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三首偈很明白的给我们说出来,『菩萨以是初发心』。这个初发心的意思通前通后,通前是十信位的初发心,通后是十住菩萨初发心,这个意思在前面已经说得很多了。我们先讲偈颂,大意略略的介绍一下,然后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的开示,他的《疏钞》注得很丰富,内容非常丰富。从经文我们就知道,发菩提心的标准。发菩提心才称为菩萨,所以二乘人只称阿罗汉,不称菩萨,什么原因?他没有发菩提心。这就可以知道菩萨之尊贵,可贵之处。
  我们学习要从前面一首看起,这四首偈不能够漏掉。前面第二首,「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这五桩事情是决定要舍弃的,决定不能够贪著。「五欲」,诸位知道就是今天我们讲的物质生活,财色名食睡,都是世间人想尽一切方法,甚至不择手段去追求,这我们不能不知道。「王位」在此地,我们把它看作各个阶层的领导人。领导人要是菩萨就没有问题,不是菩萨,免不了要造业,这个要知道。「富饶」是讲财富,「自乐」是讲自利,「大名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不仅是好名,也在那里争权夺利。王的眷属,王的眷属是大臣。这些我们从历史上看,从眼前事实上去观察,都是一般人想尽方法所追求的。追求的心要是不善,要是为自己,问题就严重;如果是为众生,那是行菩萨道。
  早年,说这个话总是三、四十年前,赵恒惕老居士的儿子,我们也是很好的朋友,他大我五岁。那个时候在台湾,他在教育部当秘书,不是秘书长,是秘书,秘书处里面的秘书。曾经有一个职位,好像是个局长的职位,他想争取,来问我。他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来问我,可不可以争取?我说:你争取这个职位,你的目的何在?他说:在这个职位,可以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我说这个行,这没有问题。如果说是你藉这个机会自己升官,当然你的地位高了,你收入也多了,你权也大了,你要是为名、为利、为权利,那你就完全错了。他明白。他去争取,以后没有争取到,来跟我说。我说很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争取到了未必是好事,争取不到未必是坏事,这个意思深。争取到了,你要不是真正的负责尽职,为大众服务的话,很容易造业;争取不到,你就没有这种造业的缘,未尝不是好事。
  毕竟是个学佛的人,对於名利看得很淡,他退休之后移民美国,住在旧金山。我们大概也有,好像有五年没有连系。这个人是个读书人,通情达理,他也是方东美先生的学生,我们常常在一起聚会。所以职位也是如此,古人避免。你看历史,中国的历史是一代一代的,二十五史。每部史书里面,都有一篇「隐逸志」,隐逸传记。就是这些人有道德、有学问,他不做官,不追求名利,甘心情愿在山林水下过一种清闲、悠闲自在的生活,半耕半读。中国历代这种人很多,为什么历史上还给他立传?我在最初读历史的时候,对於这部分就怀疑,为什么?历史上立传的人,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史学家给他立传,留传后世。这些人,确实是有德行、有学问、有能力,没有出来为国家贡献,没有出来为人民服务,为什么史书上给他作传?总是好几年才明白这个道理。
  这些人是社会安定的一股力量,他如果是没有读圣贤书,对於社会不满,他能不能造反?他有能力,不干。请他做官,他都不干。多半是什么?一半耕田,一半教书,圣贤事业,他是做事,我们不知道。他在农村里面教小朋友,私塾里面的老师,隐居,不出来做事,不出仕。像这五种,清凉大师给我们补充的十种,他沾都不沾。读书、修道、教学,确实到以后我们明了,社会的长治久安他们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们一生做人的目标,确实就像经上所说的,「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怎么样利益世间?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教学,义务教学。这些隐逸的人在古时候,不但精通这些经论,儒释道的经论,肯定精通医学,天文地理他都精通,他研究这些东西。他帮人治病,好医生,有医德,救人。看病要不要钱?不要钱,一切随意,是以救人为目的,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教书也是如此,没有说教书老师要强迫收多少学费,没有这个道理。学生禀赋很好,家庭很贫苦,老师把他找来,不但不收他的学费,还要补贴他的家用,来培养他。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人才,不为自己。这就是真正利益世间,以自己的德行教化,帮助众生觉悟。觉悟就灭苦,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他的行持,帮助人觉悟,做个很好的示范。
