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7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真言宗。究其实质,新旧义的区分缘于对佛法特别是密法欠缺真正体悟,只是执着于文字相,于修证没有丝毫意义。
  【汉传密教三昧耶戒】
  在纯密传入中国的唐代,密僧们仍然保持着重视戒律的传统。而且为了适应密宗复杂的事相,规定实行密法咒术的次序仪轨,专门的密教律也应运而生。善无畏翻译了含摄密教戒律的《苏悉地揭罗经》与《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并为《苏悉地经》作供养法,使之广泛流播。
  密教的戒律称为三昧耶戒。“三昧耶”在梵语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广义的说,它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种含义。
  三昧耶戒之含义(见《大日经·具缘品》、《大日经疏》卷九、胎藏入理钞)平等身、语、意三密平等、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本誓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
  除障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
  惊觉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三昧耶戒的戒体是众生本有的清净菩提心;行相为法界无量万德;而戒相则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列举的四种重戒。
  四种三昧耶重戒列表名称解释相当于何种三聚净戒相配于何种菩提心
  不应舍正法戒如来一切正教,皆当修行受持读诵,应如海纳百川,而无厌足之心。摄律仪戒三摩地菩提心
  不应舍离菩提心戒菩提心为三昧耶戒的根本。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存;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学密行人虽然具有菩提心,但由于他们处于因位,没有圆满,不免有远离之虞。因此三昧耶戒在此告诫学人不应远离此心。摄善法戒胜义菩提心
  不应悭吝法戒诸胜法皆是如来在因位时,勤苦修行,捐弃身命,甚至为他人僮仆、床座而得,因此一切佛法,乃一切众生父母的遗产,不能为一人独有。因此,即便一个人能不舍正法,不离菩提心,但于正法悭吝,见机不惠施,则也犯下了盗三宝物相同的罪。摄众生戒行愿菩提心
  饶益行戒这是菩提心根本所决定。修学佛法者应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因缘。
  此后,四重禁戒又发展成密教十重戒,在不同的经典里有不同的说法,但只是条文开合的不同,内容上并无太大区别。
  密教十重戒的两种说法《大日经疏》第十七卷的说法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的说法
  不舍佛宝不应舍三宝皈依外道,是邪法故
  不舍法宝不应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不舍僧宝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不舍菩提心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不谤一切三乘教法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堕,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
  不悭吝一切法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
  不起邪见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恐彼生谤获大殃故。
  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退而不劝发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令断善根故。
  不差机说法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
  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
  总摄上说,汉传密教三昧耶戒之戒相可归纳为如下十戒条文:
  (一)不退菩提心。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
  (二)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三)不毁谤三宝,及三乘佛法。
  (四)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五)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六)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摄众生戒
  (七)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八)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九)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十)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在《大日经疏》卷九中,列举了违背三种违背三昧耶戒的重罪:
  罪名行为
  退三昧耶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
  破三昧耶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
  越三昧耶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
  【西藏密教】
  自唐文成公主下嫁西藏(贞观15年)佛教也随而导入西藏,兴建佛寺。但该时所谓的《金光明经》大概都是为了除灾、护国、正法治国等思想,无论如何皆以王室、贵族为中心来展开。与其说西藏贵族对佛教深邃的思想体系有深湛的认识,不如说是重视咒术的机能为其主体。只求现世利益与死后冥福,成为以王室为中心的上层阶级的贵族佛教,所以说明护国思想的《金光明经》最受西藏的崇拜,此点与日本的容受佛教类似。
  763年代西藏的政治军力大振,王室采信佛教,虽然期间也有排佛派出现,但王室仍派遣学僧于印度那烂陀寺迎请有名闻的寂护入藏。寂护对于密教造诣深高,宣讲十善等显教思想,后来崇佛思想隆盛,继由寂护介绍迎请莲花生入藏,莲花生善于咒术,咒缚上着邪神而调伏之。善显神变而为西藏人民所崇隆。莲花生的咒法有佛教基盘与地方旧有宗教的结合,并摄受融合下层阶级的信仰,随成为宁玛派。
  779年西藏从印度迎入十二名有部律僧,在贵族中选出六名秀才出家,这是西藏僧侣之始,由当时中国输入的印度经典,受王室的拥护也由此开始,同时对地方土教用密教咒法极力压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当时为了维护贵族的封建社会体制,因此西藏贵族则尽力采取密教修法中的息灾法、增益法。但是在印度兴隆的无上瑜伽部密教和都认为破坏其体制的降伏法、咒诅法都极力避免输入。其经轨除敕许以外,皆禁止翻译。
  792—794年,印度僧之代表莲花戒与中国佛教代表摩诃衍在西藏王前举行对论,当时莲花戒得到胜利,西藏遂成为印度系的佛教天下。历代国王为维护正法治国起见,宣说佛教的十善业道与十善戒,强调无念无作。当时王朝采取印度渐悟佛教而放弃中国僧摩诃衍的顿悟佛教。当时所翻译经典虽然有密教佛典,但是属于瑜伽部的经典却是很少。后来迎请印度阿底峡后,才渐渐呈小型密教倾向,佛教与民众也渐渐融合,而不可分。最后西藏受了印度无上瑜伽部密教的影响,其后期佛教出了不少优秀大德,并且与其弟子集团各形成了不同宗派,而各派均受民族集团之支援而确立了教团基础。十二世纪以后,教团参与政治,遂成教权与政权一手掌握之宗派出现,后来佛教各派内部对于前期的戒律主义思想渐趋颓败,以致引起佛教之改革运动。
  在经典之翻译上也渐次摄取了无上瑜伽部密教。其代表性的翻译有般若、母旦特罗经典,其中“时轮”系葛支派马尔巴等瑜伽修法均陆续出现。但是西藏树立了新教学的是阿底峡,他著有《菩提道灯》,声闻缘觉(小乘)、波罗密(大乘)、真言(密教)三乘,都是现存且价值性颇高,自成一体系的组织者。在判教上,以无上瑜伽部密教为其最高位。由此联带的提升了波罗密与真言乘的要谛而取菩提心教说,这是菩提心与般若方便融合不二的无住涅盘的理论,但事实上也是一切佛教者的归结点。故若将菩提心当做佛教的究极原理以做为佛教者的自觉根本条件来看,则无上瑜伽部密教的修道与戒律甚至大乘佛教思想,非加以提升不可。所以显教从中观,密教则般若、母旦特罗。其后,西藏又有马尔巴等所起之葛支派萨迦耶派等各派人才辈出。马尔巴受法于印度那尔巴,梅特利巴、帝尔巴,归回西藏独成一派,那尔巴之六法对葛支派的影响很大,葛支派之教义,修道法上,具有无上瑜伽部之般若,母旦特罗的浓厚色彩。葛支派是经马尔巴的弟子密勒日巴、甘波巴,并集加丹派教义以大成。甘波巴的弟子童逊剑巴重新创立葛尔玛派,继承了葛支派传统,此后西藏佛教,给长期演变,遂形成了化身喇嘛的制度,信仰当代之喇嘛为先代之转生,由此相续了其化身喇嘛的教团。以迄于今。萨迦耶派与葛支派一样,都宗奉般若、母旦特罗。萨迦耶派还许可带妻,代代父子传承。
  西藏黄教的宗喀巴,在其教学中,把握了戒律与大乘根本思想的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