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旧中国教父 作者:西尔枭-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面藤椅上的杜月笙劝道。

  杨度,字皙子,湖南湘潭人,生于1874年,系王间运的门生,早年留学日本。1902年,他与杨笃生等人创刊《游学评编》,后为清政府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起草报告,任宪改编查论提调。1907年主编《中国新报》月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要求清政府召开国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受袁世凯指使,与汪精卫组织国事共济会。1914市袁世凯解散国会今后任参政院参政,次年联络孙搞简、严复、刘师培、胡疾、李爱和等组成筹安会,策划恢复帝制;遭国人痛骂。

  近年来,他移居上海,成为杜公馆的上宾,杜月笙特聘他为名义秘书。

  “这些小报,坏点子不少,我派人炸了他个狗娘养的!”杜月笙愤愤地说。

  “报纸这玩艺儿,正同水一样,”杨度慢条斯理地打起比方,“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处理得不好,报纸能把你咬得碎尸万段,处理得好,胜过百万雄兵呀!”

  “怎样才算处理得好,怎样才算处理得不好呢?”

  “处理得好,就是把它拿过来,为我效力。处理得不好吗,那就是会惹恼所有报纸,他们一起联合起来攻击你。”

  “怎么拿呢?又拿谁呢?这方面,我可是一窍不通啊。”

  “眼前正好有一桩‘报业纠纷’,月翁何不趁此时机一显身手,来个一箭双雕。”

  几句闲话,吊起了这位大亨的胃口。他从藤椅上坐起,双手拍了两下,一个穿白长衫的传者应声而出,低下头,恭敬地问:“先生要什么?”

  “来两壶咖啡。”

  “马上就来。”

  不一会,侍者端来两壶咖啡,放在阳台茶几上,并在两只青花瓷杯里各斟了大半杯,然后夹着盘子退了出去。

  杨度与杜月笙边唤着咖啡,边谈那桩“报业纠纷”之事。

  当时的上海滩,发得最广的报纸要算《申报》和《新闻报》,这两家报纸各有所长。

  《申报》的社长是史量才,此人身兼中南银行的董事长,是一位在新闻界和金融界都很有实力的人物。

  说起《申报》和史量才,杜月笙是明白的。

  《申报》是旧上海影响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这份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报纸,最初是外国人办的。

  早在清同治初年,英国人美查和其兄来上海经商,他们先后做过茶叶、布匹等生意,后因经营不善而亏损。当时,美查看到西人在华办报有利可图,便试图办份报纸。

  1872年(同治十一年),美查和他的三个友人每人出股银四百两,共集资一千六百两,创办了《申报》,并聘请进士蒋苦湘任主笔,买办席子眉为经理,后席子眉病故,由其弟席子佩继任经理之职。

  《申报》初创时两天一期,自第5号起改为日报。当时用毛太纸单面印刷,日出八版,本埠零售每份八文钱,初时日销六百份,以后销量逐年上升,至1889年,《中报》的日销量已在六千份。

  就在这一年,美查年迈思乡心切,离沪回国,将《中报》委托其友芬林代为经营。1905年5月,席子佩以一千五百银元的代价购进《申报》。

  席子佩接办《申报》十余年至民国初,当时上海已有数家大型报纸,与《申报》展开激烈竞争,席颇感厌倦,遂有退意。史量才闻讯后欲集资接办。

  1912年,史、席签订转让合同,史以十二万元巨款(分三期付清)从席手中购得《中报》,史自任董事长,仍聘席任经理,另聘陈景韩为总主笔。至此,史量才成了《申报》的主人。

  说起史量才购进《申报》的那笔资金,还有一段风流艳事。

  史量才,名家修,1878年生,系前清秀才,原籍南京,寄居松江,二十岁时来沪,初在南洋中学教书,后又创办一所女子蚕业学校。辛亥革命时,该校曾是民军攻打制造局的据点,史因此获得革命党人的好感。

  上海光复,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后,史即在政界商界频繁活动,名声渐扬,并获得了名妓沈秋水的青睐。

  沈秋水有位老主顾陶某,原系清直隶候补道,曾在南京任军政要职。辛亥革命爆发后,陶挟其所贪污的军响十几万元来上海,住在沈的妓院,所带钱款也交沈保管。后来,陶被陈其美枪毙,沈恐当局追究陶的钱款,就找史量才商量。

