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传大般涅槃经-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  宙   
  

    以生存於二十世紀的現代人去研究二千五百年前釋尊的生活、教理,當時印度的宗教思想及社會習俗等,因「去拢者h」,實非易事。且佛教之傳入中國全賴翻譯,因華梵語言的特殊結構,及文章體制的不同,一重繁,一重簡,轉梵為華是去繁就簡。簡之太甚則難免陷於晦澀,所以初期的漢譯經典頗不易讀;若無注疏則了解實難。其最劣者是有失原意,不為無益,反而有害,其較下乘者則為「有似嚼飯與人」1使人嘔吐。那是失其精神,只存糟粕。此可見迻譯之難,幾乎至於不可能之境地。
    語言隔閡固為了解原始佛教的障礙之一,但初期來中國之譯經傳教者并非直接來自印度,而是展轉從其他地區及其他國家,諸如安世高來自波斯,支讖來自月氏,白法祖來自龜茲,康僧會來自康居,以及其他來自中亞及西域南海各地。為了時間與地域的關係,及本地的宗教與外來的宗教因接樱鹆俗兓饔茫首陨狭懈鞯貍鱽碇袊姆鸾滩荒苷f是洠в凶冑|的、純粹的原始印度佛教。這正如今日的日本佛教是不同於中國或西藏的佛教,甚至八、九世紀密宗盛行的印度佛教是不同於西元前五世紀時釋迦佛所傳的佛教。如此說來,這是一個歷史問睿蚍鸾淌且驎r因地而有發展與變化。如果我們只限定在某一時間或某一地域去說:「只有此才是佛教,其餘皆非。」這頗有抹殺歷史事實,難免「盲人摸象」之譏,因為佛教是錯綜眩s的。欲對之有深刻認識與了解,我們應當從研究佛教史入手。其第一步工作應為研究原始佛教的建立與其社會環境關係,及其開山祖釋迦牟尼的生活與教義等。若能如此,則是腳踏實地,不落虛幻。
    說到佛陀的史傳,中國各期所譯的典籍如:佛本行經,佛本行集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十二撸Ы洠鹚凶摻汢uddhacarita,神通撸蚪汱alita…Vistara 或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等,多數係譯自梵文,其成書日期至少是去佛入滅數百年之後。寫成於此時期的作品對事實的真象或已不甚明皙,因而對佛陀的人格一部份已被渲染成「超人化」,「神化」或「神話」—因欽仰佛陀偉大的人格與崇高教理,其信徒們對之致最深敬仰;他們相信佛之地位是超出印度的梵神、帝釋、天神等,并擁有如沙門果經所述的各種神通。此種用意并非不佳,但結果是使人們對佛陀的人格有「人神不分」之感。其影響所及,好的方面是一般佛教徒對佛陀有虔盏男叛觯粗缟衩鳎鴫牡姆矫鎰t是被異教徒斥為「迷信」。其實,歷史的佛陀不是神話,佛教也不是迷信。這是治佛教史者所盡知,不待申辯。但今後我人甚希望學佛者多遵循史實途徑以認識佛教。且盡量避免涉及「迷信」的嫌疑。若以此為目標,則南傳大般涅槃經之翻譯為漢文,對歷史佛陀的認識應有相當助益。

          ※        ※       

    「大般涅槃經」一名在漢譯大藏中曾數次著錄如二:一、佛般泥洹經,西晉白法祖譯;二、大般涅槃經,枺鼤x釋法顯譯;三、般泥洹經,不載譯人附枺鼤x譯;四、長阿含經卷二至卷四(撸薪洠η胤鹜右峁搀梅鹉钭g以及第五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除第五項外,第一至第四似乎是出自同一來源。它們均為佛陀將入涅槃前短期生活的寫實,雖然說它們間互有差異,詳略不同,將它們與巴利文原本對照,亦有懸殊之處,卒見其非譯自巴利文,而是譯自梵文。因此,本經從巴利文譯成漢文是甚為重要與急需。
    此經係巴利長阿含經Digha…Nikaya三十四經之一睿唬篗aha…Parinibbana…Suttanta,而譯文所根據的原本英國巴利拢鋾校涑蓵甏鷳诜鹜觿倛A寂之後(約西元前四世紀左右),且與王舍城第一次結集有密切關係。本經第六章曾提及於佛陀逝世之日有一弟子名蘇跋陀。彼晚年出家,對佛陀之去世不但不表示悲戚,且公開向比丘僧眾宣佈,其大意為:當佛陀在世時彼等常被其告眨б匀簭纳疲瑹⿺_不堪;今彼既已圓寂,彼等可以為所欲為而獲得大解放!此種趨勢若不加以制止,則佛陀之僧團與所建立的教法很有瓦解的可能,而佛陀的教理亦很可能被人铡狻R勒瞻屠刹卮笃稭aha…Vagga王舍城之第一次結集即為了糾正此種狂放思想而起。大迦葉認為蘇跋陀之狂語會發生不良影響,故召開大會去共同討論及記錄佛之教言與所制的戒條,藉便大家遵守。在會議進行中阿難被詢以何者為應捨棄的小小戒,即係根據本經的第六章第三節。準此,如吾人接受第一結集是在紀元前五世紀舉行,則本經若干最原始部份亦應在佛陀剛去世之時完成,雖然說巴利拢渲还P之於書是在紀元前四十三年於錫蘭之4阿魯維哈羅Aluvihara石窟。但吾人應知古代印度拢渲4媪鱾鞣椒ǎ独眉埞P或貝葉書泐之前,人們全懀谑凇F溥z蹟仍明皙可見於佛經者為許多重眩晔觯幌臃辟樦~;其作用是便於記憶與轉誦。以現代人之立場去看,那頗為滯澀與笨拙,但在彼時、彼地,那是唯一傳播文化的工具,實未可厚非。
    此經有若干關於佛教史的重要點,如教理、僧團制度、佛陀的生活寫實,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等,今不妨分別討論之。

