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H欢缚諢o邊處」本身也用以代表該禪那。
  識無邊處(vi¤¤à?a¤càyatana):在此稱為無邊的識是第一無色禪心。由於第一無色禪心以無邊空間之概念作為目標(所緣),這表示遍滿地取空間為目標的識也取了它的「無邊」。若要修習第二無色禪,禪修者就必須取「空無邊處禪心」為目標,專注於該心為「識無邊、識無邊」,直至證入第二無色禪。
  無所有處(àki¤ca¤¤àyatana):第三無色禪取「空無邊處禪心」的「不存在」或「無所有」為目標(所緣)。通過專注該心之不存在,緣取第一無色禪心的不存在或無所有之概念(natthibhàva…pa¤¤atti)目標的第三無色禪心即會生起。
  非想非非想處(n'evasa¤¤àn'àsa¤¤àyatana):第四亦即最後一個無色禪因不能說其有想或無想而得是名。在這種心裡,其想心所(sa¤¤à)已變得極其微細,而無法執行其想的作用,因此不能切實地說此心有想。但該想並非不存在,而保留了其殘餘之狀,因此亦不能說它無想。在此雖然只提及想,但應明白組成該心的其餘名法(譯按:除想之外還有一心廿九心所)也都是極其微細,而無法貼切地說它們是存在還是不存在。這第四種無色禪取「無所有處禪心」為目標。
節廿五:無色界心之總結
  ?lambanappabhedena catudh'àruppamànasa§
  Pu¤¤apàkakriyàbhedà puna dvàdasadhà ?hita§。
  依所緣分別,四無色界心,
  更依善、果報、唯作,則成一十二。
節廿五之助讀說明
  依所緣(目標)分別:每個無色禪心的目標(àlambana)皆可分為兩種:一、心直接緣取的目標(àlambitabba);二、應超越的目標(atikkamitabba)。對於它們之間的關係,見表1…4。
  無色禪與色禪在幾個方面有所不同。色禪可緣取各種不同的目標,如不同的遍相等等,而每一個無色禪則只緣取各自專取的目標。另者,諸色禪之間的差異在於各自所有的禪支,即:初禪有五禪支、第二禪有四禪支、等等。欲證得更高層次的色禪的禪修者可繼續專注於同一個目標,而從粗至細地逐一棄除各禪支,直至證入第五禪。反之,從第五色禪進修第一無色禪,以及從一無色禪至更上一層的無色禪,都洠в袟壋U支,而是必須逐一地超越更微細的目標。
  所有的無色禪心都有同樣的兩個禪支,即:捨、一境性。基於這點,有時四無色禪亦被包括在第五禪之內。在「心」這方面,它們是不同的,因為它們屬於不同的界,且緣取不同的目標。然而,在「禪那」方面,由於它們都有相同的二禪支,所以有時阿毗達摩論師視它們為第五禪。
表1…4:無色界心


直接緣取的目標
所超越的目標
1
空無邊處禪心
空無邊的概念
遍相的概念
2
識無邊處禪心
空無邊處禪心
空無邊的概念
3
無所有處禪心
不存在的概念
空無邊處禪心
4
非想非非想處禪心
無所有處禪心
不存在的概念

  十五色界心與十二無色界心在整體上總稱為「廣大心」(mahaggatacitta),即「殊勝」、「優越」、「高尚」之心,因為它們已脫離諸蓋,且是清淨、昇華、廣大的心境。
  至此所討論的八十一種心稱為「世間心」(lokiyacitta),因為它們是屬於欲世間(kàmaloka)、色世間(r?paloka)、無色世間(ar?paloka)三世間之心。
八出世間心
(lokuttaracittàni)
節廿六:四出世間善心(lokuttara…kusalacittàni)
1。 Sotàpatti…maggacitta§。
2。 Sakadàgàmi…maggacitta§。
3。 Anàgàmi…maggacitta§。
4。 Arahatta…maggacitta¤ cà ti。
  Imàni cattàri pi lokuttara…kusalacittàni nàma。
  
