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剑偌由现富尤鄙倬椋毖蠼⒍颖蝗毡竞>А5牵泄>谡蕉分谢故潜硐殖隽擞⒂挛尬返木瘢岳捶钢杏枰约峋龇椿鳌U蕉房己蟛痪茫∪瓴丛谄旖ⅰ岸ㄔ丁焙诺姆汕派系涫苌耍宰诩装迳瞎奈枋科!岸ㄔ丁惫艽醪襟附犹嬷富印!爸略丁焙攀苤厣撕螅艽耸啦铝羁懵砹γ统澹馔甲不偃战ⅰ凹啊保恍抑杏憷壮撩唬耸啦腿200 多名官兵壮烈牺牲。“经远”号管代林永升力战牺牲,全舰官兵继续战斗,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海战历五小时,北洋舰队沉毁军舰五艘,而日本舰队包括旗舰“松岛”在内五艘军舰也遭到重创。日本舰队无力再战,首先退出战场,北洋舰队还尾追一阵才返回旅顺。此战,北洋舰队虽损失不小,但它还拥有“定远”、“镇远”两艘重型铁甲舰及“靖远”、“来远”等战舰,仍有一定的战斗力。况且日本舰队也遭到很大打击,一时也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然而,黄海战后,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命令北洋舰队躲藏在威海卫港内,不准出击,以致造成坐困待毙的局面。
  从九月(10 月)下旬开始,日军分两路大举入侵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进攻中朝交通要道九连城。沿江驻守的四万多清军,除据守虎山的聂士成部① 《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6,第25 页。
  进行过抵抗之外,其余均望风而逃。日军接连攻陷九连城、安东(今辽宁丹东)、凤凰城、长甸、岫岩、海城等地。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以夺取旅顺、大连为目标。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大批日军在此登陆,并把大量军火辎重运送上岸,清军未进行任何抵抗。旅顺守将总兵徐邦道等见金州危急,建议旅顺守军分兵增援,以保护后路,并电请李鸿章速令北洋舰队赴援大连。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其他将领的响应,反而被李鸿章斥责为“糊涂胆小”①。十月初九日(11 月6 日),日军进犯金州,徐邦道率孤军奋战,抵抗失败。徐邦道退守旅顺。次日,日军进攻大连炮台。由于守将赵怀益已先一日脱逃,兵勇溃散。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大连,并缴获了清军遗弃的大批军用物资。
  十月二十一日(11 月18 日),日军向旅顺发起进攻。丁汝昌曾亲往天津面见李鸿章,请求率北洋舰队驰援旅顺。李鸿章却严令丁汝昌“保船避战”,否则虽胜亦罪。而驻守旅顺的清军统帅前敌营务处总办龚照屿,在开战前即已逃往烟台。在旅顺的1 万多清军军心涣散,将领互不统属。徐邦道率部迎敌,一度击败日军的先头部队。双方激战数日,徐军终因后援不继而失败。二十五日(22 日),旅顺失守。日军攻占旅顺后,连续四天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杀,近2 万的无辜群众被杀害。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盛京(今辽宁省)广大人民奋起抵抗。日军进攻岫岩时,当地挖煤工人联络几十个村庄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武装抵抗,打死打伤许多敌人。辽阳地区的农民,在1 个月内连续打退敌人的4 次进犯。旅顺人民在日军的屠刀下,宁死不屈,表现得英勇顽强。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95 年1 月20 日),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抄袭威海卫后路,并以海军封锁威海卫港口,使北洋舰队陷于港内,腹背受敌。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1895 年1 月30 日),日军占领了威海卫南岸炮台,北岸守军望风溃散。丁汝昌派人炸毁了北岸炮台和弹药库,以免资敌。随后,日军又占据了北岸。北洋舰队陷入重围。正月初九日(2月3 日),日舰和占据炮台的日军以大炮水陆合击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爱国将士拼死抵抗,多次打退日本舰队的进攻。但日军猛烈的炮火,也使清军伤亡惨重。这时,日本舰队司令致信丁汝昌,劝其率部投降。在北洋舰队服役的洋员和部分贪生怕死的将领也公开要求投降。丁汝昌下令各舰冒死突围,后又命令炸舰沉船以免资敌。但遭到一些将领的反对。只有“定远”管带刘步蟾沉舰后自杀。十八日(11 日),丁汝昌在增援和突围均已无望的情况下,自杀身亡。次日,洋员浩威盗用丁汝昌的名义,向日军投降,北洋舰队尚存的11 艘战舰和刘公岛炮台及大量军器弹药,全部被日军所缴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清廷因淮军屡战屡败,转而起用湘军旧将,希望以此挽回颓势,任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湖南巡抚吴大澂和淮军总统宋庆为帮办。光绪二十年十二月(1895 年1 月),刘坤一率六万湘军开赴山海关,发动反攻。但湘军同样腐败不堪,一触即溃。二十一年二月(1895 年3 月)上旬,山海关外的牛庄、营口、田庄台等相继失守。清廷以淮军既溃于前,湘军复败于后,加之北洋舰队已经覆没,不再抱取胜的希望,于是决意求和。清廷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当时,清军大都士无斗志,许① 《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8,第22 页。
  多将领贪生怕死,甚至闻风而逃。以投入战场的主要部队淮军而言,时人对其腐败情状曾有形象的描绘:“‘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四脚脱如飞,还恐被追攫。。。制敌不在斗,与斗何如走。”①另外,清廷在战争中的失败,还因为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企图依靠俄、英等国的调停,不作战守准备,军事上失去适时把握的时机,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对日战争的失败,证明清廷推行的“洋务新政”并不能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
  ① 《朱强甫集》,《中日战争》第5 册,第509—510 页。
  第三节《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失利后,慈禧太后的求和之心就日益急切起来。她重新起用了恭亲王奕䜣来主持总理衙门,由奕䜣和李鸿章请求英、俄等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英国为了自身的在华利益,曾向美、德、俄等国提出联合调解中日战争的建议。但由于列强各有所图,一时未能就此达成一致意见。日军侵入辽东后,清廷又转求美国出面调停。在美国公使的斡旋下,清廷派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1895 年1 月)赴日求和。当时日军正在围歼北洋舰队,不愿立刻停战议和,就借口清廷所派代表“全权不足”,拒绝了和谈。日本通过美国转告清廷,议和必须以割地、赔款为条件,并由奕䜣或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1895 年3 月),李鸿章同其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J。W。Foster)到达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进行谈判。在谈判中,日本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媾和条件,并蛮横地表示,李鸿章对所拟各款只能说“允”与“不允”。日方还威胁一旦谈判破裂,就将重新开战,并攻打北京。随同前往的美国顾问也与日本配合,劝李鸿章妥协。在日、美的胁迫下,李鸿章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于三月二十三日(4 月17 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如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①;赔款20000 万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条约规定准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这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极大愤慨。人们纷纷声讨侵略者的罪行,谴责清廷的卖国行径,掀起了一个反对割台赔款的抗议高潮。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反对投降,要求坚持抵抗,发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①的呼声。官员们纷纷上奏,反对割台,一时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联络来自全国18 省的1300 多位举子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变法,以挽救危机。割台的消息传到台湾省后,台湾人民鸣锣罢市,抗议示威。台湾人民发布檄文,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②,决心为保卫祖国和家园而同敌人血战到底。
  由于割地一事过于苛刻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光绪皇帝曾一度拒绝用宝。但最终还是在内外压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