一、教理
    
    在西元前五、六世紀左右,印度的宗教思想認為人生是痛苦的。欲離苦求樂,非捨棄家庭生活而度其離群獨居,行乞習定的修道士生活不可,意在獲得解脫Mukti。若我人觀察印度教傳統的宗教社會生活方式,那是將人生分為五5四個階段如:一、梵行期Brahmacary
二、居家期Garhastya 三、森林期 Vana Prasthya及第四出家期Sannyasa,換言之,每一印度人在其晚年必須謝絕塵緣,出家修道。當時的宗教思想與行持對佛陀有甚深影響,故彼於二十九歲時即捨棄其養尊處優的王宮生活而出家以追求真理。他究竟得成正覺。其後四十餘年中彼所闡揚的主要教理為:四諦—苦諦,苦因諦,苦滅諦,及道諦。若人對此有深刻了解則「取欲已盡,有因已滅,從此不再受生。」(第二章1—3)。人們之所以「流轉於生死長途」是「因不了解四拢B之真實性」。基於現實生活如生老病死的苦痛,遂發展為十二因緣如:「無明緣行,行緣識……」業報、因果、來生等的教義。其行持方面是在持戒、修定、發慧。若人獲取智慧「則心從漏得解脫—欲漏、有漏、見漏及無明漏」(第二章4)及第四章2,再以八正道、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第三章50)的修行方法輔佐之,務期能證得拢ǖ谖逭拢玻罚错毻愉≈涟⒘_漢之四果,亦稱為沙門果。若人證得四果中之阿羅漢果(Arhatship),則他是「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作已作,應辦已辦,永遠不會再投胎轉世而遭受生死輪迴之苦」。那可說是「佛果」的異名。在紀元前五、六世紀時,「佛」與「阿羅漢6」都是對佛常用的形容詞,毫無高低分別之處,此可見於佛之十號,如:「應供(Arhat),正遍知(Sammasambuddha)」的慣例。佛陀對此四果甚為重視,故當其向彼之最後弟子蘇跋陀提及佛教之所以優勝於外道六師的理由,即因為「外道諸師之法皆空幻,無沙門果」及無八正道(第五章27)。當然佛陀之「中道」主義,施之於哲學、玄學及宗教行持,亦較外道之極端主義為優。
    此外,佛陀對「無常Anicca」思想亦非常重視。這雖然是因弟子們聞悉彼不久即將入涅槃發出悲戚之感,彼安慰他們而起,但佛陀對宇宙人生有徹底觀察與分皙,透明其因果關係,及徹照真理,故彼之教理是:
    「萬物實性如此,其與我們最親近者將要與我們分別隔離。當一物既生而成形,即具分離必然性,不要其解離,此何可能,且必無此理!」(第三章48)。
    世間的萬事萬物皆由錯綜眩s的元素組成,如一部大機器,其數百種零件如:輪軸、引擎、車盤、汽油及司機等,須一一具備,始能發摚ё饔茫皇且怀刹蛔儭S袝r機器發生障礙,須待修理。如果它的年歲太久,壞到不能修理的時候則只好拋棄之,那也可以說是機器的「壽終正寢」。
    人類的生命與機器相比較則殊覺短暫。人壽數十年,實際上是一轉瞬間的事;榮華富貴也不過是南柯一夢。因為人類的生命是由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