1。 須陀洹道心。
2。 斯陀含道心。
3。 阿那含道心。
4。 阿羅漢道心。
  這四種名為出世間善心。
節廿七:四出世間果報心(lokuttaravipàkacittàni)
5。 Sotàpatti…phalacitta§。
6。 Sakadàgàmi…phalacitta§。
7。 Anàgàmi…phalacitta§。
8。 Arahatta…phalacitta¤ cà ti。
  Imàni cattàri pi lokuttara…vipàkacittàni nàma。
  Icc'eva§ sabbathà pi a??ha lokuttara…kusala…vipàka…cittàni samattàni。
5。 須陀洹果心。
6。 斯陀含果心。
7。 阿那含果心。
8。 阿羅漢果心。
  這四種名為出世間果報心。
  如是總結所有出世間善與果報心。
節廿八:出世間心之總結
  Catumaggappabhedena catudhà kusala§ tathà
  Pàka§ tassa phalattà ti a??hadh'ànuttara§ mata§。
  依四道分別,善心有四種,
  果報亦如是,故知八無上。
節廿六至廿八之助讀說明
  出世間心(lokuttaracittàni):出世間心是「超越」(uttara)由五取蘊組成的世間(loka)之心。此心導向脫離生死輪迴(sa§sàra),及證入涅槃(Nibbàna):苦的止息。一共有八種出世間心。這些心屬於證悟的四個層次:一、須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還);三、阿那含(不還);四、阿羅漢。每一層次皆有兩種心:道心(maggacitta)與果心(phalacitta)。一切出世間心所緣取的目標都是無為究竟界,即:涅槃。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別為道心與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斷除(或永遠地減弱32)諸煩惱;果心的作用則是體驗因相符的道心所帶來的某種程度解脫。道心是善心;果心則是果報心。
  每一道心皆只生起一次,且只維持一心識剎那;它不能重眩爻霈F於已證悟該道者的心流裡。相符的果心起初只隨道心之後出現兩三次,即只維持兩三個心識剎那。但過後果心能夠重眩厣穑夷茉趯凫冻鍪篱g定的果定(phalasamàpatti)當中持續地出現許多次。(見第四章、節廿二;第九章、節四十二)
  諸道與果是通過修習觀禪(vipassanàbhàvanà,毗婆舍那)而證得。這種禪法涉及提昇慧根(pa¤¤à)。通過持續地觀照名法與色法的生滅,禪修者得以知見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真實相。當這些觀智完全成熟時,它們即會導致道心與果心生起。(見第九章、節廿二至四十四)
  須陀洹道心(sotàpatti…maggacitta):進入趣向解脫的不退轉之道是為入流,而體驗此道之心則名為入流道心或須陀洹道心。「流」(sota,音譯:須陀)即是八拢婪郑赫姟⒄季S、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如恆河之水不斷地從喜瑪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間八拢婪忠鄰恼娭鸩粩嗟亓飨蜃C悟涅槃。
  雖然八拢婪忠材茉诰邆涞滦械姆卜虻氖篱g善心中生起,但它們的結果卻還未肯定,因為凡夫的性格還有可能會改變,而捨棄正法。但對於已達到入流的拢茏樱@些道分的終點已肯定,必定會有如河水之流般趣向涅槃。
  須陀洹道心的作用是斷除首三結:一、身見或我見;二、對三寶的懷疑;三、執著地相信實行儀式能夠趣向解脫(戒禁取)。它也斷除了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低於人道之處(即:四惡道)的貪瞋痴。此心也永遠地根除了其他五心,即:四個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以及與疑相應的痴根心。已證得入流者肯定會在最多七世的時間內證得最終的解脫,而且肯定不會投生至任何惡道。
  斯陀含道心(sakadàgàmi…maggacitta):此心是與八拢老鄳鴮凫兑贿界之心。此心洠в袛喑魏巍附Y」,但滅除了較粗的欲欲(對欲樂的欲求)與瞋恚。已達到此境者最多只會再回到人間一次即證得最終的解脫。
  阿那含道心(anàgàmi…maggacitta):已證得第三道者將不會再次投生到欲界。若這類人在今世不能證得阿羅漢果,他即會在來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證得最終的解脫。阿那含(不還)道心斷除了欲欲與瞋恚二結,也永遠地根除了兩個瞋根心。
  阿羅漢道心(arahatta…maggacitta):阿羅漢是已完全解脫者;他已「破除」(hata)煩惱「敵」(ari)。阿羅漢道心是令到直接證得阿羅漢果、完全解脫的心。此心徹底斷除了五個微細「結」,即:對色界生命之欲求、對無色界生命之欲求、我慢(驕傲)、掉舉、無明。它也斷除了剩餘的不善心:四個邪見不相應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