  史量才说:“凭我在上海的地位,这点事算什么?你丝毫也别怕。”

  沈秋水十分感激,又素爱史量才英俊薄洒,遂以身相委,并将陶交给她保管的十几万元钱都交给了史。这笔款子,后来就成为史量才购进《申报》的资金。

  史量才接办《申报》后,大力罗致人才,锐意改进业务。他开辟了国内外新闻网,增加了消息来源,扩大了广告范围,并大力做好发行工作。1919年又在三马路上建成新馆舍,购进美国新式印报机。由于内容翔实,印刷质量上乘,《申报》的销量扶摇直上,1919年日销量突破三万份,到1926年激增至十四万份。

  对于《新闻报》,杜月笙也是略知一、二的。

  《新闻报》曾创日销十五万份的纪录,系当时最有影响的大报之一。该报是英国人丹福士在1893年创办的,馆址设在望平街西侧的三马路上。

  1899年,丹福士因经营其他企业亏损无力继续办报,便将《新闻报》出售给美国人福开森。福开森自任总董,聘汪汉溪为总经理。从此,汪主持《新闻报》二十余年,在此期间,该报业务蒸蒸日上,销量一举超过《申报》,跃居沪报首位。

  《新闻报》成功的奥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汪汉溪有一手吸引读者的办报方法,把报纸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轻政重商是《新闻报》的一大特色。作为一份报纸,当然不可能不谈国事,但该报处理时事新闻的原则是多报道,少评论,这就是汪汉溪所标榜的“无党无偏。”当时《申报》常以长篇评论议论时局,《新闻报》却别出新意,把第一版电讯、第二版通讯和第三版本埠新闻分成新闻一、新闻二、新闻三三个版面,每版还配有新评一、新评二、新评三的短评。这些短评文章简洁,通俗易懂,比起别的报纸的长篇大论,更受一般读者的欢迎。《新闻报》在1922年首辟的《经济新闻》专栏,集中登载商情物价等方面的消息,大受商界人士青睐。

  《新闻报》的另一个特别是重视本市新闻。当时,上海各报的本市新闻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仅仅摘录几段官厅批示,公告之类的官样文章。汪汉溪为了吸引本市读者,不惜重金开辟消息来源,在报纸上大量刊登本市新闻。他在一些敏感的部门和单位,如巡捕房、会审公堂、救火会、医院等处,特约了一批类似现在通讯员性质的“报事员”,这些地方一有风吹草动,“报事员”马上向报馆通风报信,报馆即大作文章。因此,《新闻报》的本市新闻及时翔实,这也吸引了大批读者。

  汪汉溪办报十分注意新闻时效和报纸质量。当时《新闻报》编辑部内有几句这样的口号:新闻快速,纸张洁白,校对精良,编排醒目。这几句口号实际上是该报编辑部的工作准则。为了做到新闻及时,《新闻报》率先设立国际电讯收报房,专收外国通讯社的电讯,听到比较重要的消息,当夜译出,次晨见报。而其他报馆这方面的新闻要等外国通讯社在上海的分社收到电讯后,译成中文誊写油印送来,才能编排见报,这样时间上就比《新闻报》晚了一天。

  《新闻报》的纸张质量在上海各报中一直比较稳定,并将“纸张洁白”作为办好报纸的口号之一。当时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但汪汉溪却说:“一个人首先要注意卖相,纸张洁白,好比一个人穿上漂亮衣服,令人一见面就发生美感好感,所谓三分人才, 七分打扮, 它的重要性不减于内容,甚至超过内容。”在这种注意报纸“卖相”思想的指导下,《新闻报》宁可多化些钱大量购进质量较好的纸,不但做到纸张洁白,而且保持色泽稳定,使人一看到报纸就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也是《新闻报》畅销和原因之一。

  汪汉溪主持《新闻报》长达二十余年,以后由其子汪伯奇接任该报总经理。

  1927年, 《新闻报》 总董福开森年迈思乡,欲将报纸出让后回国。当时《新闻报》的发行已超过《申报》,史量才如芒刺在背,此时,他终于找到一个好机会,仗着财大气粗,喜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