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品率比一般小农高,是当时农业中代表一种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成分。但是整个富农经济成分在农业经济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富农约占农村人口5%左右①),发展也不平衡,并具有半封建性质,尤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环境下,本身微弱的富农经济的发展前途,不是扩大经营面积、发展其资本主义性质的因素,而是愈来愈多的扩大土地出租部分,最终退化为完全的封建地主经济。正如时人所论:“这种极少数的资本主义富农,在一般封建关系占着统治地位的环境之下,他们的发展前途,多分是向着半地主化的方向进行,否则,就是堕落下去。”②富农经济的微弱及不断向封建地主经济退化,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经济极不发达的集中表现,反映近代农村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租地农场主和农牧垦殖公司的出现二十世纪初,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租地农场主和以集资组成公司的名义来经营的农林牧垦殖企业,而租地农场主经营和极少使用机器的部分农垦企业却具有较完全的资本主义性质,是旧中国资本主义农业经济成分中最先进的部分。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1912 年,全国17 省登记成立的农垦公司有171 家,江苏、安徽、浙江、山西、河南、吉林、察哈尔8 省在1912 年共有农牧垦殖公司59 家,资本总额286 万元;1919①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605 页。② 朱新繁:《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引自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 辑,第446 页。年已发展到100 家,资本总额1245 万元。经营范围甚广,农、林、牧、副、渔业俱全,其中种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较多。投资人主要是军阀、官僚及买办商人、华侨和少数工业资本家。二十年代前期,租地农牧场经营就已经大量出现,如在绥远归绥东南,牧场经营者租了一块蒙古人的大牧场,盖起饲养牛羊和马的房舍厩圈,以月工资2 元雇佣人工放牧。1915 年广东商人杨某,在江湾租地60 亩,仿照西法种植靛青,经营获利,第二年租地200亩扩大经营。于是一些“农业资本家”纷纷用自己的资本,向一个或数个地主租地,雇佣农民耕地,自己完全属于监督地位,少数农垦公司大量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收到成效。如1915 年,黑龙江有一个宁波人经营的大农场,资本达80 万元,面积36 万亩,有大型拖拉机5 台、25 马力拖拉机2 台、打谷机3 台、割禾机8 台、播种机8 台、大型犁3 台,雇工45 人,主要种植小麦和燕麦,并附设面粉加工厂,产品行销县内外。再如广东香山,1919 年也出现规模较大的种植粮食的农业公司和种植水果的公司①,这些公司在引进近代农业机械、新品种种植和先进生产技术以及促进商业性农业生产的发展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必须看到,这类农垦公司是屈指可数的少数几个,大部分农垦公司主要还是封建性的。许多公司成立仅仅是为了贱价领取官荒,然后再以高出若干倍价格将土地出售,并未开垦,只是一种土地的投机,属于封建地主经济范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加之内部经营管理的腐败,许多农牧垦殖公司相继破产,而且相当普遍。所以这一时期的农垦公司,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并带有一些资本主义性质;完全系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为数极少。从这些农场的发展趋势看,也多向封建地主经济逆转,没有向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经营地主的增加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广泛解体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为经营地主从事经营农业及生产提供了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因而从鸦片战争后已出现的经营地主不断增加,并且在清末民初较普遍存在,如肥城东向村的618 户中有富农4 户,雇工123 人,经营地主则有6 户,雇长工4—9人以上。山东章邱县东矾硫村太和堂最为典型,光绪三十年(1904)拥有土地515。5 亩,在外村的43。5 亩出租给农民耕种,472 亩雇工经营,每年雇长工213 人,其中5 人总揽经营业务称“大伙计”,常雇20—45 名短工,有耕牛9 头、驴骡各4 头、羊100 余只、猪40 余头,还有牛犁、大小车辆、各种农具。由于生产手段优越和协作劳动的形式,劳动生产率较高,作物亩产量比当地一般农户高出一倍以上,除经营土地外,太和堂还同时经营酒店、杂货铺、药铺、赁贷铺等商业,并放高利贷。①经营地主与租佃地主相比,其特点为:经营地主自己指挥生产、直接剥削雇工的剩余劳动,而不是以地租剥削为主;采用雇工经营,与雇工之间基本上是一种货币关系;生产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取利润,因此或多或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他们一般经营面积较大,也集中,便于管理,劳动①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 辑,第352—359 页。
  ① 以上资料引自景苏等:《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的社会性质》,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54—66 页。生产率比中农、富农要高,相对租佃地主来说有较大区别。但是经营地主在生产目的上带有自给自足性质,生产管理上基本是封建家长式;全部土地中一般有相当数量放佃收租,兼有租佃地主身份;不少人兼营商业和高利贷剥削;他们和雇工之间一般还带有一定人身依附关系,因此又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由此可见,经营地主具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性质这两重性质:一方面,经营地主本质上仍属于地主经济,经营地主本人仍然过着地主式的剥削生活,这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又雇工经营,集体劳动,部分地为市场生产而获取利润,具有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性质。与租佃地主比较,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因此可以说经营地主是一种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一种形式。
  就全国范围看,经营地主并不发达,在二三十年代,全国地主雇工经营的土地面积约占其所有土地面积的10%,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这种过渡形式被不断排挤而逐渐萎缩、窒息,不可能向资本主义方面发展下去。
  农村手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长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农村出现了原料、市场、生产品种均不相同的一些著名手工业区,其中以棉麻纺织业,特别是织布业最为广泛,河北高阳、宝坻、定县和江苏南通,山东潍县、浙江平湖等地较为典型。如定县从事纺纱的农户中,86%的农户纺纱都是为了出卖,供织户用,而不是自织①。1932年时,平均每户手织业的收入,在定县已占全家总收入的17。8%,在高阳已占78。9%,说明这些地区手工棉纺织业基本上商品化了,这些织户也基本上脱离农业,以织业为生了。
  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并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在高阳、宝坻、南通等地最为突出,一些织户已属资本主义作坊或手工业工厂性质;随农户手织业的商品化,织户与商人之间成为实质上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了,于是工资织户不断增加,如高阳织机总数中,工资织户所占比重从1912 年的34。5%增到1917 年的69。2%,1927 年达到88。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手工棉纺织业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但是这些工厂规模很小,织机也只10 架左右,雇工仅10 余人,很难积累起足够资金去使用机器动力,因此,无法上升为近代机器工业。马克思说:“工场手工业根本不能离开保护,因为只要其他国家发生任何一点小的变动都足以使它失去市场而遭到破产。”②这些工场手工业一旦遇到帝国主义加紧倾销或者遇到封建势力的摧残勒索就很快衰退下去,例如宝坻棉布工场,由于日本势力的伸入而开始衰落,1923 年的67 家包买主,到1929 年减为40 家,1931 年为18 家,1933 年仅剩7 家;工资织户也由1923 年的67%降到8%。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束缚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农村由于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化发生而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机器业一样没有前途。上述四个方面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资本主义因素开始滋长,但是力量极其微弱,发展速度极为缓慢,这是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① 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