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3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11)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在藩镇割据的基础上,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的王朝。923年到936年,后唐又一度把都城建在洛阳。这是一个战乱中建立的袖珍版的中央帝国,国家四分五裂,百姓生计艰难,洛阳经过唐末的混战,也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后唐亡于后晋,石敬瑭把都城迁到了开封,二十多年后,出生并成长在洛阳的赵匡胤,曾经有意把都城迁回这座留给他美好回忆的福地,但最终未能如愿。

  宋朝,以洛阳为西京,曾对洛阳城廓、宫室、清渠多次修葺,仍保持五代时旧观,城周长〃五十二里九十六步〃。但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金人入主中原,尽焚宫阙,这座古城最后荡然无存。北宋时的国都已是开封,不过洛阳还是名园林立,有〃天下名园重洛阳〃和〃洛阳花木甲天下〃之称誉,名臣文士李格非游洛阳,还撰成《洛阳名园记》,可谓昙花一现。〃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东风容易别〃,当最后洛阳花事已了,与政治中心舞台从此作别时,也只能听任历史的牛车,驮着自己昔日的繁华,渐行渐远了。

  洛阳到金、元、明、清四代已降为府城,规模缩小。金朝将洛阳定为中京,设金昌府,并置洛阳县,重建洛阳城。所建新城即现今老城前身,规模很小,百业凋零,经济萧条。公元1234年,蒙古族讨金灭宋,洛阳地处战争腹地,再遭劫难。公元1279年元朝改洛阳为府治及洛阳县,旧址在今洛阳老城内。公元1368年,明朝在洛阳置河南府。明王朝于公元1408年,把伊厉王封藩洛阳,嗣后凡5代7王国绝。公元1601年,明神宗(朱翊钧)把其第三子福恭王朱常询又封藩洛阳。洛阳作为明朝藩王的封地长达250年之久。清朝在洛阳置府治,设洛阳县。在明府王府的废墟上重建的洛阳知府衙门,曾作过光绪皇帝的行宫。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袁世凯在洛阳老城以西,集聚军队,筑屋营垒,组织练兵。在军阀混战中,吴佩孚在原练兵的地方修建西工营房。民国政府最初在洛阳设县署,1913年设道尹公署,1921年省长公署自开封迁移洛阳。1923年先后改为护国军使署及警备司令部。到〃九o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于1932年3月由南京迁都洛阳,并为蒋介石在龙门香山寺设了别墅,同年11月又迁回南京,从此洛阳成了徒有虚名的行都。〃七o七〃事变后,洛阳遭到日寇飞机狂轰滥炸,府址化为灰烬,文物古迹多遭破坏……洛阳完成了其古都史上由盛到衰的大轮回。 

  一个人与一座城

  最后,让我们再进入洛阳的历史细节部分,了解一个城市曾经的人文理想吧。

  洛阳曾经是司马光的洛阳。这座城市见证和承载了一部巨著的问世。

  这部巨著与这座城市的辉煌交相辉映,可谓光耀古今。

  在中国古代史家中,有两位赫赫的司马氏,一位是以《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司马迁,另一位是以《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史书的司马光,而后者《资治通鉴》的成书地就在宋代洛阳的名园──〃独乐园〃。

  那么,《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史学巨著,是因何形成于洛阳独乐园的呢?

  司马光6岁时开始读书,曾以圆木为枕,圆木一滚动,便从睡中醒来,然后披衣挑灯,夜读不止,以至15岁时便〃于书无所不通〃。而且,他还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他机智的体现。面对险情,年幼的司马光不走不号,果断砸缸救人,其智识、举动远远超出了他的年龄段,因而〃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这也就无怪乎史称其7岁时即〃凛然如成人〃了!