  昨天我们讲到『常欲利乐诸众生』,他有这个心。『庄严国土供养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持戒守法是庄严国土,你要不供养佛,庄严国土做不到,我们今天在汤池做的试验就是这句话。供养佛,是我们以身教、以言教教化这一方的居民,现在的对象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学什么?学弟子规。《弟子规》是什么?学孝亲、尊师,弟子规里面讲的内容是七桩事,孝、悌,孝是对父母,悌是对尊长;谨,学谨慎;信,人有信用;爱众,爱人如己,爱乡土如家庭;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你看这不就是社会祥和的基础吗?社会的安定祥和,就是庄严国土。所以这个地方风气转变了,人心向善,各个懂得礼节,懂得关怀别人。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做的,每个人都做到,这不是哪一个人做的。中心带动,居住在这个小镇的全民各个人都在做「庄严国土供养佛」。
  供养佛,佛就是大众,就是一切众生。供养佛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现在的话说,为人民服务。从内心里头发出,真诚心。用什么的心态?底下就说,『受持正法修诸智』,「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正法」是圣贤的教诲,祖宗的教诲。诸佛如来、祖宗教诲,你看他并不重视我们的技术能力,这方面是有,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什么?主要是孝悌忠信,是伦理、道德、因果、智慧,这是主要的。这个地方的正法,确实就是指的伦理、道德、因果。佛法里面,正法是戒定慧三学,它后头有「智」,这个正法是戒定。
  戒是什么?规矩。人在这个世间,不能够脱离社会独立生存,一定跟大众在一起,共同生活。怎样共同过美好的生活,这品经里面的教诲很多,确实每首偈、每句经文,都是我们学习最好的典范。我们今天从基础学起,弟子规是戒律,感应篇是因果,十善业也是戒律,从这里奠定基础。这个合起来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从这里扎根。持戒就能得定,定是清净心。人生活有规律,没有胡思乱想,语言造作也都有规矩。有规矩,心就定了,这一生当中,有自己生活的目标,有自己努力的方向,你说多快乐!中国古时候读书人的方向、目标是希圣希贤,读书志在圣贤,他不是在升官发财,不是在名闻利养;固然历代也有把这个做为读书的目的,那不是多数。
  但是现在我们看这个时代,读书志在圣贤,大概一个都找不到。读书为什么?全是为名闻利养,方向、目标错了,所以社会动乱,天灾人祸。纵然科学技术发达,带给我们很多物质文明的方便,你有没有想到你付出什么代价?但是,如果说我们享受这些先进的物质文明,无需要付出负面的代价,行不行?行!要怎样做法?那要把伦理、道德、因果、智慧放在科技文明的前面,那才叫真正的幸福美满。只要科学,其他都不要,那是悲惨世界。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这一生,真是得人身,闻佛法,亲近圣贤教诲,不容易!这种机缘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遇到有没有接受?接受,有没有能保持?这是大问题。
  都想接受,而没有接受,这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敌不过烦恼。内有贪瞋痴慢,外面有强烈的五欲六尘的诱惑,你能不动心吗?到什么人可以不动心?快要死的人,如果他觉悟了,可以。在一般社会上,到什么时候?七十岁以后。这社会上什么工作都不要你,你年岁太老,哪个行业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你要是真正遇到佛法,很管用。为什么?你不得不放下,你在这个社会上找不到工作,老人,谁要你?哪个行业都不要你了。也许可能死心塌地好好学佛。所以我在大概总也有三十年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