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都长安由此迎来了它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李唐王朝无疑是长安历史荣耀的顶峰,但也正是随着李唐王朝的衰落和覆没,长安永久地退出了世界历史中心的地位。 

  从安史之乱开始,随着唐朝国运的衰颓,长安一天天失去了战略优势地位的光环。首先,作为一个大帝国的首都,它的地理位置有孤悬一隅之憾。唐王朝后期的一百多年,战乱不断,战场主要在今天的冀、鲁、豫、皖地区,后来又被黄巢扩大到浙、闽、粤、湘、鄂等地,长安真正面临〃关河悬远,兵不应急〃的情况,而此时,由于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淮南和江南已经成为国家财赋的主要来源,而钱粮的运转又必须从战区通过,局面的尴尬可想而知。中央指挥既不便,财赋又不足,藩镇的坐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而藩镇越强大,朝廷就越无法指挥,财赋也更无保障。两者构成一种恶性循环,作为首都的长安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是每况愈下,而且无力自拔。其次,它自身的安全也成为极其现实的问题。所谓〃阻山带河,四面屏障〃毕竟不等于万无一失,特别是在民心思乱、指挥不当、后方空虚等情况下,有限的地理优势起不了多大作用。

  黄巢的大军终于彻底捣毁了唐王朝政权的基础,而且也彻底摧毁了作为首都的长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使那颗曾经在历史的天空光彩夺目的都城之星从此消隐。 

  可以说,中国古代都城因自然灾害或灾变威胁造成的消失还比较少见,更多的是因战乱所造成。因为每一个王朝末期的动荡战乱,都会采取极端手段破坏城市建筑,甚至为了显示征服者的胜利,摧毁前朝文化和扫荡前世影响,不惜动用非理性的残酷报复发泄让都城全部毁灭,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让被征服者心理震慑。

  长安终于大难临头。

  公元883年,黄巢撤离长安,临走的时候,下令进行大规模烧杀,接踵而至的李克用的部队〃暴虐无异于贼〃,于是〃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公元904年,朱温强迫驱赶唐皇室及长安士民东迁洛阳,拆毁长安皇家宫殿、百司衙署与城内民房,拆下的建筑木料被推拉至渭河浮水而下,被迁者号哭载道,老幼相随,流离漂泊,月余不绝,长安顿时坍压毁圮变为残砖烂瓦,史载:〃全忠(朱温)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大唐的盛宴终于曲终人散了,从五代起国都日渐东移,帝国的心脏淡化成了背景,城便成了废都。长安的时代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都城从此土崩瓦解,成为一片废墟,成为尘埃落定后人们长期隐痛的记忆和永恒的怀念。

  朱温走后,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守御之便,将破烂的皇城修复,名为〃新城〃。它放弃了外城和宫城,所以比起唐城来实在是微不足道。后来五代、宋、元的长安城,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什么大的建树。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长安正式改名西安府。清代在城内东北隅建满城,圈去全城三分之一的面积,专供满人居住。到清末,西安城冷冷清清,仅余人口11万多。 

  长安城,到头来就像一场梦,靡丽而奢华,如同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酒,酿了千年,却销不了万古的愁怨!

  长安是以其在地理上的重要战略意义而被选为都城的,也是因为在不停的战乱中屡遭毁灭性破坏而最终失去了都城的地位的。一般而言,任何破坏都是可以恢复的,但是为什么此后的朝代再也没有做建都长安的尝试呢?
第26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6)


  让我们试着掀开长安宿命里那些最后的谜底吧。

  在中华文明的开始,关中平原是国之沃土,但在很多年以后,关中平原开始变得不堪承受。尽管它适宜于农业的经营,其产出也很大,但是古都长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这种情况,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初露端倪,到了隋唐时期依然未能改善,反而更加严重。由于漕运关中,要经过黄河的三门天险,甚至出现了〃用斗钱运斗米〃的情形,其漕运耗费之大可见一斑,这对长安逐渐失去国都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两千年间的战火已经使这里的生态环境趋于极度恶化。从西汉时期开始,长安的供应就要仰赖江淮,所以刘彻才有修漕渠的举动。这项工程的前提是渭河和黄河必须有充足而稳定的水源。到了隋朝,这个前提没有保证了,于是,被迫实行分段运输的办法:从江淮启运的物资逆汴水而上,在洛阳上岸,视黄河水情另行装船西运,到了渭河河口,又一次在陆上卸货,根据渭水水情再重新装船,直达长安。正是出于这种转运的需要,才在洛阳修建了规模巨大的仓库洛口仓。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以后),北方的河流水量日益减少,而且出现季节性断流,航运功能不断萎缩,宋金对峙时,问题不突出,元代统一后,忽必烈就不能不大力修浚运河来维持漕运。还有,北方的缺水并不是因为雨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对森林的过度破坏造成的。由战争造成的对自然资源的毫无节制的糟蹋,最终导致了整个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这个过程从陇右关中向晋、豫、冀、鲁逐步展开(只是靠着京杭大运河的输血作用,才维持了部分地区及京津的繁荣),因此,作为政治中心,最先被帝王们抛弃的只能是长安了。长安每一次遭到战乱破坏后的重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难度,原因是资源日益紧缺。早在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有感于残破不堪的长安,在《秋兴八首》之六中写道:〃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他似乎已有预感,战争的愚蠢和凶残,使这座记载了千年繁华的帝都,在不久的将来即将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 

  而与此同时,东方的洛阳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那里的水草依旧丰美,土地依旧肥沃,森林依旧茂密,河水依旧清澈。于是,迁都势在必行。

  长安,就此成了废都。

  城墙的宿命

  西安的城墙是青色的,刻满了风霜与沧桑。可以说,古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犹如古书函般,排列成了解读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典籍。站在城墙上听风吟唱,世人会很容易理解西安这座城的厚重与悲凉,因为这样的声音,能将人轻易吹入历史之中,历史刹那间无可言说。

  不登城墙,是不会真正了解西安的。西安这座古城,好像一切都是被笼罩、被封闭似的。城墙严严实实的,一〃圈〃就是好几百年,西安人历史上从来都是被围在城里的,从汉唐直到明朝,尽管城的位置和大小有所变化,但墙是一直都存在着的。从古到今,城墙给人一种安全、周全的感觉,更有一种坐城号令天下的威风。不过,岁月流逝,墙是越来越固了,城是越来越古了,城墙里的人也愈来愈〃孤〃了。 

  现在的西安城墙根下一边是低矮的民房,另一边是环城的一片绿化带,人们在这城墙里大多行动悠闲。在那些阳光晴好的日子里,人们可以清晰看到南门箭楼上的窗户,灰尘已经很厚了;而城墙底下住的人家,日夜与历史比邻而居。阳光下的城墙人家,屋顶的瓦片上都是风尘积聚的黄土,在阳光中泛出土质的明亮色泽。

  据史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可见,早在4500年前,城墙作为传统的防御设施,伴随着城市同时产生。有3100年建城史的长安,历代都修筑城墙。无论周朝的沣、镐,还是秦时的咸阳,汉代的长安,都曾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不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些古城墙最后大多沦为历史的尘埃,留下的,也不过是历史的遗迹,仅供后人于废都斜阳中凭吊。

第27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7)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都地点未确定以前,廷臣多次建议利用关中形势,建都西安。朱元璋特派皇子巡视西安,察看建都之事。后来,朱元璋又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现在全国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秦王朱樉开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据史料记载,这次修建,原有的旧城西边和南边的城墙没有动,只是把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