  司马光为人还非常诚实,家中卖马时,他特意嘱咐卖马人一定要讲清楚〃此马夏月有肺病〃,不要欺骗人家,弄得卖马人暗自笑他痴愚,以至这种痴愚后来还影响到他的仆人。《元城语录》云:园丁吕直游独乐园时得茶汤钱,每日与主人分之。一日又来纳,司马光道:〃此汝钱耳,可持去。〃园丁再三欲留,〃公怒〃,园丁只好持钱而去,且边走边回头道:〃只端明不爱钱者。〃后10余日,司马光见园中新建起一座井亭,询问后才知是园丁用所得十千茶汤钱所建。诚所谓有其主,则必有其仆矣!

第54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12)


  司马光的廉士之名,即使在当时也不仅限于在中原地区流传。文彦博留守北京时,遣间谍入辽侦事,见辽主大宴群臣,以伶人作戏侑酒,一伶做中原士人状,见物必攫取怀之,又一伶则从其后棒击盗者,盗者即惊问:〃是司马端明吗?〃这使得文彦博不禁慨叹:〃君实清名在夷狄如此。〃

  20岁即中进士的司马光在步入仕途之后勤读不辍,涉猎广泛,对史学的研究尤为用心,仅26岁一年所写读书札记便有30多篇。由此,司马光萌发了删削卷轶浩繁的古史成为一部编年体通史的想法。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司马光作《历年图》,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后周显德六年(959)的历史编成一个年表,并撰《通志》八卷,成为战国至秦的编年史。英宗看后,认为很好,专为司马光在崇文院设立了书局,并命司马光选助手继续编写,书名为《论次历代君臣事迹》。治平四年(1067),英宗死,神宗立,赐书名《资治通鉴》,并赐序文一篇。当时北宋建国百年,积弊甚多,种种危机已经出现。神宗即位后锐意改革,对司马光颇为器重,擢为翰林学士兼御史中丞,并有意再升其为枢密副使。但在改革问题上,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而神宗更为信任王安石。眼见无法改变局面,又与王安石因变法事绝交,司马光坚辞枢密副使,离开权力中心,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洛阳专心修史。

  变法之前,年岁稍小的王安石与司马光平生相善,只是政见不同葬送了两人的友谊。王安石,字介甫,二度去相、退居金陵后封为荆国公。又因性子执拗,人称〃拗相公〃。虽然关系破裂,但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如,一反对新法者死,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中有讥变法之语。有人谋得之并献于王安石,以为后者将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本朝事时,也能对王安石作客观评价,称其〃好读书,能强记……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友爱诸弟……不汲汲于仕进……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云云。

  两人虽政见不和,但个人品质却又相同。《邵氏闻见录》称〃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并记载云:〃司马温公为西京留台,每出,前驱不过三节……乘马或不张盖,自持扇障日。程伊川谓曰:'公出无从骑,市人或不识,有未便者。'公曰:'某惟求人不识耳。'王荆公辞相位,居钟山,惟乘驴。或劝其令人肩舆,公正色曰:'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作者邵伯温因而叹曰:〃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王安石死后,已为宰相、尽废新法的司马光闻而叹曰:〃介甫无他,但执拗耳。〃并嘱僚属:〃赠恤之典宜厚。〃

  因此可以说,除了自身愿望、皇帝之命以外,与司马光政见不和、且又十分执拗的王安石,也是成就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诞生于独乐园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荆公以不行新法不作宰相,温公以行新法不做枢密副使〃,而着力改革变法的〃神宗退温公而用荆公〃,才使得司马光心无旁鹜、徜徉故纸,才能在独乐园中历时15年铸就了这一部史籍大典!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携书局至洛阳。次年,他自己出资在南尊贤坊以北买地20亩,修建了私家园林,名以〃独乐园〃。司马光在建于东汉广成囿、汉成帝常临而宴游旧址上的独乐园中,点缀了〃读书堂〃、〃弄水轩〃、〃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见山台〃等若干建筑,可这些仅具有雅名而已,实则非常简陋。《洛阳名园记》对独乐园也只有108字的简短记载,称其〃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

  安居独乐园后,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一起,制定了写作计划,大致分为三个步骤:一、排列丛目;二、编写长编;三、删改定稿。第一和第二步骤由司马光指导助手完成,第三步由他亲自动笔完成。

  编著工作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