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萨,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离开文殊菩萨出去参学,第一个善知识是德云比丘,他修的就是般舟三昧,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就想到,第一个老师是先入为主,这非常重要。五十三参表法,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再看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他什么?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恍然大悟!彻始彻终,善财童子念佛求生净土。当中经历许多的法门,那是成就他的见识。参访那么多善知识,跟他们接触,向他请教,了解他们所修的法门,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明了之后怎么样?很感谢,没有学他,就离开了,「恋德礼辞」;恭恭敬敬的向他道谢,告辞。善财没有改变法门,这个我在经上看到了,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这才回过头来下决心念阿弥陀佛,真干了。
  如果不是《华严》、不是《楞严》,我不会修净土,所以我修净土是这两部经引导进来的,信解清净了,信解坚定!无论对人、对事、对物,这一接触,观察跟从前不一样了。所以忏悔,过去无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接触到老师,李老师把净宗介绍给我,我都没接受,不反对。老师知道,清清楚楚,多次的劝我,我也没有认真学。在讲《华严经》里面明白过来的。以后,对老师以前的劝导生感谢心,苦口婆心的劝我,没有错,是自己的业障太重;认真学习,报老师的恩。
  「三心菩提」,这是佛经上的一个比喻,叫「菩提心灯」,把菩提心比喻作一个灯,大悲是油,大愿是炷,诸位要晓得,灯没有油不会亮,没有炷点不燃,不能放光,大悲,大愿。然后才「光照法界」,这个光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根本智;它起作用,起作用叫后得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文殊菩萨会下发菩提心,就是这个大智、大悲、大愿。大悲是个动力,救众生苦;大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是大愿;光照法界,众生无边誓愿度,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个叫真正发菩提心。
  所以这一小段,清凉大师做了个总结,「直心、大悲心、深心」,大智就是直心,大愿就是深心。所以深心里面确实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相好。这也就是世尊在一般大乘经里面所说的,菩萨成佛要以一百劫的时间修福,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看这是为什么?是为接引众生。你没有相好,换句话说,没有福、没有慧,众生不愿意接触你。众生接触你,看到你有智慧、有福报,他很羡慕。这个并不是菩萨需要的,是接引众生的方便。
  是不是真的要修?如果说真的要修,「本来是佛」就矛盾了。本来是佛,还修个什么?还要求什么相好?相好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不要求。没错,见性就不要求,没有见性的,要修。还有没有见性的佛吗?有。哪个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离开十法界。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那个佛要学,他是相似佛,天台大师讲的,不是分证佛,分证佛是真的,他是相似。为什么?妄想没断,无明没破,无明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连分别的习气都断了,功夫高。他要到六道里面,以佛的身分来教化众生,他要不要修?要修,百劫修相好。我们懂这个道理,在十法界里头做种种示现,接引大众。
  佛在这里也在暗示我们,六道众生对相好很重视,也就是对福慧非常重视。你看哪个众生不求福、不求慧?佛的示现是个福慧圆满的人,所以跟众生接触能令众生动心,尊敬佛、仰慕佛,欢喜跟他学习,摄受众生的方便。如果是明心见性,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一切,圆圆满满,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教讲佛的报身,讲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哪里只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止。这是要我们重视形相,一定要给人有好的形相,才能够摄受众生。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理,我们今天学佛,在社会上接触一切大众,我们的形相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接触社会大众,让社会大众知道,学佛的人懂礼、有礼貌,学佛的人善良,学佛的人温和。佛法里面讲律仪,不能不讲求,要持戒,要守威仪。威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在社会各个阶层里面,我们都要表现一个最好的榜样,意思就是在此地。唯有最好的榜样才能摄受众生,才能让大家见到你自自然然对你尊敬,跟你接近愈久,敬爱就愈深,你才能收到教化众生的效果。所以相好非常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钞》的第二段,「约三观者,悲愿为假观,前大智心中,直明本性清净,即是空观,烦恼即菩提,本来是佛,即中道观」,这是就天台三止三观来说明菩提心。从这些地方我们确实能体会到,大乘教里面,尤其是《华严》,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地方我们都能看到。菩提心,不但是三心,三观、四弘,四因、四缘、四力都相应,怎么样说都圆满。这些地方我们学习要细心去体会,为什么?用到日常生活才得自在,慢慢的你也能够进入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圆融,由此可知,有障碍的不圆融,有障碍肯定是有严重的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淡薄,障碍就没有,没有障碍就得自在了。
  三观,有次第,有圆融。把它分开来说,就是有次第,悲、愿是假观;本来清净,这是空观;生死涅盘、烦恼菩提本来是佛,这是中道观。分开来是次第,合起来叫一心。止观里面说,观不思议的境界,不思议境界就在眼前,没离开。也就是说,你要看诸法实相,一念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句话就是讲的法界全体。法界全体,我们一般讲性相,性是法性,相是法相,用哲学的名词来讲,性是本体,相是现象,理事因果是作用。从哪来的?一念。
  一念不觉,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就变现出来了,没有先后。科学家研究宇宙之间缘起是有次第的、有先后的,佛法里头没有,佛法一念。所以欧阳竟无大师讲,佛法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但是它确实是现代所必需。而世间所有一切学术在佛法里全都有,确实是不可思议。佛法既然是一念所现,能现所现是一不是二,所以它不是哲学,哲学讲有能有所;佛法也讲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讲到不二,法法皆不二,这个境界用三观来讲,三观同时具足,即空即假即中。讲假,是从相上讲的,法相是假,大悲大愿是假观,法相。大智,智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所以大智是空;大智是体,是本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有没有?有。在哪里?找不到。实在讲,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没有生灭,《中观》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你怎么样说都说不上。
  宗门,禅宗里面开悟的人,师父来勘验他,就是测验他,「你说来我听听看」。他怎么说法?「说似一物即不中」,就是说不出来,说出来都不是真实的样子。老师父听了点点头,给他印证,没错。说空、说有都不对,为什么?你能够说得出来的都是相对的。空有是相对,三观里头空假中也是相对,空假是一对,空假跟中又是一对。凡是能够思惟、能够说得出来的,全是相对的,也就是能说得出来,都是二、三。《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色是二,能说得出来。如果不二,不二就说不出来了。佛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性相、理事、因果全是不二,你怎么说?不但不能说,想也想不出来,所以教里头才讲「动念即乖,开口便错」。这个境界当体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这三个怎么说法?体是空的,相是假的,用是中,中是用。
  中国在古时候,佛法没传到中国来,我们的老祖宗已经懂得中庸。你看《四书》里头不是「大学」、「中庸」吗?懂得中庸之道。所以主张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懂得用中。佛法到中国来之后,讲中道,中国有中庸之道,所以一拍就合。换句话说,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中国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这一进来之后,大放异彩,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然后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跟中国文化整个融合成一体。儒释道,一而三,三而一。
  讲到真正发菩提心,就是你要懂这个事实真相,在佛法里面称之为诸法实相,诸法的真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