%,美国增长24。8%,法国增长33。51%,德国增长28。27%,日本则为44。7%。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2。国民经济中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形成。
  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通过商品输出和从中国掠夺原料、土特产的商业流通活动实现的。外国在华所建企业也限于对华贸易的服务行业,地点多在通商口岸租界之中,工厂不多,规模不大。其产品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很小,没有形成一种经济成分。
  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后,外国在华投资大大增加,投资范围扩展到有关中国国计民生的工矿业、能源业、铁路航运业等重要产业部门。目的在于生产就地销售的商品。外国在华产业资本在中外产业资本总额中占70%以上的优势地位,其中对华贸易业投资也迅速增长。在中国经营贸易的外国资本商行,光绪十八年(1892)为579 家,1913 年为3805 家;在华贸易投资总额1914 年为1。42 亿美元,占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的14。2%。随着外国在华贸易投资的增长,洋行势力迅速扩大。甲午战争后,在中国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商行,除了怡和等一些早就设立的洋行外,还出现世界性垄断组织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像英国的烟草公司、利华肥皂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国资本的美孚油公司、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钢铁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垄断组织掌握一些部门的进出口商品,而最大的两个垄断组织是英国的怡和洋行和日本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怡和洋行到1914 年所辖企业有30 多个,资本在4000 万元以上。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0%以上操纵在洋行手中。
  总之,甲午战争后,外国列强在前一时期控制中国海关、对外贸易、国际汇兑与航运基础上,又凭投资产业特权,从商品的生产领域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市场,完成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第一步,外国垄断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内部的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成分。中国的贸易和商业严重半殖民地化。
  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下的中国对外贸易1。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入超的上升。
  甲午战争后,投资开设工矿企业所需的资金、货物与机器等进口的增加,使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加上对外贸易中的出超款项被就地转化为产业资本,使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继续上升,而且对外贸易和入超两者相促进交替上升。
  对外贸易总值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4。91 亿元,1927 年为30。10 亿元,33 年间增加近6 倍。中国出口净值光绪二十一年为2。23 亿元,1927年为14。32 亿元,比光绪二十一年增加5。5 倍;进口净值光绪二十一年为2。68亿元,1927 年为15。79 亿元,增加近3。5 倍。由于进口多,出口少,以及列强用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的手段,使中国长期处于入超地位。光绪二十一年入超4424。72 万元,1919 年入超2。6 亿元,是光绪二十一年的5。87 倍。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国对中国商品倾销有所放松时,也年年入超,而且入超数额也呈上升趋势。
  2。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一,进口商品种类有较大增加。宣统二年(1910)商品进口总值155。8万元,达35 项,其中有些进口商品的地位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鸦片输入明显下降。甲午战争前,鸦片进口值在12 项主要进口货物总值比重中占20。5%,居首位。以后由于中国人民的抵制及清廷采取禁烟措施,英国被迫逐步削减对华鸦片输出,并于1917 年停止。1919 至1921 年间,鸦片占进口总值比重不到0。05%,此后不见于海关贸易统计。其次是生产资料进口值逐渐增加。甲午战争前,生产资料在进口总值中比重不到10%。甲午战争后,生产资料的进口值逐渐增加,光绪二十九年(1903)已占15%,宣统二年(1910)占17。6%,1920 年占28。5%。最后是棉织品取代鸦片在进口总值中居第一位。1913 年棉织品和棉纱进口值约占对外贸易总值的1/3。随着国内中外棉纺织业生产的棉织品的增加,棉布在进口总值中比重一直下降,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前为20%以上,光绪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901—1903)为19。7%;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为16。7%,1919 至1921 年在一度回升后又降到10%以下。而棉纱比重有较大增长,光绪十七年至十九年(1891—1893)为14。6%,光绪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1901—1903)跃升为18。6%,此后只是由于国内机制纱增加,棉纱的比重逐渐大幅度下降。
  第二,出口商品种类的扩大。
  清廷原来禁止出口的粮食和豆类已可出口。农产品中的茶叶、丝与丝织品出口比重下降,而经济作物的豆类、豆制品、籽仁、植物油却逐渐上升。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豆类在出口总值中仅占1。9%,1913 年迅速增为5。8%,1925 年达15。9%,到1928 年便居出口商品首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这些变化,说明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中国已变成帝国主义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场所和原料产地,中国的对外贸易完全控制在外国资本主义之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一部分。外国资本主义支配下的国内商业1。国内商业的持续发展。
  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1913 年,国内商业出现持续发展的势头。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势必引起各口岸之间相互贸易的增加。国内各口岸相互贸易总额光绪二十一年(1895)为7。4 亿元,1913 年为17。42亿元,增加2。4 倍。
  第二,清廷商业政策的调整。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廷被迫地改变一些传统的限制国内商业的政策,采取设商部、制定商律、劝办商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等措施。这些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商业的发展。第三,铁路运输提供了一定条件。光绪二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895—1911)是中国铁路建设的第一次高潮,新建铁路长9253。28 公里,平均每年兴建544。34 公里。铁路的兴建,有助于商品流通,如扩大贸易区域,增加商品流通量,降低商品流转费用,加快商品流转速度等,以及后来大规模的群众收回路权斗争,均为国内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
  第四,国内工矿业与社会分工有了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第五,第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